事件:公司披露2022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2.29亿元,同比下降10.85%;归母净利润-3.81亿元,同比下降221.13%;扣非净利润-4.21亿元,同比下降241.08%。对此点评如下: 受外部环境和减值计提影响,全年业绩承压。2022年,公司主动收缩部分风险较大的房地产客户订单,全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85%至62.29亿 元;原材料价格高企叠加产品单价下行,以及计提减值大幅增加,公司业绩压力较大,全年同比下降221.13%至-3.81亿元。1)Q4业绩小幅亏损。单四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5.48%至15.35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8.37%至-0.12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54.15%至-0.48亿元。2)产销量有所下滑,瓷质有釉砖业务收入维稳。2022年,公司建筑陶瓷制品产量为1.44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0.55%,销量为1.4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92%。2022年公司瓷质有釉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4.51亿元,同比下降1.54%;陶瓷板、薄型陶瓷砖/非瓷质有釉砖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38/7.1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9.34/24.37%。4)价格下降、成本攀升致毛利率/净利率同比分别下降5.46/10.21pct至23.65/-5.57%。2022年原燃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消费降级,公司产品平均销售单价有所下降,二者叠加下导致公司毛利率出现明显下降,其中瓷质有釉砖/非瓷质有釉砖/陶瓷板、薄型陶瓷砖毛利率分别为23.75/15.29/29.54%,同比分别下降6.16/2.06/6.67pct。5)多举措并行,现金流改善趋势明显,销售费用率走低。2022年,公司一方面积极开拓维护经销业务销售渠道,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地产工程的风控管理,成立专责小组追收货款,全年现金流情况出现明显好转,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816.99%至6.02亿元。同时,公司大力开展各项降本增效措施,取得较好成效,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0.92pct至8.27%。6)计提资产和信用减值损失6.13亿元。 2022年,部分房企流动性出现问题,违约风险扩大,公司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逾期显著增加,公司计提信用减值损失5.69亿元,同比增长 206.36%;计提资产减值损失0.44亿元,同比增长33.54%。资产和信用减值损失合计为6.13亿元,同比增长180.45%。 经销业务占比持续提升,战略工程业务或将受益于房地产市场回暖。公司持续强化经销业务,通过渠道下沉、店面升级、绿色建材下乡等,不断加强公司在经销业务的销售力。此外,公司还大力拓宽渠道范围,如电商、直播、互联网家装、设计师渠道等,实行多元化、多业态的全渠道市场战略。 2022年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公司经销业务销售同比仍略有增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6.04亿元,同比增长0.96%,占营收比重为57.87%,同比增长6.77pct;工程业务方面,2022年,房地产行业景气下行,公司主动控制风险,收缩销售规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6.24亿元,同比下降23.18%。2023年1-2月,房地产数据全面好转,其中竣工端增速由负转正,销售端降幅明显收窄,房地产行业景气度有望回升。公司重视风险,但也并未放弃优质房地产客户,与万科、保利、招商、碧桂园等合作关系良好。2023年在大环境向好的情况下,公司B端业务有望回暖。 行业加速出清,头部企业市占率有望继续提升。根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数据,2022年,全国建筑陶瓷总产量约73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0.5%,产能利用率约为73%。2021、2022两年间全国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减少115家,生产线淘汰275条,淘汰比例近10%,行业出清明显加速。2023年,行业产能有望维持在60-80亿平方米之间,市场仍然呈供大于求的状况,竞争将持续加剧,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将逐步被淘汰出局,头部企业面临更大的发展机会。2022年,TOP10陶瓷企业拥有291条瓷砖生产线,瓷砖年产能合计达15.81亿平方米,同比2020年增9.5%。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预估,至2025年,TOP10陶企市场占比将达到25%。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拥有佛山、清远、藤县、高安四大生产基地,产能供给优势明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投资建议:减值拖累全年业绩,渠道优化成效显著,维持增持评级。预计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5、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7%、44%、20%,对应PE估值15、11、9倍。公司是行业陶瓷大板、岩板的开拓者和领跑者,属行业一线品牌,竞争优势明显;延续经销渠道下沉策略,经销端有望保持较好增长;降本减费、提质增效有望提升经营质量。 风险提示:原材料、燃料成本或超预期上升;下游需求低于预期;应收账款风险;产能释放进度低于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