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指数预期报告 第一章 中国消费预期指数构成和数据采集、测算方法 消费是受宏观、微观、市场、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复杂变量。在构建“中国消费预期指数”框架体系过程中,课题组充分借鉴现代主流消费理论提出的基本观点和居民消费规律,以求全面刻画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决策机制,更加客观、科学地反映居民消费的真实情况和变化趋势。 1影响消费预期的主要因素 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储蓄率)。凯恩斯消费理论把消费视为收入和消费倾向的函数,其中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与储蓄率(即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负相关。消费随收入水平增加而增加,随消费倾向(储蓄率)增加而增加(减少)。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理论等理论认为,居民消费行为或储蓄行为与其对收入和就业的未来预期、存款利率和投资品收益率、社会保障水平以及其他不确定性因素有关。 物价水平。在一定收入水平下,物价水平的上浮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减少居民需求即消费。然而,不同类型的商品或服务消费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即需求价格弹性)存在显著差异,食品、居住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需求通常受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而享受类的奢侈品、休闲服务受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 1 历史消费水平。消费心理学认为,消费具有惯性和延续性,居民未来的消费水平不完全受外界影响和理性的支配,接近于历史消费水平。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提出“消费棘轮效应”理论,认为居民消费水平受到历史消费习惯和水平的影响,从而导致消费水平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 消费示范效应。消费示范效应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通过社会接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趋向的社会现象。社会整体的消费舆论、消费氛围都会对居民的消费决策产生影响。 消费感知。消费者行为学理论通常认为,消费者是具有“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一方面,消费者会基于对未来市场、经济形势和个人状况的感知,确定未来一段时间的消费决策,这种消费感知能够反映那些不能被外界观察或统计的消费者个人状况 (如心理因素、风险偏好、文化因素等)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存在“有限理性”,面临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等制约,其消费感知也可能与未来的消费行为产生偏差。 消费环境。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政策手段优化消费环境,例如:(1)补贴生产端,为企业提供税收抵免、融资支持等政策,通过降低企业生产、研发成本,推动企业研发新产品 (服务)、降低销售价格,进而刺激消费;(2)补贴消费端,针对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商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支出,给予一定比例或数额的资金补贴;(3)完善消费配套基础设施,降低消费者使用商品的成本,如通过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4)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更多社会力量进入相关行业领域,通过丰富产品(服务)供给来刺激消费;(5)优化消费相关 2 的制度体系,如健全消费标准体系、强化消费领域执法监管、放松或取消消费限制性政策等。除政府政策外,近年来疫情也成为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外生变量,特别是传统的线下消费和服务类消费受到疫情冲击的直接影响。 2指标体系构成与指标选取 综合主流消费理论对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在构建中国消费预期指数过程中,我们将影响消费预期的指标归纳为消费能力、消费热度、消费感知、消费环境四个方面(图1)。 图1:中国消费预期指数指标构成逻辑图 2.1消费能力 消费能力体现了居民在一定收入水平下的消费支出水平,受到收入水平、消费倾向、物价水平等影响,因此可以将消费能力指标归为收入水平、储蓄率水平和价格水平三个维度。其中,收入水平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失业率两个指标衡量,前者反映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后者反映失业对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 冲击;储蓄率水平反映居民的消费倾向,储蓄率水平越高,表明居民储蓄意愿越强,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少;价格水平由不同品类商品(或服务)消费的价格水平变化来衡量。 2.2消费热度 由于消费惯性的存在,当期消费水平影响居民未来的消费预期和决策。同时,社会消费氛围和消费热点也对居民消费情绪产生影响。本报告用消费热度指标测度上述两方面的影响,将其归为消费信息和社会消费水平两个维度。其中,消费信息由各类消费相关的搜索信息、购买信息、评价信息等组成,反映了社会整体的消费热点和消费趋势对居民消费决策的影响;社会消费水平由主要商品(或服务)的全社会消费总量衡量,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水平的总和。 2.3消费感知 消费感知主要体现了消费者对未来消费形势的主观判断。考虑到消费者的“有限理性”,我们引入企业家和行业专家的“消费感知”,从多个维度综合呈现对未来消费形势的判断。 2.4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主要包括政策影响和疫情形势两个维度。政策影响主要反映国务院、各部委发布实施的政策文件对居民总体消费和细分行业领域消费的影响,既包括面向相关行业领域(供给端)和消费者(需求端)的优惠政策,也包括消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政策。疫情形势主要反映了疫情变化对消费的冲击。 4 3数据来源与采集方法 中国消费预期指数每季度合成发布一次,相关指标的季度数据来源及采集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官方数据。居民收入水平、储蓄率水平、价格水平、社会消费水平、疫情等指标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和相关部门的季度数据、公报等官方数据。 二是问卷调查。消费感知数据(包括典型消费者感知、代表性企业感知、行业专家感知)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其中,消费者感知数据来自对2000位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受访者居住范围覆 盖全国195个城市,主要考察消费者下季度不同品类商品、服务的预期消费支出;代表性企业感知数据来自对相关行业领域企业的问卷调查,每个行业领域选择10-15家代表性企业,主要考察企业对下季度不同品类商品、服务市场需求情况的预判;行业专家感知数据来自对行业专家的问卷调查,每个行业领域选取20位专家,对下季度不同品类商品、服务的居民消费情况进行预判。 三是大数据检索。消费信息数据通过大数据检索获取。课题组依托中文分词、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基于分品类商品或服务的关键词,对数字报刊、网络媒体、政府机构、企业、微博、微信、客户端、资讯、博客、外媒、小红书、知乎、抖音等各类网络媒体的文本进行分析,汇总得到各季度不同品类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信息量。消费信息既覆盖了消费相关的搜索信息,也包括购买信息、市场营销信息、评价信息等,综合反映全社会的消费热度和居民消费意愿。 四是德尔菲法。政策影响通过德尔菲(Delphi)法进行评估, 即邀请行业专家针对特定政策文件实施产生的消费促进作用, 5 按照“无影响”“影响较小”“影响一般”“影响较大”“影响显著”五个层次的程度进行评价,并对专家反馈结果进行加权平均。一级、二级指标的权重也通过德尔菲法确定,由课题组专家和外部专家组成专家组,对不同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对专家反馈结果进行加权平均。 表1:中国消费预期指数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数据来源 权重设定方法 收入水平 国家统计局 消费能力 储蓄率 国家统计局 价格水平 国家统计局 消费信息 众为分众消费研究院 消费热度 社会消费水平 国家统计局 相关部门统计数据 典型消费者感知 分众传媒、众为分众消 德尔菲法 消费感知 费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 代表性企业感知行业专家感知 术经济研究所调查问卷 消费环境 政策影响 相关部门政策文件 疫情形势 国家卫健委、国家统计局、Wind数据库 4指标测算方法 4.1相关性分析 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PCCs)、时间滞后互相关(TLCC)等线性相关性测度方法,检验各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细分行业消费品零售额与滞后一期的二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确 保通过二级指标合成得到的消费预期指数能够较好反映未来一段时间的消费总体形势。 4.2定基指数法 以2019年各季度的二级指标为基期,对各期的二级指标指数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期二级指标指数= �期二级指标基期二级指标 ×100 4.3分层加权法 将二级指标的标准化指数进行加权,得到一级指标的标准化指数,然后加权平均得到总指标指数。计算公式为: �期一级指标指数=∑(二级指标指数×权重) �期总指标指数=∑(一级指标指数×权重) 参考文献 [1]DuesenberryJS.Income,Saving,andtheTheoryofConsumerBehavior[J].ReviewofEconomics&Statistics,1949,33(3):111. [2]房爱卿.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消费政策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3]泰勒·考恩,亚历克斯·塔巴洛克.微观经济学(现代原理)[M].王弟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余永定,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01):123-133+207. [5]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99. [6]朱春燕,臧旭恒.预防性储蓄理论——储蓄(消费)函数的新进展[J].经济研究,2001(01):84-92. 中国消费指数预期报告 第二章 2022年中国消费预期指数总体分析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水平的直接反映。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规模稳步增长,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发展型、享受型、品质型消费日益扩容,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1万亿元,过去十年年均增速为8.8%,消费“主引擎”动力强劲,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居民的实际消费、预期消费、消费信心等都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878元,同比实际增长1.5%,不仅低于同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低于疫情前的消费支出增速水平。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措施落地见效,经济社会运行逐步恢复常态,居民消费量的扩张、质的提升、结构的优化仍是必然趋势,消费仍将对经济循环持续发挥重要的牵引带动作用。 1中国消费预期指数的指标体系 消费预期指数是居民对未来一个时期消费预期走势的综合判断,指数以2019年为基期,基期指数设定为100,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的具体构成为: (1)消费能力,主要反映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能力。该项子指标权重设定为30%,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居民 消费价格指数、消费倾向(或储蓄意愿)、失业率等四个细分指标。 表1:消费预期指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数据来源 (权重)消费能力 (30%) 消费热度 (2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 居民消费倾向(储蓄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城镇调查失业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消费信息量 众为分众消费研究院 消费感知 (25%) 消费环境 (25%) 典型消费者消费预测判断 分众传媒、众为分众消费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问卷调查 代表性企业消费预测判断专家消费预测判断 消费政策相关政府部门网站 国家卫健委、国家统计 疫情形势 局、Wind数据库 (2)消费热度,主要反映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关注度。该项子指标权重设定为20%,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消费信息量两个细分指标。其中,消费信息量指标来自课题组基于8个消费细分相关所列关键词(见附表),对主要网络媒体文本分析的结果,既覆盖了各消费细分领域相关搜索信息,也包括消费的购买信息、市场营销信息、评价信息,综合反映居民的消费关注度和消费意愿。 (3)消费感知,主要反映不同群体对消费未来走势的感知判断。该项子指标权重设定为25%,包括典型消费者消费预测 判断、代表性企业消费预测判断、专家消费判断三个细分指标,数据通过问卷调查采集。 (4)消费环境,主要反映对消费政策和疫情等突发情况。该项子指标权重设定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