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东吴证券]:“破局与重塑,打造国际一流投行”系列报告之三:境内券商发展的不平凡之路 - 发现报告

“破局与重塑,打造国际一流投行”系列报告之三:境内券商发展的不平凡之路

2025-02-12孙婷、何婷东吴证券陳***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破局与重塑,打造国际一流投行”系列报告之三:境内券商发展的不平凡之路

管中窥豹:头部券商的四条发展路径。2023年11月,继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后,证监会也表示“支持头部证券公司通过业务创新、集团化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打造一流的投资银行,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压舱石的重要作用”。通过观察国内头部券商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依托集团化优势,全能发展,如中信证券、招商证券;2)主动寻求扩张,增强业务板块实力,如华泰证券;3)主动寻求扩张,增强区域实力,如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4)被动收购,主要为汇金系股权整合或风险事件后的整合,如国泰君安、申万宏源、中金公司等。 中信证券:内生增长+外延并购成就行业龙头。“熊市并购,牛市再融资”,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使公司不断做大做强。在行业低迷时期,中信把握逆周期布局机遇,先后并购万通证券、华夏证券、金通证券、里昂证券、广州证券,以较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迅速确立行业龙头地位。而在市场整体较为乐观时期,多次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不断扩张自身资本,同时撬动更高杠杆率做大做强公司资本金业务,实现资产规模与利润规模的双重增长。中信依托金控集团优势,全能化发展,核心高管多为元老级,在证券行业拥有丰富经验,同时优秀的公司治理帮助公司穿越周期,终成行业领头羊。 华泰证券:并购联合证券补足业务短板,吸收Assetmark经验,推动财富管理战略转型。公司起初是一家典型的区域型券商,业务大多集中在江苏,2004年随着三年综合治理的开启,走上扩张之路,并通过一系列并购整合投行、资管、网点等资源,补足业务短板。此外,公司前瞻性布局互联网金融,加大了IT方面的投入并自主研发移动金融终端,经纪市占连续多年保持行业第一,奠定了财富管理转型的基础。 国泰君安:优化业务布局,打造国际一流投行。主要经历过四次收购,包括最初国泰证券与君安证券的合并、后续对上海证券的收购和转让、对华安证券的控股和对国联安基金的转让、以及近期与海通证券的合并。前三次并购旨在通过“内涵式发展+外延式扩张”方式,加速形成金控集团。而最近一次与海通证券的合并,更是顺应上海国资委的号召,力争打造上海的国际一流投行。 申万宏源:时代推动下,历经两次被动并购。公司经历两次并购,一次是申银合并万国,是由于万国经营困难导致的兼并;第二次是申银万国和宏源证券合并,由中央汇金主导。申万宏源在合并初期并没有实现“1+1>2”,从原因上来看主要还是由于两家公司业务虽存在一定互补,但并不显著。具体来看:1)营业部地域分布有一定互补性,但公司内部管理层整合和文化差异明显。2)两家公司从业务结构上存在一定互补,但经纪业务和两融业务作为零售业务,申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品牌价值、业务网点等,而宏源在债券销售、债券自营方面的优势,却很难与申万的优势形成互补。 中金公司:收购中投证券,夯实财富管理基础。中金与中投的合并最初或是为了解决中央汇金“一参一控”的限制。但在整合过程中,中金充分利用中投在零售经纪业务、网点布局等方面的优势,弥补了原本在零售业务方面的短板,并结合自身在投行、机构业务、跨境服务和高净值财富管理领域的优势,打造并统一“中金财富”品牌,实现财富管理业务的全方位快速发展。 风险提示:资本市场大幅下跌带来业绩和估值的双重压力;日均交易额、两融等持续低位造成券商收入下滑;股票质押发生风险,券商减值将大幅增加。 2023年11月,继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后,证监会也表示“支持头部证券公司通过业务创新、集团化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打造一流的投资银行,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压舱石的重要作用”。通过观察国内头部券商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依托集团化优势,全能发展,如中信证券、招商证券;2)主动寻求扩张,增强业务板块实力,如华泰证券;3)主动寻求扩张,增强区域实力,如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4)被动收购,主要为汇金系股权整合或风险事件后的整合,如国泰君安、申万宏源、中金公司等。 表1:国内头部券商发展路径及并购事件汇总 1.中信证券:内生增长+外延并购成就行业龙头 “熊市并购,牛市再融资”,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使公司不断做大做强。在行业低迷时期,公司把握逆周期布局机遇,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先后并购了万通证券、华夏证券、金通证券、里昂证券、广州证券,以较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迅速确立行业龙头地位。而在市场整体较为乐观时期,公司亦善于抓住机遇,多次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不断扩张自身资本,同时撬动更高杠杆率做大做强公司资本金业务,实现资产规模与利润规模的双重增长。 图1:中信证券资本运作与上证指数关系 依托金控集团优势,全能化发展。1995年成立伊始第一大控股股东为中信集团,2013年后第一大股东变更为中国中信有限公司。2023年中信有限、中信股份向中信金控无偿划转合计持有的18.45%公司股份,中信金控正式承继公司第一大股东地位。中信金控作为中信集团综合金融服务板块发展的平台和主体,承接旗下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中信保诚人寿、中信消费金融等金融子公司牌照和相关资产。依托金控集团大而全的优势,中信证券实现了较好的资源整合、市场共通和战略协同。 图2:中信证券股权结构 核心高管多为元老级,在证券行业拥有丰富经验。公司现任董事长张佑君先生,现任总经理杨明辉先生均是在公司创立之初便加入公司,并且在证券行业从业多年,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公司其他高管也均深耕金融相关领域多年,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丰富的履历也使得管理层对公司发展的整体环境有较好的把握,更能确定公司正确的前进方向。 表2:中信证券核心高管一览 优秀公司治理穿越周期,终成行业领头羊。中信证券前董事长王东明确立了公司的几项核心准则:资产要保持高流动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在不动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领域的比例;业务要创新,但一定要聚焦在证券业务领域,不盲目进入陌生的领域。经营上以投行为本,确立了市场化经营路线,在券商群体中独树一帜。对让证券公司赚得盆满钵满的“自营”和“委托理财”(挪用客户保证金做投资)业务始终保持谨慎态度。 在股权业务方面,施行以客户为中心、全产品覆盖、提高资产配置效率、提升客户服务质量的策略,组织调配公司内外资源,实现向客户提供资本市场全产品服务。加大了对创新业务与产品的开发力度,拓展其他股权类资本中介业务,强化专业分工,提升综合竞争优势,完善风险监控措施和流程。在投行业务方面,加强了内控基础体系建设,丰富产品和渠道,挖掘客户债券和结构融资需求,注重产品和服务创新。中信证券的投行保荐和承销市场份额得以稳步提高。融资业务则坚持高端路线的“大项目战略”。为了给公司融资业务树立口碑和专业化的形象,着力对大企业和大项目进行重点攻关,投入资源与头部券商争夺高端客户。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中信证券制定了同行业最高的员工薪酬和激励标准。优秀的公司治理使得中信证券得以穿越周期,在万国证券、君安证券、南方证券与华夏证券等昔日行业龙头逐渐遭遇重创后,中信证券最终大浪淘金,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多次牛熊转换过程中逐渐站稳了行业龙头地位。 1.1.多次股权融资做大资产规模 四次再融资+港股上市,资产规模快速扩张。自2003年A股上市以来,中信证券进行了四次再融资,每次再融资完成后公司净资产规模均有所抬升:2006年、2007年分别定向增发5亿股、3亿股,分别募集资金46亿元、250亿元,用于补充公司营运资金,扩大业务规模;2020年为收购广州证券,向越秀资本增发募集资金135亿元;2022年,公司配股募集资金224亿元,进一步提升了资本实力。此外,2011年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净资本由700亿元提升至超850亿元。公司通过5次资本运作,资本规模快速提升,在行业重资本业务占比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提前布局,快速夯实了行业龙头地位。 表3:中信证券历年再融资情况 图3:中信证券资产规模(亿元) 伴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张,中信证券盈利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创新大会以后,券商ROE更多的开始由重资本型业务驱动,随着公司几次适时的并购及资本扩张,公司ROE中枢虽较2012年前有所下滑,但基本稳定在9%左右,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各项财务指标也稳居行业首位。2021-2023年间,中信证券营业收入分别为765亿,651亿、601亿元,领先第二名386亿,331亿,23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31亿,213亿、197亿元,领先第二名98亿,103亿,70亿元,在行业中具有绝对优势。 图4:中信证券2020-2023 ROE及杠杆率 图5:中信证券2000-2023营业收入与净利润(亿元) 1.2.主动收购地方券商,扩展经纪业务版图 收购万通证券,扩充山东版图,提升经纪业务市占率。200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证券行业在由牛转熊的过程中经历漫长的阵痛期,中信证券战略性趁着行业低迷逆市扩张。 2002年,中信证券启动大网络战略,以沿海为核心,重点增加东南沿海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一线的营业网点。山东成为收购的第一站,标的是万通证券。2003年,中信证券召开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收购万通证券方式变更议案,将原定的以首发募集资金参与增资扩股的方式,改为收购青岛市财政局及其他万通股东持有的股份。通过收购青岛市财政局、青岛市弘诚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所持有的万通证券30.78%和1.36%的股权,中信共计持有万通证券32.14%的股权。2004年,中信万通证券在青岛正式揭牌,截至当时中信证券通过收购存量股获得了40.29%的股权,通过增发方式获得了26.75%的股权,共持有万通证券67.04%的股份。通过收购万通证券,中信证券扩大了自身的营业网络。2003年,中信证券在山东地区仅有4家营业部,到2004年就跃升到18家,而在山东省外,上海、北京、深圳三家营业部也划归中信证券母公司。 收购金通证券,加码布局浙江市场,进一步扩大经纪市占率。2005年11月,中信证券受让浙江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九家公司持有的金通股权,中信证券董事会通过《关于收购金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议案》,决定收购金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股权,收购总金额近8亿元,主要由债务清偿价款和股份转让价款构成。2006年,中国证监会批准中信证券受让海南养生堂所持有的金通证券股权,至此,中信证券持有金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8.85亿股,金通证券成为中信证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金通证券是当时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券商,依托浙江省的经济地位,有望成为中信在长三角的重要平台。 在收购金通证券后,中信证券实际拥有的营业网点也已经超过200家,大网络战略、沿海战略进一步推进,为公司经纪业务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完成并表后,中信证券经纪业务规模快速扩张,A股股票交易额市占率从2005年的2.04%跨越式提升至2006年的6.75%,在市占率提升和市场交易额快速放大的背景下,公司经纪业务收入从3亿元快速提升至26亿元。 图6:中信证券与金通证券股基交易额(母公司口径、亿元) 图7:中信证券A股交易额市占率变化(合并口径) 收购广州证券,分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红利。2018年12月,中信证券宣布将通过发行股份购买广州证券100%的股权,并于2020年初顺利完成收购并表。中信证券收购广州证券有着两点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营业版图的大幅扩大。广州证券共有136家营业部,多分布在华南地区,从营业部数量上看,广东省有32家,其中广州市有17家。 中信证券共有218家营业部,广东省有26家,广州市仅6家。本次交易可一次性取得广州证券的营业网点,可大幅减少时间成本和运营成本,快速提升中信证券在广东省的营业网点数量、客户渠道,有助于提升公司在广东省的市场份额。二是客户资源的优势互补。广州证券扎根于广东省,有着明显的区域客户资源。本次交易之后,中信证券可以获取广州证券的在广东省的全量客户资源,并可以充分利用广东省在华南地区的核心经济地位向周边辐射,分享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红利。 图8:中信证券经纪业务收入(亿元) 1.3.参与中信建投组建,持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