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内地观鸟爱好者和观鸟组织本底调查简报 在UNDP-GEF迁飞保护网络项目资金支持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朱雀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MCF)、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于2023年底联合组织开展了新的一轮中国内地观鸟人群和观鸟组织的本底调查。调查共有三份问卷:“观鸟爱好者调查问卷”、“社团类型观鸟组织调查问卷”、“非社团类型观鸟组织调查问卷”,于2024年2月得出调查结果。本简报对本轮调查做梳理呈现。 一、调查背景 在本次调查5年前的2018年,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资助,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朱雀会)开展了一次中国内地范围内的观鸟人群和观鸟组织本底调查。结果统计到2017年一年各地观鸟组织观鸟推广影响人数合计为143,593人次。之后的5年时间,特别是自新冠疫情爆发后,公众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关注日益高涨,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日趋强烈,由此带来观鸟活动进一步发展,各地观鸟人群数量都在快速增长。 二、调查目标 通过开展本轮本底调查收集数据,了解中国内地观鸟组织与观鸟人群现状,对比过去5年发展变化状况,并借助传播,推动更多观鸟人群参与公民科学活动,贡献于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建设。 三、调查过程 2023年4-7月,受联合组织方之托,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朱雀会)组建调查团队,设计了“观鸟爱好者调查问卷”、“社团类型观鸟组织调查问卷”、“非社团类型观鸟组织调查问卷”,并通过ibirding数据库平台开发成在线问卷。 其中“观鸟爱好者调查问卷”共设计问题33题,针对中国内地观鸟爱好者的基本信息(所在地、性别、职业等),观鸟相关信息(观鸟年限、观鸟方式、观鸟工具、参考工具、参与鸟类调查与保护情况)等进行信息收集。“社团类型观鸟组织调查问卷”、“非社团类型观鸟组织调查问卷”各设计问题35题和38题,针对中国内地观鸟协会/社团以及其他观鸟组织的基础信息(成立时间、注册形式、所在地点、管理相关等),观鸟活动组织的相关信息(活动形式、活动频次、参与人数、经费来源等)进行信息收集。 2023年8-11月,通过各线上渠道发布问卷,并借助ibirding数据库进行回收。问卷回收结束,进行数据分析。 四、调查结论 经汇总分析调查数据后,通过调查结果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中国内地观鸟人群数量持续高速增长,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经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观鸟组织核心代表对本省区市观鸟爱好者人数 估测,截至2023年末,目前中国内地有统计的省区市以鸟类观察为主的爱好者约有34万人。观鸟人群相比较上一轮调查的数量(14万人)有了成倍增长,占全国人口比例约为2.42%。从发展进程来看,从1996年到2018年,22年间,中国内地观鸟人口从0到14万,2018年以后的5年,观鸟爱好者数量净增约20万人。 也需注意到,与观鸟发展超过百年的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内地观鸟爱好者人数无论总人群数量还是占人口比例都还远远不及欧美,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另外,据各地观鸟组织负责人估计,中国内地以鸟类拍摄为主的爱好者目前约有40万人,这个人群基本是在2006年之后从无到有,飞速发展。 2.观鸟组织和观鸟爱好者已是鸟类保护重要力量 参与调查的观鸟爱好者中,有66.69%参加过有组织的鸟类调查活动。在回答“观鸟后参加过次数最多的鸟类保护活动”题目时,选择“向身边的人宣传鸟类保护知识”的人次最多,排第二的是“参加栖息地保护相关活动(如巡护、鸟巢悬挂、清除外来物种等)”,;选择“鸟类救助”的人次排第三;未曾参加过任何形式的鸟类保护活动的人数很少。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观鸟爱好者在把观鸟作为一种个人爱好之余,会努力践行“把鸟看(四声)好,把鸟看(一声)好”。这些人群是中国鸟类保护不可忽视的力量。观鸟在中国内地的后续发展与最初的发起与推动目的相契合,越来越多的观鸟人群关爱与保护自然生态,将是水到渠成。 调查结果中,“各类型鸟类监测与调查活动”、“针对公众的室内外观鸟普及活动”、“各类鸟类保护传播宣传活动”是各类型观鸟组织开展最多的三类观鸟和鸟类保护活动。“曾经给政府提交过鸟类及栖息地保护建议”的观鸟组织在参与调查的各机构中,占比也非常高。随着近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依托公众力量开展各类鸟类调查、鸟类保护宣传等活动,如针对受胁物种的全国同步调查,各地的鸟类监测,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宣传等,这些活动都有各观鸟组织的积极参与。 此次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当前各地观鸟组织对自身定位普遍较一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优势,已成为作为联络公众科学家,参与鸟类相关数据收集,贡献于鸟类保护的重要力量。 3.越来越多的业余爱好者加入观鸟人队伍 相比上轮调查,中国内地观鸟爱好者目前的职业与鸟类或生态相关的人群占比下降(由33.4%下降至22.6%),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业余爱好者加入了观鸟人的队伍,在绝对人数和占比上都有长足发展。 4.自发开始观鸟的爱好者增多 上一轮调查结果中,因“参加观鸟相关活动而被吸引”开始加入观鸟的人群占比是各项起因中排名最高的(33.11%),而本轮调查结果中,起因排行第一已 经让位于“因兴趣而自发开始”,且占比(35.08%)超过了之前的第一位。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公众加入观鸟队伍的起因不一定是受观鸟人群的直接影响,也证明观鸟与鸟类科普信息在更大社会层面愈加广泛和容易获得。同时,本轮调查结果显示,“欣赏鸟类与自然”依然是观鸟爱好者持续观鸟的最主要原因。这也验证了观鸟这一爱好的确有很强的内在驱动力。 5.越来越多观鸟爱好者在网络平台上传自己的观鸟记录或调查记录 此轮调查结果显示,使用网络平台上传观鸟记录的占比达84.58%,相比上一轮调查选择上传记录的占比只有32.1%,有了大幅增长。各种类型的网络数据库平台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选择上传的网络平台中占比最高的是中国观鸟记录中心。朱雀会管理维护的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由于不断改进提升而日益获得广大观鸟爱好者的认可与支持,这5年的进步相当明显,与观鸟人数的快速增长相辅相成。 较大的变化是,上一轮调查关于网络平台上传记录排名结果第二位的“中国野鸟速查”,已不再提供服务。 6.绿色出行已是观鸟爱好者的重要选择 上一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私家车的逐步普及和租车自驾社会服务的日益完善,相比2004年所作类似调查结果,自驾观鸟人数占比有了大幅提升。而本轮 调查结果中,自驾观鸟与2018年的调查相比,占比却略有下降,选择地铁/公交、与朋友拼车、步行、骑自行车等绿色出行的总占比超过了选择自驾的占比。考虑到两轮调查参与者的年龄段占比基本类似,可部分说明绿色出行是观鸟爱好者的重要选择,也能推测,一方面是目前观鸟新人入门较多,首先还是选择公共交通,从身边看起,另一方面在观鸟人数众多且发展迅速的大城市,“深耕”身边区域的观鸟活动占比也有相应提高,是观鸟取向更注重科学数据的重要利好。 7.超半数观鸟爱好者使用最多的鸟类辨识查询工具是APP(含小程序) 此轮调查结果显示,纸质鸟类图鉴已不再是观鸟爱好者在鸟类辨识时使用最多的查询工具,随着AI技术的日益进步,APP(含小程序)正逐步成为大家使用 频率更高的重要参考工具,这一方面当然更有利于降低普通公众加入观鸟队伍的门槛,另一方面通过不少观鸟比赛的答辩过程,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鸟友变得依赖于数字技术,而不愿意花时间去细观察、读图鉴。 有意思的是,与上一轮调查结果相似,“手绘、摄影混合图鉴”依旧以接近40%的占比赢得观鸟者的最爱,但这种类型的图鉴出版数量极少,希望今后成为鸟类图鉴编辑出版的努力方向,而不致让观鸟爱好者多有失望。 8.有相机的观鸟爱好者远多于有单筒望远镜的 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数码相机在国内日益普及,拥有长焦镜头对观鸟爱好者的家庭而言也越来越简单,观鸟爱好者同时拍鸟已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鸟类有了影像记录,不论是对科学记录还是面向公众宣传,都是极大的正向推动。另一方面,拥有单筒望远镜的观鸟者随观鸟人群的增长而有绝对增长,只是考虑同时要携带长焦相机,在观鸟人群起步阶段,单筒未能优先考虑。而多有湿地鸟类调查任务的区域,单筒望远镜还是随观鸟者的成长而进入必要装备行列。 (注:个人调查样本的缺少,使得统计数字难以在两次调查之间对比。) 9.观鸟组织继续快速发展,覆盖省份更多 参与本次调查的社团和非社团两种类型观鸟组织中,成立于自2018年上一轮调查之后这5年中的占30%。其中内蒙古、宁夏、山西、贵州、湖南、江西等省份的观鸟组织都是在近5年中才首次成立,虽然有些仅是地市一级的观鸟协会,但从无到有已经很宝贵,将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2022年这些观鸟组织全年开展的各项活动总次数、全年公众观鸟活动总人次相比2018年都有增长,而单次活动最多一次参与人数却略有下降,这个数字显示为保证观鸟活动的质量而控制单次参加人数得到更加重视。可以看出,尽管过去5年中,经历了新冠疫情的重大影响,但各地观鸟组织的发展并没有因此放缓速度,继续呈现出稳步前进的趋势。 10.观鸟组织发展不平衡 相比全国观鸟和拍鸟爱好者总人数的飞速发展,观鸟组织的数量及会员人数 的增长有明显不足,2022年各社团类型观鸟组织总的登记会员人数仅为12228人。观鸟组织增长率也远低于爱好者人数的增长率。特别是观鸟组织在东北地区依然存在较多空白。 参与本次调查的观鸟组织从是否注册、登记会员人数、有无固定办公地点、专职人员数量、制度建设等情况看,各地观鸟组织的发展依然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有16%的社团类型观鸟组织和44%的非社团类型观鸟组织尚未完成注册;有34%社团类型组织和60%非社团类型组织目前尚未有固定办公地点;有42%的社团类型组织和60%的非社团类型组织无专职工作人员。对于非社团类型观鸟组织而言,因“挂靠”更困难,完成注册的困难相比较更大。 而“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工作人员不足或不稳定”,是两种类型观鸟组织反映出来的阻碍机构发展的共性与最大困难。仅有36%的社团类型组织和16% 的非社团类型组织2019-2022年间的经费来源最主要来自政府购买服务。 同时观鸟组织对于新型传播渠道的重视普遍不足,传播内容较难“破圈”,也因此面向公众的筹资存在困难。 11.自然教育机构成为观鸟普及和鸟类保护的新生力量 过去5年间,自然教育在国内发展迅速,各地成立了大量该领域的机构,其中不乏关注观鸟,甚至以“鸟类观察”作为核心业务的机构。这些组织在推动中国的观鸟普及、鸟类保护等工作上,成为一支新生力量。如何协助这些组织解决机构发展与组织观鸟活动过程中的困难,让这股新力量发挥出更大作用,值得进一步思考。 基于调查结果,还形成以下其他方面的结论。 12.中国内地观鸟人群性别比例较平衡 从此轮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参与调查的爱好者56%为男性,44%为女性,中国内地观鸟人群性别比例差异很小,对比上一轮调查结果,性别比例依旧保持较平衡的状态。 13.观鸟爱好者依然以中青年为主 从此轮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中国内地观鸟爱好者年龄分布与上一轮调查结果 相似,基本呈正态分布,参与调查的爱好者年龄段占比最高的为24-33岁,其次 为44-53岁和34-43岁,以中青年为主体。这也符合2021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务 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15- 59岁人口占比63%的结果。 这一特点在与欧美国家观鸟人群年龄的对比中显现得格外突出,西方国家观鸟人群中老年人占比较高。 14.观鸟爱好者学历普遍较高 从此轮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中国内地观鸟爱好者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绝大多数(83.41%),远高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结果(17.22%),与上一轮调查结果相似,反映出观鸟这项活动对于高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