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有望迎来恢复性成长 骨科耗材为我国高值耗材领域最重要的子行业之一,主要分为创伤、脊柱、人工关节和运动医学四大类。目前骨科四大品类均已进行不同范围集采。随着政策落地,整体风险已逐步释放,后集采时代有望迎来恢复性增长。 骨科行业市场空间广阔,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020年我国骨科医疗器械市场空间为367亿元,其中创伤类为108亿元,脊柱类为105亿元,关节类为102亿元,运动医学类为27亿元。预计2025年整体市场空间达698亿元,2020-2025年复合增速为13.72%,快于全球增速(7.42%)。分产线看,脊柱类和关节类市场空间大,且未来增速较快,2020-2025E市场空间CAGR分别为17%和13%。同时其国产化率(49%和55%)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国产厂家有望迎来发展机遇。 集采推动国产化率不断提升 目前骨科四大品类已进行大规模集采。集采规则逐步科学、合理。企业中选率从最初河南12省联盟的70%提升至2023年运动医学国采的98%。 同时价格降幅也更加温和,低价恶意竞争情况逐步减少。随着集采政策逐步落地,国产化率快速提升,如关节类产品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30%提升至2022年的55%,集采后国产化率和行业集中度有望快速提升。 投资建议:关注具备精细化管理能力,产品线齐全的国产企业 集采背景下,各公司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成本管控压力,对其运营效率、渠道库存管控等提出较高要求。我们认为具备精细化管理能力,实现成本可控,同时具有丰富产线的龙头厂家,有望在市场中持续成长并保持竞争力。威高骨科为我国骨科耗材龙头,产品线齐全;大博医疗为创伤领域龙头,脊柱持续贡献营收增量。春立医疗为关节品类龙头之一,积极拓展新品类。爱康医疗深耕关节领域,创新技术领先。 风险提示:集采落地不及预期,集采续约规则收紧,新品研发和产品推广不及预期 投资聚焦 骨科耗材属于医疗高值耗材领域,长期价格较高,被外资企业垄断。近年来骨科四大类产品的集采政策执行已相继落地,政策推进国产化率快速提升,国产企业有望迎来发展新机遇。 核心逻辑 1)骨科行业市场空间广阔。2020年我国骨科医疗器械市场空间为367亿元,未来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预计2025年市场空间达698亿元,2020-2025年复合增速为13.72%,快于全球增速(7.42%)。 2)集采推动国产化率不断提升。目前创伤类和关节类集采已逐步落地,国产化率提升较快,关节类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30%提升至2022年的55%。由于脊柱类产品集采落地时间为2023年,仍在落地执行阶段,未来国产化率有望快速提升。 3)高运营效率、品类丰富厂家更具优势。集采政策推行的背景下,成本控制变得尤为重要。各公司需要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并强化供应链管理,减少库存积压风险。同时产品线齐全厂家能够实现渠道协同,打开营收天花板。 因此,具有高运营效率和多品类协同发展的骨科厂家在发展中更具优势。 不同于市场的观点 市场普遍认为,骨科各品类被集采之后,价格降幅较大,企业难以盈利,会对业绩造成负面影响。我们认为,虽然短期内集采会对国产企业造成一定影响,但集采本质是挤压经销商利润,促进国产替代,未来随着国产化率逐步提升,国产企业有望享受外资企业出清的行业红利。 投资看点 我们认为骨科行业在国产替代的背景下,具备精细化管理能力,实现成本可控,同时并具有丰富产线的龙头厂家,有望在市场实现强者恒强。我国相关企业有望迎来发展机遇。 1.骨科行业概览 我国骨科行业发展较为成熟,包括上游原材料端,中游产品端和下游医疗服务端。产品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分为创伤类、脊柱类、人工关节类和运动医学类产品。 目前该行业已存在较多公司,竞争激烈。我们认为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实现成本可控,同时产品线丰富的厂家才更具竞争优势。 1.1中游耗材端为骨科核心品类 20世纪初,得益于留学归国的医生,西式骨科治疗方法被逐步引入。改革开放以后,骨科作为医疗重要分支得到快速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生物材料、骨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研究兴起,推动中国骨科进一步发展。威高骨科、大博医疗等骨科企业逐渐成立,并相继IPO上市,逐步做大做强。 图表1:骨科行业发展历程 骨科产业链覆盖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主要环节。上游为原材料供应端,包括金属材料、生物陶瓷、高分子材料等。 中游为产品端,主要生产满足各项临床应用的骨科耗材产品。下游为终端医疗服务,通过医疗器械分销商、医院直接销售等渠道将产品推向市场。 图表2:骨科耗材上下游产业链 上游原材料端 骨科耗材为植入人体的高风险医疗器械,对原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力学强度、可加工性等要求较为严格,核心原材料仍以进口厂商居多。 第一代植入物只强调刚度和生物惰性,不具有降解特性,易在患者体内形成纤维组织包膜,不利于患者伤口愈合,因此第二代材料的发展主要解决可降解性问题。 同时为了刺激组织再生,加速愈合,第三代生物材料被设计成三维多孔结构。未来随着技术进步,有望向着第四代仿生材料发展,更加贴合人体骨骼正常愈合过程。 图表3:骨科上游原材料发展历程 植入物材料各具优劣,短期内难以互相替代。目前骨科植入材料主要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两类。金属材料属于第一代植入物概念,钴、镍等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生物惰性,能够决定植入物在骨骼中的固定质量。随着高分子材料的不断发展,聚合物使用正逐步增加,同时生物陶瓷也进一步提高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等。 图表4:各类骨科植入材料优劣势 中游产品端 中游主要是生产满足各项临床应用的骨科耗材产品,根据应用场景可分其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和运动医学类。中游厂家需要掌握产品的生产工艺、完整的生产体系、布局完善的产品技术专利以及下游的代理商管理等,目前我国厂商包括强生、美敦力等进口厂家和威高骨科、大博医疗等国产厂家。 图表5:中游骨科耗材分类 下游医疗服务端 下游应用端包括经销商、配送商和医院终端。在实际销售过程中,经销商能够为医生提供品类齐全产品,同时提供跟台服务,因此骨科耗材终端销售对经销商依赖程度较高。 1.2成本可控、品类丰富厂家更具优势 部分原材料研发壁垒较高,长期依赖进口厂商。以威高骨科为例,原材料占植入物生产成本的比例从2018年的59.36%提升至2020年的91.43%。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工厂未掌握规模化、高纯度生产的技术。上游原料如生物陶瓷、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仍需从美国、欧洲等海外厂商进口,成本居高不下。因此,若国产厂家未来能实现原材料的生产突破,有望提升利润水平。 图表6:骨科植入物材料价格情况(以威高骨科为例) 多品类打开营收天花板。海外骨科巨头如强生、捷迈均实现脊柱、创伤、关节和运动医学品类全覆盖。国内厂家如威高骨科、大博医疗等亦具有丰富品类,单产品增长天花板较低,只有齐全的产品线才能助力公司较好发展。 图表7:骨科各厂家产品线布局 单品种细分产品齐全在集采中更具优势。国家脊柱类集采文件中指出,厂家主要部件齐全才有可能进入A组,如果主要部件缺少特定产品,将可能被分配到C组。 同时国家人工关节类集采也提出,根据同一产品类别下所有不同产品系统使用量,统一计算各企业对应的意向采购量,意味着品类丰富的企业,其对应采购量天花板更高,更有机会进入A组。 图表8:不同集采政策的竞价单元规则 2.骨科行业市场空间广阔 2.1我国骨科增速较快,部分品类外资仍占据主导 2019年全球骨科医疗器械市场空间为401亿美元,2015-2019年复合增速为3.91%,预计2020-2025年复合增速达7.42%,整体处于成熟发展态势。而我国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20年我国骨科医疗器械市场空间为367亿元,2015-2020年复合增速为17.48%,预计2021-2025年复合增速为13.72%,快于全球增速。 图表9:2015-2025E全球骨科医疗器械市场空间 图表10:2015-2025E中国骨科医疗器械市场空间 2020年我国创伤类、脊柱类和关节类产品市场空间较接近,均接近100亿元。 其中关节类增速较快,预计2020-2025年复合增速为16.87%,而脊柱类和创伤类分别为12.95%和11.84%。运动医学类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目前市场空间较小,仅为27亿元,未来随着健康运动意识不断加强,有望迎来发展,预计2020-2025年复合增速达19.93%。 图表11:2015-2025E骨科不同品类市场空间情况 国产厂家发展势头强劲,进口厂家市场份额逐步减少。受集采政策影响,骨科植入器械降价幅度较大,国产替代趋势明显。根据Eshare医械汇数据,骨科植入器械五大进口厂家市场份额占比从2019年的37.10%减少至2022年的33.17%。 产品线齐全厂家更具竞争优势。无论是国内外厂家,多品类有利于企业提升知名度,实现渠道协同,如海外骨科巨头强生、国产龙头威高骨科等厂家,基本实现全品类覆盖。 图表12:2019-2022年骨科植入器械竞争格局 2.2老龄化推动骨科耗材扩容 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和占比持续提升,老龄化进程加速。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有2.10亿人,占总人口比例14.90%,相比2020年提升1.40pct。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未来10年中国老龄化程度将加快。 图表13:1990-2022年中国65岁人口数量和占比 图表14:1950-2030E中国各年龄组人数 骨科疾病的发展与老龄化密切相关。在肌肉骨骼疾病出院病人中,60岁及以上占比最高,达到45%,其次为45∼59岁(34%),说明随着年龄增长,严重骨科类疾病的发病率逐步提升。在细分疾病类别中,骨密度和骨结构疾病中60岁及以上人群占比最高,达到83%,骨密度减少容易引发骨折,严重者需要植入骨科医疗器械。 图表15:2021年骨科疾病出院病人各年龄段占比情况 我国骨科医院住院手术人数快速提升,从2011年34万人次提升至2021年的77万人次,年复合增速达8.60%。未来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骨科住院手术人次有望进一步得到提升。 图表16:2011-2021年我国骨科医院住院手术人次 2.3集采促进国产替代加速 目前骨科耗材各品类已基本被集采,涵盖创伤类、关节类、脊柱类和运动医学类产品。除了创伤类产品,其它品类均已进行国家层面集采。 集采规则逐步温和、合理。在中选率上,各企业的中选率逐步提升,2021年河南12省联盟中选率仅有70%,2023年运动医学类产品集采中选率达98%。同时在价格降幅上也逐渐温和,2023年运动医学品类集采的平均降价幅度为74%,与2021年十二省联盟创伤集采的89%相比,价格降幅更为合理。 图表17:集采政策规则对比 集采促进国产替代进程加快。2020-2022年期间创伤类和关节类集采逐步落地,国产化率提升较快,关节类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30%提升至2022年的55%。由于脊柱类产品集采落地时间为2023年,未来国产化率有望快速提升。 图表18:2020年中国骨科医疗器械市场份额情况 图表19:2022年中国骨科医疗器械市场份额情况 2.3.1创伤类:续约规则逐步温和,国产化率高 2021年以来骨科创伤类耗材已进行过三次大规模集采,包括河南省牵头的十二省(区、市)联盟集采、京津冀“3+N”17省份联盟和28省创伤类集采续约。采购品种包含普通接骨板系统、锁定(万向)加压接骨板系统、髓内钉系统。整体采购需求量逐步提升,价格平均降幅也逐步温和。 图表20:创伤类集采基本情况梳理 集采规则逐步优化,增加保底机制。河南十二省、京津翼“3+N”联盟集采均未设置最高有效申报价,部分企业为了中标,可能会采取低价恶意竞争情况。28省骨科联盟通过设置最高申报价,若企业报价不超过该价格,即可确保中标,并至少获得50%分配量,整体中标规则愈加合理、温和。 图表21:创伤类集采中选规则对比 集采续约中标价进一步提升。对比各厂家在河南12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