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国内低浓度阿托品、OK镜两大单品市场及竞争概况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国内低浓度阿托品、OK镜两大单品市场及竞争概况

2024-01-04-未知机构哪***
国内低浓度阿托品、OK镜两大单品市场及竞争概况

一、儿童青少年未满足的“近视”需求 如果说18岁以上的成人近视,眼球定型,未来高速增长的概率小,可通过“角膜屈光手术”解决。那么18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的近视高进展风险问题如何解决,一直是医疗医药市场关注焦点。 人工晶状体手术可能仅适合高度数的部分儿童青少年,仍难解决大部分青少年儿童的近视需求。 医学界公认对未成年人近视防控有效的技术,目前主要是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镜(OK镜)、周边离焦矫正硬镜和软镜等,后三者年化价格过万,但是低浓度阿托品年化0.3-0.4万的价格更具普及优势。 低浓度阿托品(低阿)主要涉及0.01%、0.02%、0.05%这三类副作用更小的产品。 上图:中信研报统计的各类近视控制方法 上图:左为低阿(眼药水)、右为OK镜,眼药水更为方便,操作简单,对卫生环境要求不高。 但低阿晚上滴注后,白天仍需佩戴框架眼镜,而OK镜晚上佩戴后,白天不用佩戴框 架眼镜相对更有特点。 以上几类方法中哪种最优?OK镜确证性最佳,未来阿托品有望与OK镜联用 1)关于OK镜与低阿哪个更好? 目前暂无定论,OK镜延缓近视OK镜的平均近视控制效果是可延缓近视进展的60%以上,而低阿则延缓近视在40%-60%间,看起来OK镜要略优些。但结合价格(性价比看),低阿可能就优于OK镜了。 总之,就是各有特点,显著差异不大。最重要的二者可以联用,因此部分客户群体有望重叠的,而非对立。 上图: 2014年台湾的一项105人数据,对阿托品和OK镜做了随机对比临床,OK镜组每 年眼轴增长0.27~0.30mm,阿托品组是0.36~0.38mm;OK镜组每年近视(屈光度)增长为0.28~0.29D,阿托品组近视增长0.31~0.35D。以近视屈光度或眼轴增长(物理关键指症)来评价,角膜塑形镜都优于0.125%阿托品。 2)竞争延续,离焦软镜加入 在美国,库博MiSight离焦软镜的市占率要远高于OK镜,2020年在美国上市销售,目前在美国普及率已达75%,是OK镜的3倍(疗效上3年临床和跟踪数据显示离焦软镜在近视屈光度或眼轴增长优效性接近OK镜片)。 OK镜主要逊在便捷度上,上手难配套护理液一大堆。但核心关键是离焦软镜 需要白天佩戴(类似隐形眼镜),而OK镜核心还是晚上佩戴后,白天不用戴框架或隐形眼镜。 未来市场预计主要还是低阿、OK镜、离焦软镜瓜分,短期关注这三个细分市场即可。 二、儿童、青少年眼科市场确实有想象空间,至少是百亿大市场 低托理论目标患者群是6-12岁,OK镜理论是8-18岁(实际可能一样),患者群重叠度还是比较大,因此券商对其市场空间还是能作为对比、参考。 上图,光大与国盛做的市场预计,预期阿托品市场在5%渗透率情况下,市场约90-140亿左右(基本也代表了主流观点,),与OK镜主要差异在单价低。 而下图中信在预计OK镜时(没考虑集采),预期市场有270亿,若悲观推演省级集采导致整体降价,市场可能仅有100-150亿,预计就跟阿托品大致相当。 三、OK镜有些过度内卷,集采后需关注品牌商业绩稳定性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集采”,低阿短期时没有集采预期的,而OK镜这两年应该是在消化集采预期。 上图:2022年浙江OK镜集采降价后价格远超出厂价 上图:河北牵头的多省市集采,涉及河北、海南、青海、江西、广西五个省,十一个市。集采后价格仍超出厂价。 市场对其看法: OK镜集采后远没有触及企业的出厂价格,甚至高出代理价格不少(类似前几年部分医械集采后的状况)。没有对OK镜医疗服务价格做出调控,OK镜进入公立医院的难度依旧存在,患者承担的总体费用还未见较大变化。同时集采范围有限、采量有限,仅占全国1%的量。 确实有一定道理,但忽略了经销商在短期业绩推动上的作用,这样可能使得OK镜短期渗透率提升速度放缓,所以短期需要关注业绩增速放缓的情况。 例如国产OK镜龙头欧普康视收入增速2021-2023Q3分别为48%、17%、9%,虽 仍在增长,但增速放缓,带来的就是短期杀估值。 目前需要关注欧普康视、爱博医疗、昊海生科这三大龙头能否展现OK镜触低势头, 今后需持续跟踪。 之所以集采,背后折射的是行业“内卷化”加深: 根据下图券商统计,截止2023H1,已有18家款OK镜在国内获批上市,涉及厂商越来越多,未来谁能坐稳老大,份额是多少短期较难预计。 大多产品趋于同质化,只是国产欧普、爱博、昊海这三家可能坐拥先发优势,无论在渗透率提升还是国产替代都有些优势。因此可能需要持续关注国产品牌粘性,如欧普康视等可跟踪,若OK镜业绩回暖现阶段估值并不算高。 三大龙头都有布局“离焦软镜”,在OK镜集采后,似乎离焦软镜更有推广动力,有望接力OK镜此前的高速发展。 在离焦软镜上,爱博医疗的速度更快,其离焦软镜在2021年就完成小样本临床,且临床数据不输进口品牌,已上市销售,除此外明月、爱尔眼科也有离焦软镜产品上市,昊海生科引入了捷安视离焦软镜在国内代理权,欧普康视的自研产品还在临床中。 四、阿托品早期有望分享红利,但长期也展现“内卷化” 按临床进度排名预计:兴齐(2023年国内申报上市)>恒瑞(预期2024年国内申报上市)、兆科(需看海外FDA态度)>欧康>参天(预计2025年申报上市)>极目>齐鲁>莎普爱思。进度指引都是按照0.01%阿托品的临床预计。 由于国内是2+1(3年,CDE的要求是2年数据,1年观察期数据)的临床期,海外是3+1(4年,FDA要求是3年数据,1年观察期数据)的临床期,意味着大家在临床上耗费起码在4年以上。美国则是3+1的临床数据,时间长达5年以上,长时间临床和不确定性亦可以看作是一众壁垒,只是从国内目前竞争看,壁垒不是很明显。 欧康维视虽在2021年底就开展了临床,但由于是全球多中心,临床主要终点设计是36个月,即海外3+1(4年)这套临床,故可能不一定赶得上2025年报产。 这里面变量预期最大的就是“兆科眼科”,有望弯道超车: 引进低阿产品,NVK-002在2023.6月已经向FDA报产,预计PUDFA时间为2024年1月。若引进产品能在本月顺利获得FDA批准,那么在国内有望凭借中国1年临床数据和海外长期数据,2024年就在国内申报上市(FDA批准另一个好处是临床数据得到背书,成药确定性落地),进度将领先恒瑞。 NVK-002临床数据如何? 下图是NVK-002在2023年中在JAMA上披露的3期数据: 公布了治疗3年后的2个组临床(0.01%和0.02%)数据: 0.01%的阿托品缓解者分析(responderanalysis)、平均等效球面度数(SER)、在第36个月时与基线相较的平均眼轴长度等,都显示出具统计与临床意义上的差异。唯一诟病的是0.02%阿托品的次要终点SER在24个月、36个月时,减缓近视速度 相对首年放缓,跟安慰剂大体相当,无显著差异。 好的方面是,近期公布了2023Q4公布了第4年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两种剂量的NVK002均继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特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在停止接受治疗的参与者中,停药一年后未发现视力出现有意义的反弹的证据。此外在第四年,剂量为0.01%的NVK002的疗效与历史对照组相比继续扩大,未发现疗效减弱的迹象。 意味着0.02%阿托品优效性看起来还不如0.01%,这可能美国、亚洲部分随机临床结果有差异,围绕着阿托品究竟哪种剂量浓度最优,仍有争议: 1)同样是JAMA上发布的美国随机试验,下图中187人临床显示,美国学龄 儿童中进行的这项随机临床试验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每晚使用0.01%阿托 品滴眼液并不能减缓近视的进展或眼轴增长。这些结果不支持在美国儿童中 使用0.01%阿托品滴眼液来控制近视进展或延缓眼轴增长。 2)下图是香港中文大学眼科中心进行的LAMP2研究(验证不同浓度阿托品有效性) 0.01%的低浓度阿托品无论主要终点还是次要终点均1年及以上未展现显著性,但0.05%浓度的显著性持续至2年以上。 3)下图来自丰硕创投统计: 郑州大学团队一项336例近视儿童青少年的2年临床研究(资料2)显示,1年或是2年治疗后,0.02%阿托品对近视控制效果均优于0.01%阿托品。 与早期新加坡ATOM2研究、香港LAMP研究(验证不同浓度阿托品有效性) 以及韩国一项临床研究结果一致。 但兴齐眼药、兆科眼科的3期临床完成时,都公布0.01%阿托品的有效性展现了显著性差异,因此或许可能会归因是人种等区别带来的差异。 因此这两家是有望享受低阿上市正式获批上市后,在国内的初期红利市场。其余药物能否成功还有不确定性。 风险点: 短期上市后可能沿袭OK镜快速放量的趋势,但能否持续维持高增存疑,可能 得持续跟踪。 市场并不是几百亿那么大,后续竞争激烈,最终结局可能会像OK镜一样,龙 头峰值调低,引发估值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