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财通证券]:银行业国有行22年报&23一季报业绩综述:“头雁”作用持续发挥,营收表现整体超预期 - 发现报告

银行业国有行22年报&23一季报业绩综述:“头雁”作用持续发挥,营收表现整体超预期

金融2023-05-05财通证券无***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银行业国有行22年报&23一季报业绩综述:“头雁”作用持续发挥,营收表现整体超预期

规模扩张和拨备反哺支撑业绩整体稳健。2022年六家国有大行营收增速都呈现逐季放缓趋势,在四季度达到低点,但整体归母净利润保持平稳增长。23Q1国有行整体营收表现则略超预期,多数银行营收增速都有明显回升。业务拆分来看,22A净利息收入支撑营收,23Q1净利息收入拖累营收,非息业务在23Q1转向支撑营收增长。业绩归因来看,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规模扩张和拨备反哺。 对公拉动信贷投放,净息差持续下行。信贷投放方面,22年末国有行贷款总额增速为12.7%,信贷投放规模保持平稳扩张并拉动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结构上看,全年新增贷款主要由对公贡献,基建类和制造业是主要投向;四季度零售信贷则显著拖累全年信贷增长,个人住房贷款和信用卡是拖累零售信贷的主要原因。23Q1信贷投放实现开门红,对公强势增长零售弱复苏。六家国有行23Q1合计新增贷款5.9万亿元,同比多增1.5万亿元。净息差方面,22年国有行平均净息差较前三季度下滑4bp至1.88%,主要是多重压力导致净息差收窄,但负债端结构优化和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同样对降低负债成本具有显著作用,支撑净息差企稳。23Q1末国有行平均净息差较2022年收窄14bp至1.74%,主要是新发贷款利率下行和按揭重定价一次性影响。随降息压力减小和各行负债端成本管控强化,今年国有行净息差下行趋势有望趋缓。 非息收入整体放缓,一季度略有回升。中收方面,22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8%、1.2%、-11.3%、-4.5%、-6.2%、29.2%,邮储银行表现靓丽。2023Q1各行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在资本市场趋稳下已有所回升。其他非息业务则受债市冲击较大,22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净其他非息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0.2%、-13%、-14%、-34.9%、-2.9%、20.3%。23Q1末,各行净其他非息收入同样有所回升。 资产质量边际改善,拨备保持平稳。22年末国有行整体不良率环比下降1bp至1.31%,各行不良率存在分化,零售是主要压力源。但23Q1末各行皆稳中向好,国有行平均不良率环比下降2bp至1.25%。关注率和逾期率有所上升,主要是疫情反复冲击居民端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导致。不良生成率整体下降,邮储银行下半年核销力度明显大于其他大行。22年末国有行平均拨备覆盖率环比下降3.26pct至251.42%,23Q1则进一步提升2.71pct至254.13%。整体拨备充足,风险抵御能力扎实。 投资建议:压力最大时点已过,银行板块量价质皆可期。银行板块一季度个股行情差异较大,主要源于市场对经济修复预期的差异,个股间估值差逐步收窄,向均值收敛。但我们认为银行股核心逻辑是宏观经济改善,目前经济复苏信心仍在趋势中,随着后续经济回暖确定性的逐步确认,银行板块估值有望迎来进一步修复。银行板块基本面基本在一季度见底,目前新发贷款利率已有企稳态势,息差受重定价影响降至低点后有望回稳。主动贷款需求预计随着一季度大量项目贷款投放的带动下逐步释放,居民端需求受地产政策落地生效和疫情影响消退影响,也有望持续回暖。整体银行业资产质量表现稳定,地产融资风险在逐步缓解,下行风险可控。从个股成长性、业绩确定性角度,建议关注宁波银行、平安银行、常熟银行、江苏银行、邮储银行。从低估值、高股息、投资性价比角度,建议关注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风险提示: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政策效果不及预期,银行资产质量恶化 表1:重点公司投资评级: 1规模扩张和拨备反哺支撑业绩整体稳健 22A业绩表现整体平稳,23Q1营收增长略超预期。2022年,六家国有大行营收增速都呈现逐季放缓趋势,并在四季度达到低点。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全年营收增速为负,分别为-2.6%、-0.2%,邮储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全年营收增速分别增长5.1%、2.1%、1.3%、0.7%。但整体归母净利润保持平稳增长,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全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5%、7.4%、5%、7.1%、5.2%、11.9%。2023年一季度,国有行整体营收表现则略超预期,多数银行营收增速都有明显回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23Q1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1%、2.2%、11.6%、1.0%、5.5%、3.5%;但业绩增速则继续下滑,分别同比增长0.02%、1.8%、0.5%、0.3%、5.6%、5.2%。此外,除邮储银行外,其他五家大行均根据“新保险合同准则”调整了保费收入的确认方式,并对22Q1的营业收入等相关科目进行重述。 图1.营收增速 图2.归母净利润增速 22A净利息收入支撑营收,23Q1净利息收入拖累营收。业务拆分来看,2022年净利息收入业务在一二季度尚对各大行营收形成支撑。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则从二季度股市波动加剧起就持续拖累营收。其他非息业务在三、四季度对营收形成较大拖累,主要系债市波动叠加理财赎回潮冲击投资受益和公允价值损益。2023年一季度,净利息收入业务普遍受到按揭一次性重定价影响,但中国银行受益于海外加息净利息收入增长超预期。而随着资本市场趋于平稳,23Q1各大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其他非息收入增长逐渐回升。 图3.各大行单季营收增长情况 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规模扩张和拨备反哺。业绩归因来看,2022年国有行整体业绩受到多重因素拖累,净息差收窄、非息收入下滑和成本上升显著拖累业绩,而规模扩张和拨备计提持续支撑业绩增长。2023年一季度,业绩正向因素依旧来自于规模和拨备,但非息收入增长企稳也起到一定支撑作用。而重定价影响下净息差收窄是一季度业绩增长的最大压制因素,成本费用上升也持续拖累业绩增长。 图4.业绩归因分析 2对公拉动信贷投放,净息差持续下行 2.1信贷投放平稳增长,对公是拉动主力 对公支撑而零售拖累2022年信贷投放。22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贷款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2.3%、15.1%、11.7%、12.7%、11.2%、11.7%,信贷投放规模保持平稳扩张。国有行发挥信贷投放头雁作用,22年末国有行贷款总额增速为12.7%,而同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0.4%。 结构上看,全年新增贷款主要由对公贡献。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全年新增对公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分别为64.1%、60.8%、82.8%、57.2%、77.8%、54.9%。对公投放中,基建类和制造业是主要贷款投向。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全年新增基建类贷款占新增对公贷款比重分别为54.1%、67.4%、42%、46.5%、45.3%、31.4%;新增制造业占新增对公贷款比重分别为16.3%、35.4%、15.5%、17%、18.2%、19.9%。四季度零售信贷显著拖累全年信贷增长。受疫情滞后影响,居民收入预期和收入稳定性趋弱,已披露数据五家大行四季度零售贷款皆录得同比少增,并主要拖累全年零售贷款增长。从全年表现看,个人住房贷款和信用卡是拖累零售信贷的主要原因。国有行零售贷款全年同比少增19737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合计同比少增20947亿元,主要系国有行按揭贷款投放占零售贷款比重较高,22年末平均为70.5%,故受居民购房需求减弱影响较大;信用卡贷款合计同比少增2264亿元,主要是疫情反复冲击居民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个人经营性贷款则为零售端贡献主力,四家披露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合计同比多增2173亿元。 一季度信贷投放实现开门红,对公强势增长零售弱复苏。23Q1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贷款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3.5%、16.4%、12.6%、14.1%、10.9%、12.0%。从新增量来看,六家国有行23Q1合计新增贷款5.9万亿元,同比多增1.5万亿元。其中,除未披露数据的中国银行外,其他五家大行对公贷款合计新增4.8万亿元,同比多增2.1万亿元;零售贷款合计新增8291亿元,同比多增1437亿元。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支持下,实体信贷需求释放,大行的信贷投放结构不断压实,呈现出对公强势拉动和零售缓慢复苏的态势,而制造业、普惠小微、绿色金融等仍是各行的重点投放领域。此外,大行一季度信贷投放表现也与社融数据表现较为一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其中对公贷款和居民贷款分别同比多增1.91万亿元和4500亿元。 图5.22A&23Q1各大行信贷投放情况 践行大行担当,普惠小微增量扩面。2022年6月9日,银保监会召开小微金融工作专题(电视电话)会议,要求2022年要继续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同时要求国有大行确保全年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截至2022年末,国有大行全年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约2.1万亿元,超额完成监管目标。 同时普惠小微客户保持高速增长,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有所下降。 图6.2022年各大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情况 2.2存款规模稳步扩张,定期化趋势明显 存款规模稳步扩张,定期化趋势明显。22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存款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2.8%、14.5%、11.3%、11.8%、12.7%、12.0%,存款规模稳步扩张。结构上看,新增个人定期存款主要贡献全年新增存款,这源于股市和债市接续波动导致居民避险情绪加剧,投资和理财资金回流至储蓄存款。2022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全年新增个人定期存款分别贡献新增存款43.4%、47.1%、53.7%、48.7%、58.9%、77.9%。凭借较低的存款利率优势,一季度大行整体揽储压力不大,23Q1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存款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4.3%、17.7%、14.3%、15.1%、13.4%、11.1%。 图7.2022年各大行存款情况 2.3资产端和负债端双重压力下净息差普遍下滑 净息差持续收窄符合行业共性趋势。22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净息差分别较前三季度-6bp、-6bp、-1bp、-3bp、-2bp、-3bp至1.92%、1.9%、1.76%、2.02%、1.48%、2.2%。六家大行净息差均下行,国有行平均净息差也较前三季度下滑4bp至1.88%。 图8.各大行净息差表现 国有行净息差面临来自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双重压力。2022年,国有行净息差走势下行是行业共性特征,且都源于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共性压制因素。资产端有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LPR三次调降导致银行资产端定价整体下行,一年期LPR下调15bp和五年期LPR下调35bp,带动国有行平均贷款收益率较年初下降10bp至4.15%;二是银行业整体面临信贷需求不足导致的“资产荒”压力,国有行贷款占生息资产比重平均较年初下滑0.5pct至76.7%。负债端则主要受到存款定期化趋势的影响,国有行整体定期存款占总存款比重较年初上升3pct至52.7%,带动国有行平均存款成本率较年初提升8bp至1.77%。22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计息负债成本率分别较年中+8bp、+4bp、+9bp、+3bp、+6bp、-2bp至1.82%、1.84%、1.75%、1.85%、2.26%、1.63%。为应对净息差收窄压力,国有大行普遍采取压降高成本同业负债和推动活期存款沉淀等方式优化负债端结构。此外,去年9月起国有大行纷纷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平均下调幅度为5-15基点,降低存款成本作用显著。负债端优化举措带动,有效支撑净息差企稳。 图9.2022年各大行生息资产收益和计息负债成本情况 今年净息差预计延续下行趋势,但下行有望趋缓。23Q1银行信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