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民生证券]:公司深度:将飞翼伏,以待东风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研究/报告详情/

公司深度:将飞翼伏,以待东风

2022-12-02民生证券李***
公司深度:将飞翼伏,以待东风

公司是风电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公司自2005年在苏州成立以来,经历了起步生存期(2005年至2010年,登陆资本市场)、调整探索期(2011年至2015年,关联多元化)、转型升级期(2016年至2020年,流程体系化)三个阶段,并已进入快速发展期(2021年至2025年,数字化运营),现已成长为全球最具规模的风塔、叶片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之一;同时新能源资源开发业务高速增长,逐步实现新能源装备制造、零碳实业发展这两大主营业务双轮驱动。 越山关:陆塔龙头地位巩固,预期量利修复。1)招标量高增为需求增长托底,风光大基地、分散式风电等规划打开行业向上空间;2)规模/布局、资金等行业竞争要素清晰,格局趋于稳定;3)公司产能规模领先、有序扩张、布局合理,截至22H1,公司塔筒产能合计约90万吨,总体产能规模行业领先;并且公司位于各地的风塔生产基地均为所在区域规模最大、生产效率最高的专业制造工厂之一,已形成较强的规模优势及对客户、供应商较高的议价能力。目前公司在荆门、乾安、北海等地积极扩产,未来将配合零碳产业群在东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进行布局,进一步实现产业链联动。 跨海平:海风+海外布局初现峥嵘。1)海风:长期可开发资源量充足且趋势清晰,中期各地区新增规划量充足;短期平价进度超预期,有望开启景气新周期; 海外主要地区风电装机目标出现上调,海风高成长性全球共振;2)管桩:海风带来高价值量,竞争要素清晰,能够在重点地区积极获取码头资源并落地产能,有望获取更大竞争优势;3)公司海风+海外布局逐渐清晰,江苏射阳+德国产能建设持续推进,23年起有望贡献业绩增量,新一轮“两海”布局聚焦江苏、广东/广西及福建,后续有望逐步落地。 谋长远:制造+零碳双轮驱动,激励+GDR助力腾飞。1)叶片与塔筒业务有一定一致性,大叶片产能积极扩张有望实现市占率提升;2)平价电站为优质资产,有利于增厚公司利润和现金流,并以风电站为纽带与下游主机及业主形成更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巩固并进一步提升制造端市场占有率;3)GDR和二期员工持股落地,为主业中长期布局夯实基础。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营收依次为66.63/150.80/208.3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依次为7.11/17.32/26.19亿元;对应2022年12月1日收盘价14.73元,2022-2023年PE依次为37/15倍。选择海力风电、大金重工、泰胜风能、天能重工作为公司估值参考的可比公司,2022-2023年可比公司平均PE依次为32/16倍。公司陆塔主业龙头地位稳固,海工和海外布局逐步落地,“制造+零碳“双轮驱动模式渐成,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行业竞争加剧,新增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 盈利预测与财务指标项目/年度 1公司概况:风电装备制造龙头,站在快速发展新起点 公司是风电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公司自2005年在苏州成立以来,经历了起步生存期(2005年至2010年,登陆资本市场)、调整探索期(2011年至2015年,关联多元化)、转型升级期(2016年至2020年,流程体系化)三个阶段,并已进入快速发展期(2021年至2025年,数字化运营);目前在太仓、包头、珠海、丹麦等地设有多家生产基地,专业从事兆瓦级大功率风力发电塔架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现已成长为全球最具规模的风塔、叶片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之一;同时新能源资源开发业务高速增长,逐步实现新能源装备制造、零碳实业发展这两大主营业务双轮驱动。 图1:公司历史沿革 股权结构清晰、份额集中。董事长及总经理严俊旭先生为公司实控人,同时作为上海天神投资管理公司的唯一股东,持有天顺风能29.42%股权,另直接持有公司0.74%股权;公司第二大股东为Real Fun Holdings Limited,持股比例为20.71%,其唯一股东金亮先生为公司董事及严俊旭先生的妻弟,两者持股比例合计超过50%。 图2:公司股权结构 历史上公司业绩多次穿越周期,稳健增长。自2010年底上市以来,公司聚焦风电行业,在国内外风电行业需求呈现一定周期性波动的背景下,通过稳步扩张主业塔筒规模,布局叶片、风电站等业务成功对冲并穿越周期,保持了营收净利的正增长,营收从2011年的9.4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81.72亿,复合增长率24.12%,归母净利润从2011年的1.0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3.10亿元,复合增长率28.71%。今年以来,受疫情、海风抢装结束、机型改换等因素影响,公司业绩承压;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7.91亿元,同比下降27.30%;归母净利润为3.84亿元,同比下降62.75%;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10亿元,同比下降47.95%。我们预计,随着明年行业需求起量,公司产能利用率提升及出货结构改善,业绩压力有望得到释放。 图3:2015-2022Q3公司营业收入及增速(亿元) 图4:2015-2022Q3公司归母净利及增速(亿元) 风电塔筒仍是公司占比最大的业务。目前公司已布局“制造”(风塔、叶片、海工)和“零碳”(电站开发)两大业务板块;从收入贡献来看,占比最大的依然是风塔,但营收占比已从2015年的96.96%下降到2021年的63.35%;发电和叶片业务营收占比有上升趋势,2022H1风塔/发电/叶片业务的营收占比分别为46.66%、25.61%、24.62%。 图5:2015-2021公司各业务营收占比 图6:公司事业部架构 毛利率相对稳定,费用控制良好。公司近十年的毛利率均保持在20%以上,2021年毛利率21.57%为近十年最低,主要受钢材、玻纤、环氧树脂等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公司期间费用率整体不高,从费用率看,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从2016年的6.43%下降到2021年的0.32%,管理费用占营收比重从2016年的6.71%下降到2021年的2.99%,整体显示公司优秀的费用管控能力。 图7:2015-2022Q3公司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 图8:2015-2021年公司分产品毛利率情况 2越山关:陆塔龙头地位巩固,预期量利修复 2.1行业:需求预期向好,格局趋于稳定 当前风电特别是陆风已具备较好的经济性,招标量高增为装机增长托底。风电机组大型化实现降本的路径主要有三条:1)摊薄单位零部件用量和采购成本;2)摊薄非风机成本;3)提升发电小时数。2021年初至今风机大型化和轻量化进程加速,风机价格大幅下降,2022年前九月陆风主流价格大致在1800-2000元/kW; 招标价格大幅下降直接刺激下游需求,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1-9月已有超过70GW的风机采购招标启动,有力支撑今明两年的装机需求。 图9:国内风电分季度招标情况(GW) 图10:国内陆上风机招标均价(元/kW) 中长期来看,国内能源转型路径清晰,资源和项目量充足,风电装机增长确定。 风光大基地:2021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印发了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清单,共涉及19省份,规模总计97.05GW,建设并网时点集中在2022-2023年。2022年2月,公布《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提出到2030年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455GW,其中,"十四五"时期建设约200GW,“十五五"时期建设约255GW。 图11:风光大基地区位示意图 图12:第二批风光大基地装机规划(单位:GW) 分散式风电:2021年10月风电伙伴行动具体方案发布,明确“十四五”期间,在全国100个县,优选5000个村,安装1万台风机,总装机规模达到50GW。 2022年6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风电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以及鼓励村集体依法利用存量集体土地通过作价入股、收益共享等机制,参与新能源项目开发,有望从简化流程和征地问题两方面利好分散式风电。 供给端:竞争要素清晰,格局趋于稳定。在竞争格局方面,长期以来塔筒的市场份额较为分散,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天顺风能、泰胜风能、大金重工及天能重工四家。中长期来看,头部企业预期将实现出货量和市占率的持续提升,主要基于以下竞争要素的考量:1)规模/布局:国内规划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和五大海风基地,将使有装机需求的区域进一步集中,考虑到陆上风电塔筒约500-800公里的运输半径,区域内集中扩产的企业能够获取规模和成本优势;2)资金:风塔厂商一般需要大量流动资金,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采购和销售回款周期较长导致两头占款,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小企业规模扩张;3)近年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及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塔筒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承压,倒逼部分落后产能出清。 图13:主要厂商陆塔产能(万吨) 图14:国内陆上塔筒市场集中度测算(CR4) 产能规模领先、有序扩张、布局合理。截至22H1,公司塔筒产能合计约90万吨,总体产能规模行业领先;并且公司位于各地的风塔生产基地均为所在区域规模最大、生产效率最高的专业制造工厂之一,已形成较强的规模优势及对客户、供应商较高的议价能力。目前公司在荆门、乾安、北海等地积极扩产,未来将配合零碳产业群在东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进行布局,进一步实现产业链联动。 图15:公司产能布局 年内业绩承压,明年预期量利修复。今年行业技术升级明显提速,但大兆瓦机型及配套部件的产能爬坡不及预期,各地大基地项目进展放缓;同时叠加疫情反复的影响,公司主要生产基地的出货和交付受到一定影响。考虑到:1)2022年市场总体招标量将达到近年最高水平,公司在手订单相对充裕;2)陆风大型化迭代边际趋缓、海风需求即将起量,该环节产值通缩和竞争压力预期缓解;3)随着公司新增产能逐步释放、产能利用率提升;公司出货量和盈利能力有望得到修复。 3跨海平:海风+海外布局初现峥嵘 3.1行业:趋势清晰,前程远大 海上风电:长期可开发资源量丰富优质,且靠近用电负荷地。据《中国近海的风能资源》统计,从粤东到浙江中部近海年平均风速达8m/s,台湾海峡最大8-9m/s,浙北到长江口7-8m/s,江苏近海6.5-7.5m/s,渤海和黄海北部为5.8-7.5m/s。根据《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我国水深5-50米海域的海上风能资源可开发量为5亿千瓦,50-100米的近海固定式风电储量2.5亿千瓦,50-100米的近海浮动式风电储量12.8亿千瓦,远海风能储量9.2亿千瓦。总体来看,我国海风潜在可开发资源量丰富。此外,由于海风资源分布的临近省份多为经济发达、用电量较大的地区,因此较容易解决消纳的问题。 图16:我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MW) 图17:中国海上风电沿海区域分布 中期各地区新增规划量充足;短期平价进度超预期,有望开启景气新周期。“十四五“期间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山东、福建、海南等已公布新增海风规划约60GW,考虑到海风的开发建设流程较长,实际开工量或将远大于这个数。短期看平价进度/招标情况,我们认为海风可类比平价前的光伏。近年来大容量机组、智能运维平台、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等举措使得近年来风电投资及运维成本不断下降,单位投资成本已从2010年的2.4万元/千瓦左右降至2020年的1.6万元/千瓦左右;22年是平价元年,从当前招投标价格来看,占比最大的主机已贡献约3000元/KW降幅;当前平价提速打开向上空间,截至9月底已招标29个共计约12.92GW海上风电项目,可统计到的已启动前期准备工作的项目超过20GW;考虑成本下降、各省规划目标明确,海风有望在23年开启装机高峰。 表1:主要地区“十四五”海风装机目标 海外:减排目标和能源安全推高能源转型速度,海外市场潜力较大 风电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规模化应用。根据GWEC数据,2011-2021年全球新增装机量从46.9GW上升至93.6GW,年均复合增速约为7.2%;2011-2021年全球累计装机量从238GW上升至837GW,年均复合增速约为13.4%。2021年新增装机TOP5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