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事件影响几何 袁方束加沛 内容提要 新任总理在记者会上回应了社会关注的民营企业、政府建设等问题,体现出 政府对当前经济面临的困难有清晰认知,未来在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和预期,扩大 999563318 居民消费层面的政策值得密切留意。 从近期地产销售、人流物流数据来看,前期积压需求释放的过程可能正在接 近尾声,同时需求端政策刺激的力度或许有限,这意味着经济或将重新回到温和 复苏的路径上来,资本市场正在对这一前景进行定价。 美国硅谷银行的风波仍在延续,部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收缩的进程刚刚 启动。这也再次表明,美联储加息对经济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到达某个临界点会 出现脆断,这种脆断的发生也会强化金融条件收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美联储 货币政策大幅收紧的空间或将受到压缩,美债收益率峰值可能已经出现。 风险提示:(1)疫情发展超预期;(2)地缘政治风险 一、积压需求释放或在接近尾声 2023年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强出 席记者会。 在工作内容上,总理认为新一届政府的工作是将二十大描绘的蓝图落地成施 工图,再和全国人民一起将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在具体方案和策略上,提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力量推 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在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上,延续了此前稳中求进的基调。阐述了稳是稳增长、 稳就业、稳物价。进是高质量发展取得进展。 在市场更关注的民营经济方面,总理谈及他曾长期在民营经济的发达地区工 作,对民营企业家比较了解。他主要表达了三点:1、坚持“两个毫不动摇”;2、 民营经济的环境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好;3、对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弘扬与支持。 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提及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转变职能、提升效能、改进作 风。要求大兴调查之风、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创造性执行能力、坚决守住廉政 底线。提及“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都要有服务意识、发展意识,特别是在履 行审批、管理职能时,不能光踩刹车、不踩油门;不能尽设路障、不设路标”。对 政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此外,总理还提及坚定不移推行对外开放。 总体而言,本次记者会上总理回应了社会关注的民营企业、政府建设等问题, 体现出政府对当前经济面临的困难有清晰认知,未来在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和预期, 扩大居民消费层面的政策值得密切留意。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3.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 增19430亿元;余额同比9.9%,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政府债 和非标是三大支撑力量。 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81万亿元,同比多增5800亿元;余额同比11.6%,较 上月提升0.3个百分点。 分类别看,企业部门新增贷款表现强于去年同期,尤其中长期贷款增量明显, 持续多个月。同时居民部门贷款出现改善,但仍然处于偏低水平。 企业和居民部门信贷需求的改善,与2月经济数据的回暖指向一致,这背后 可能主要体现了疫情政策转向后积压需求集中释放的影响,这也使得金融机构贷 款与存款增速的差值从底部回升,资金出现重新回流实体经济的迹象。 当前资金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中枢波动,央行货币政策也在逐步回归中性,未 来信贷的增长可能会更多依赖于终端需求的恢复,这意味着在本轮积压需求释放 结束后,信用的扩张进程将逐步缓和。 图1:近六年居民存贷款轧差,亿元 近期新房和二手房销售出现边际回落,2月下旬销售的改善可能来自此前疫情爆发期积压需求的释放。这一部分积压需求释放完毕后,销售在回归正常的水 平。 而观察高频的人流数据,以地铁客运量、拥堵指数代表的市内人流边际回落, 而航空执飞代表的城市间的人口流动也出现回落。此前的上升可能更反映的是积 压的流动需求的释放。作为对照,整车货运物流等货物流通指数环比上升,符合 季节性,但相比往年仍然偏弱。 总的来看,积压性需求的释放在多个领域都出现,似乎这一力量在3月上旬 趋于结束,需求逐渐回落到正常可持续的水平。往后看,随着疤痕效应逐渐淡化, 居民的消费活动逐级恢复,经济的需求也将随之改善。 图2: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套数(7D,MA) 使用2018/2019/2021/ 2022四年销售与当年销售总面积归一化计算。 以农历春节对齐日期 二、市场交易温和复苏 上周权益市场小幅下行,稳定风格表现仍然占优,同时成交额延续日均8000 亿的水平。稳定风格的占优主要来自于通信等行业的国有企业表现更好。 上周市场下行的压力来自内外两方面,高频数据的回落显示此前经济的活跃 或许更多来自于积压需求的释放,经济内在的动力还处于温和复苏阶段。政府工 作报告也显示了5%左右的增长目标,习主席在江苏代表团的讲话也再次宣告“不 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此前对经济强复苏和总需求强刺激的期待落空,国内权 益市场因此出现小幅调整。 海外市场上,美国硅谷银行事件引发市场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担 忧,市场风险偏好快速下行,全球权益市场承压。 往后看,展望更长的时间,尽管货币政策环境回归中性,但随着经济的复苏 和实体部门预期的改善,居民增持风险资产的行为将持续推进,这一行为将对权 益市场形成积极影响。 图3:各风格指数表现 上周以来,银行间流动性环境小幅改善,资金利率延续下行,短端利率中枢 总体上小幅回落,同时10年期国债利率回落的幅度相对更大。 目前来看,债券市场同样在定价温和复苏的格局,此前对强复苏的预期逐渐 向温和复苏的现实靠拢。 短期而言,积压需求释放完毕后,经济回落到正常的水平上,债券市场可能 进一步定价弱复苏的现实。当前长端利率水平上行空间有限,短期或许仍然存在 交易价值。 图4:10年期国债和国开债收益率,% 三、硅谷银行事件的长期影响需关注 美国最新公布的2月新增非农就业人口为31.1万,远高于市场预期的22.5万, 但较上月回落19.3万。从结构上看,教育和保健服务、休闲酒店、零售业对非农 就业形成主要支撑,而科技公司持续裁员对非农就业数据的拖累已经开始体现, 未来非农就业人口的下滑趋势有望延续。 2月失业率从3.4%的水平上升至3.6%,劳动力参与率从62.4%回升至62.5%, 劳动力供应连续三个月出现改善。 工资方面,时薪环比增速分别为0.24%,较上月回落0.03个百分点;同比增 速4.6%,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薪资环比增速的回落短期缓解了市场对美国 通胀居高不下的担忧。 总体而言,2月的就业数据显示美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偏紧,供应不足的问题依 然突出。不过薪资增长的减速、失业率的抬升以及劳动参与率的上行有助于缓解 市场对通胀居高不下的担忧,2月劳动力市场的数据对市场加息预期的影响有限。 图5:新增非农就业分项,千人 北京时间3月10美国硅谷银行宣布大规模再融资,随后出现对该银行的挤 兑,3月11日美国加州监管机构宣布,SVB因“流动性不足与资不抵债”被FDIC 接管,并开始安排后续存款偿付计划。3月13日美国金融监管机构设立了由财政 部提供资金的规模为250亿美元新贷款计划,旨在为存款机构提供必要的流动性。 美国财政部在与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联合声明中表示,硅谷银行储户“将 从3月13日周一开始可以支取其所有资金,与解决硅谷银行问题相关的任何损失 都不会由纳税人承担。” 硅谷银行事件的发生主要与其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有关。硅谷银行负债端主要 是以美国PE/VC和初创企业为主的大额批发存款,资产端集中在久期较长的美国 国债和MBS。在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科技公司估值下沉,融资受到冲击,现金 消耗加速,提现需求激增,这类大额批发存款快速集中流出。而面对利率水平的急速抬升,相应的利率类资产形成巨量浮亏,由于会计记账规则的原因,这一浮 亏并未快速反映在银行表内,也没有相应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因此在硅谷银行最 终披露相关信息后,储户快速挤提存款,硅谷银行加速抛售资产来获取流动性, 同时也确认损失,这反过来也导致市场对其资产负债表担忧加剧,进而触发更严 重的挤提,形成恶性循环,最终监管部门不得不快速介入。 监管的介入也是着手于上述两个方面。资产端,金融监管机构出台措施,银 行可以以利率债作为抵押品,获取必要的流动性,进而避免银行加速抛售长久期 资产,带来资产负债表恶化。负债端,美国金融监管机构设立了由财政部提供资 金的规模为250亿美元新贷款计划,并承诺储户可以正常支取所有资金。这些政 策的出台有助于阻断流动性问题的蔓延,安抚市场情绪。同时这一事件暴露的金 融监管存在的漏洞可能也会填补,比如久期风险管理、信息披露、资本金要求等。 但这一事件带来的银行资产负债表收缩和去杠杆的影响或将延续。部分批发 存款占比高,资产配置集中,久期风险较高的银行面临去杠杆的压力。储户可能 会从类似硅谷银行的机构撤出存款,这也将带来这些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收缩, 进而放大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的影响。 这也再次表明,美联储加息对经济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在某个临界点会出现 脆断,这种脆断的发生也会强化金融条件收紧的影响。 伴随硅谷银行事件的发酵,市场风险偏好快速下降,美联储货币政策大幅收 紧的空间也在受到压缩。权益市场上,银行板块遭遇大量抛售,进而导致道琼斯 指数表现弱于纳斯达克指数。债券市场上,风险偏好的下降叠加降息预期的升温, 带来美债收益率出现大幅下行。与此同时,黄金、白银这类贵金属价格大幅抬升, 美元指数也出现小幅回落。 考虑到脆断的发生正在强化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的影响,我们倾向于认为美 联储加息的空间在被压缩,美债收益率的峰值或许已经出现。 团队成员介绍 袁方,宏观团队负责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硕士,曾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央外汇业务中心工作两年。2018年7月加入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束加沛,宏观分析师,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物理电子学博士,光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学博士后,曾在华夏幸福研究院工作两年。2020年12月加入安信证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