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2023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3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

2023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

目 录i目 录 序 言 ......................................................................................................v 致 谢 ......................................................................................................ix “推动可持续健康膳食,促进农食系统转型”概要 ................................................ 樊胜根 陈志钢 司 伟 孟 婷 1.国际背景下可持续健康膳食的中国战略思考 ...................................................2 夏佳钰 樊胜根 陈志钢 张玉梅 冯晓龙 孟 婷 2.中国健康膳食 ..........................................................................................12 赵启然 丁心悦 朱 晨 赵文华 樊胜根 赵丽云 于冬梅 3.中国可持续健康膳食 .................................................................................28 张玉梅 薛 莉 樊胜根 陈志钢 丁心悦 冯晓龙 孟 婷 袁之名 张向阳 4.贸易、投资与中国膳食转型 ........................................................................42 田 旭 林发勤 王学君 司 伟 5.可持续健康膳食转型的消费端干预策略 .........................................................60 王晶晶 谭玞力 张 昕 林 雯 付晓天 赵海军 序 言v序 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膳食结构逐渐多样化,膳食能量摄入增加。但与此同时,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和营养摄入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导致了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也给资源环境可持续带来了新挑战。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将制约健康中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2019 年,EAT- 柳叶刀委员会首次提出 EAT- 柳叶刀膳食,这是第一个基于可持续食物生产体系的健康膳食科学目标。同年,FAO 和 WHO 也制定了可持续健康膳食指导准则。然而这些讨论都还停留在全球层面,对中国居民膳食模式的指导意义十分有限,亟需基于中国发展实际提出适合中国居民的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为此,我校樊胜根讲席教授领衔的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共同撰写出版《2023 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中英文双语)。今年的报告坚持从国际视野出发,利用中国的实践案例和数据,重点围绕中国居民健康膳食、健康膳食的环境影响、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与居民膳食模式,以及居民食物消费行为干预措施等方面开展系统性研究,助力推动中国居民膳食转型。这是研究院继 2021 年、2022 年之后又一次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系统研究并发布旗舰报告。相信该报告一定会引起全球范围的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2023 年的报告指出,需要提出适合中国居民的健康膳食模式,分区域制定可持续健康膳食指导方案,利用国际贸易和投资手段改善居民膳食健康,树立全民可持续健康膳食理念,通过普及“食育”教育引导居民食物消费向可持续健康膳食转变,助力实现“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目标。该报告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不仅能为中国推进居民膳食转型提供决策参考,也为全球可持续健康膳食转型提供中国方案。未来,学校将始终继续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的优势与特色,开展农业新兴、前沿研究,更好地服务粮食安全、国民营养健康、绿色低碳、乡村振兴等国家多元发展战略目标,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农大智慧。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序 言vii序 言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必须守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这个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解决了近 8 亿人的绝对贫困和温饱问题,居民食物消费也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多样化食物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加。然而,目前中国食物供给保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是结构不平衡——口粮自给有余,但饲料、油、糖、肉、奶等都存在供给缺口;国内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食品加工业不发达,食物供给难以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其次是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既影响了居民营养健康,也对食物生产和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我国食物需求总量与结构将持续变化——居民的口粮需求总量量将会逐步减少,但对优质蛋白类食物的需求将会增加,而且环境和资源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因此我国食物供给和食物消费模式都迫切需要转型,形成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导向型食物生产和消费模式。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农业大学樊胜根教授领衔的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团队和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合作,以“推动可持续健康膳食,促进农食系统转型”为主题出版《2023 中国和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也呼应了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提倡健康饮食”。报告以数据和模型为基础,重点围绕中国不同地区居民的健康膳食结构、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农产品国际贸易投资与膳食结构转型、居民食物消费行为干预等展开研究。报告一以贯之地体现了跨学科、多部门、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报告提出的建立适合中国居民的健康膳食模式、制定分区域的可持续健康膳食指导方案、利用贸易和 FDI 改善居民膳食、多措并举引导居民可持续健康膳食转变等建议,可为决策者、研究者、行业人员、消费者提供重要参考。报告的出版将对促进中国居民膳食向营养健康和可持续方向转型,推动中国农业食物系统实现营养健康、绿色低碳、高质高效、有韧性和包容性的多维目标转变,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一份力量。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致 谢ix致 谢本报告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全球背景下优化中国农业补贴促进农业食物系统转型”(72061147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贸易摩擦对金融风险的因果影响、内在机理和防范政策研究”(7207312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南南农业合作促进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的机制与政策研究”(7226114747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字经济与地方保护破局:以乳制品市场为例”(7210318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食物损失和浪费及其资源环境影响研究”(420012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营养知识与标签对全谷物食品选择及偏好的影响研究”(7220321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南南农业合作促进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与机制研究”(22&ZD08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我国农业食物系统转型研究”(22&ZD085)、世界资源研究所 “农业支持政策与农业食物系统转型研究”项目、粮食和土地利用联盟(Food and Land Use Coalition)“催化食物系统十大关键转变”项目、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营养健康导向下我国农业食物系统转型研究”、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新时期粮食安全背景下中国农业食物系统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合作双一流专项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级创新团队经费的资助。同时,报告也得到了国际农业磋商组织“全球低碳食物系统研究 (Mitigale+)”项目、中国对国际农业磋商组织(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捐款以及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营养导向的食物系统转型与策略研究(项目号:22JJD790076)的支持。食物和土地利用联盟 Seth Cook 等国际专家对报告提出了宝贵建议。特此致谢!在本报告完成过程中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君石、王韧,及包括钱克明、陈萌山、赵文华、周曙东在内的其他专家均提供了极具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感谢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龙文进、傅翰逸、王玉娜、成思敏等众多老师,胡欣然、倪丽杰、李若彤、芦晓彤、郭心悦、崔昊洋、王心怡等同学参与报告的讨论和修订校对。最后,我们也非常感谢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宣传部门Pamela Stedman-Edwards 对英文报告的润色修改。 概 要xi概 要当前全球食物和营养安全情况严峻,在消除饥饿、食物不安全、多种形式营养不良等方面进程受阻甚至倒退。据估计,2021 年全球约 7.02-8.28 亿人(占比 8.9-10.5%)遭受饥饿,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新增 1.50亿;全球约有 23 亿人处于中度或重度食物不安全状态,其中重度食物不安全人群占比高达 11.7%;近 31亿人无法负担健康饮食,比上一年增加了 1.12 亿。造成食物不安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乌克兰危机、气候变化等对农业食物供应链的直接冲击,同时收入水平受到影响、物价上涨,降低了居民的食物购买与负担能力。因此,提升全球食物与营养健康状况,亟需各国政府和多方主体共同行动。全球和中国都开始更加关注农食系统议题,并提出向着更加营养健康、绿色低碳、高质高效、有韧性和包容性的多维目标转型。国际层面上,2021 年召开的联合国食物系统峰会、营养促进增长峰会和气候变化 COP26 和 2022 年的 COP27 等一系列国际高层会议和行动规划,都显示出推动农食系统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会议倡导各国共同努力、转型食物生产和消费的方式,建设更健康、可持续和公平的食物系统。国内层面上,我国一直把保障粮食和食物安全作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2022 年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 1.37 万亿斤,粮食产量连续 8 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2022 年,中国政府从坚持人民至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出发,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在新时期多重风险挑战下,保障粮食安全要求关注重点从粮食生产拓展到食物全产业链,推动建设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从侧重数量向注重食物“数量、结构、质量”多重目标拓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过去国际和国内的关注点更多是在食物供给端,对消费端的重视不足;然而,消费端特别是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健康和资源环境息息相关。目前全球和大多数地区的膳食模式既不健康也不可持续。膳食营养方面,全球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死亡归因于不良膳食,包括水果、蔬菜、坚果和全谷物摄入不足,红肉和加工肉类以及含糖饮料摄入过多。资源环境方面,食物生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并使用大量且不断增加的环境资源,包括土地、水和含氮磷化肥。我国当前的居民膳食也存在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膳食不平衡引起微量营养素不足和超重肥胖同时存在。中国居民食用油和盐摄入量偏高,而全谷物、深色蔬菜、水果、奶类、鱼虾类和大豆类摄入普遍不足。另一方面,高投入驱动的农业与食物生产、流通(储藏、加工、运输)、消费方式的环境代价高昂、不可持续。例如,过度使用化学投入品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和退化;超过三分之二的耕地被认为是较低质量的。因此,考虑到当前居民膳食不均衡引起的营养健康担忧,及其对资源环境的不利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

hot

2024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

农林牧渔
AGFEP2024-06-12
hot

2022年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

食品饮料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院2022-05-23
hot

2022年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

食品饮料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院202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