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晓婧 邮箱:research@fecr.com.cn 长三角一体化:回顾、现状与展望 相关研究报告: 1.《<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点评:明确分级信息披露要求,助力转型金融体系建设》,2024.04.15 摘要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这一地理位置现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行政区划。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区划范围不断扩大。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其以约占全国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2023年,长三角GDP总量已超30万亿元,分别是京津冀、珠三角等主要经济圈的2.89倍、2.77倍;长三角区域常住人口2.38亿人,数量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达16.86%。从产业结构来看,长三角依托其工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发展水平较高。从人口净流入规模来看,近年长三角区域人口持续净流入,年均净流入规模在50-120万人。投资、消费和出口方面,长三角已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金额也稳步增长。从财政与债务情况来看,长三角地区的财政状况较为健康、对中央转移支付依赖度较小,三省一市的债务压力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近期的《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文件精神,当前区域面临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体制机制一体化、高层次协同开放、生态环保治理协作、安全发展能力提升等五方面重点任务。具体来看,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和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三省一市之间已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机制,特别是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实现了高水平的互联互通,为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长三角区域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国际规则衔接制度体系建设中担当重要角色;长三角生态治理成效显著,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加速;长三角安全机制持续建立,金融稳步对外开放和严监管持续推进。 长三角城市人文地理相似性、经济发展程度接近、产业结构具有互补性,为三省一市的跨区域合作提供了可行性,其发展也对全国其他城市群具有一定引领和指导意义。展望未来,长三角地区将继续发挥其在经济、科技、开放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为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更大贡献。 一、长三角一体化回顾 (一)政策发展脉络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这一地理位置现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行政区划。其中,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7个城市为中心区域。 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区概念已经初步形成。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区划范围不断扩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支持政策应时而生(表1)。 国家层面,200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长三角范围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安徽省也加入长三角范围。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2021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印发,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了《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要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和区域绿色发展协作等重点任务。 区域层面,自2018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人会议已举办三次,并依次发布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政策文件,在公共信息共享、市场改革开放、新兴产业升级、生态环保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一体化推进方案。 表1: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要政策文件 分类 时间 文件 相关表述 国家层面 2019年12月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2021年6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 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重点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科创产业、协同开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 分类 时间 文件 相关表述 2024年4月 《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要始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着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要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推动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要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要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和区域绿色发展协作。 区域层面 2018年6月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覆盖了交通能源、科创、产业、信息化、信用、环保、公共服务、商务金融等12个合作专题,并聚焦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济互保、产业协同创新、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环境整治联防联控、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市场开放有序等7个重点领域,形成了一批项目化、可实施的工作任务。 2021年6月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重点围绕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增强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动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形成了广泛共识。 2024年6月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聚焦“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坚持上海龙头带动,苏浙皖各扬所长,深化跨省市合作,促进全方位协同,在规划政策体系、改革开放、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推动长三角地区强劲活跃增长极的功能不断巩固提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远东资信整理 (二)区域重点任务 科技创新和 产业协同 安全发展能 力提升 体制机制一 体化 生态环保治 理协作 高层次协同 开放 根据近期的《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文件精神,本文梳理了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五方面重点任务(图1)。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远东资信整理 图1: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 一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长三角区域需加速科技和产业创新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及未来产业培育,构建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同时,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资源,打造策源地,并以开放姿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营造全球竞争力创新生态。 二是要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一体化。长三角区域需加快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增强一体化意识,加大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在重点领域和区域的更大突破。同时,加强改革举措协同,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增进区域整体信用合作,推进跨区域共建共享,使长三角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 三是要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长三角区域应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强改革互鉴,努力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要加快上海“五个中心”及浦东新区改革试点,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能级,推进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更高水平开放,促进长三角一体化与“一带一路”深度融合,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要加强生态环保治理协作。长三角区域需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推进三省一市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共同保护生态屏障和廊道,综合防治污染,实施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同时,推进清洁生产,做强绿色低碳产业,建立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制度,协同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五是要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长三角区域需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要加强科技、产业、金融等领域和重大基础设施的风险防控,实施强链补链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同时,稳步扩大金融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并重视对外合作安全。此外,还需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加快韧性城市建设,强化城市安全预防与基本运行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二、长三角一体化现状 (一)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1.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 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根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长三角以约占全国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图2)。2023年,长三角GDP总量已超30万亿元,分别是京津冀、珠三角等主要经济圈的2.89倍、2.77倍。 1400000 1200000 1000000 800000 600000 400000 200000 全国:GDP长三角:GDP比重(右轴) 30% 25% 20% 15% 10% 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00% 图2:近年长三角GDP及其对全国GDP贡献比重(单位:亿元)资料来源:Wind资讯,远东资信整理 从人均GDP来看,长三角呈持续上涨趋势。2022年末,长三角人均GDP达12.25万元,略低于珠三角(13.37万元)、明显高于京津冀(9.14万元)(图3)。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长三角:GDP京津冀:GDP珠三角:GDP 长三角:人均GDP(右轴)京津冀:人均GDP(右轴)珠三角:人均GDP(右轴) 16 14 12 10 8 6 4 2 0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0 2022 图3:主要经济圈GDP及人均GDP对比(单位:亿元、万元)资料来源:Wind资讯,远东资信整理 从产业结构来看,长三角依托其工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发展水平较高。2022年末,长三角第一、第二、第三产业GDP占比分别为3.75%、41.04%、55.20%(图4)。 第一产业GDP第二产业GDP第三产业GDP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 图4:主要经济圈2022年三产结构对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远东资信整理 从细分行业来看,除批发零售业外,金融产业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