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池1)出货:22Q4预计PERC出2.5GW,TOPCON预计2GW;23年PERC9.5GW,N型21GW+(滁州15GW,淮安6GW),目前23 年已签单25GW2)单瓦盈利:P型22Q13分+,Q25分+,Q38分+,10月后1毛+。3)非硅成本:PERC目前1毛3/W。 4)产能:PERC:上饶9.5GW(182);TOPCON:滁州一期8GW(7月投产,9月底满产),滁州二期10GW在建(23Q1投产,23Q2初满产);N型:淮安26GW,一期13GW预计23Q2投产,23Q3初满产,二期23年启建。 5)后期扩产规划:扩产单面TBC,预计23H2就会有市场化竞争力,24年整体产能预计到50GW。TOPCON1)转换效率:目前滁州一期25%左右,23H2到25.5%+。 2)良率:目前滁州一期97-98%。 3)较PERC溢价:23年预计平均5分。 4)单瓦盈利:较PERC高3分左右,22Q4成本持平于PERC(源于薄片化130um)。 5)降本增效:1)激光SE:导入后提升转换效率0.2-0.3%,对应每GW价格增加1000-1300万,滁州二期会导入,一期有留产线;2)网板优化;3)石英涂层提升石英舟寿命;4)单面镀膜。 6)单GW投资额(不包括SE):滁州一期1.7亿/GW,二期预计1.6亿/GW7)设备厂家:LPCVD、硼扩用拉普拉斯。 8)客户:一线晶澳、晶科、阿特斯为主、加上二线尚德、英利、阳光、正泰等;售价相同,一线厂商质量要求高,卖给二线厂商盈利更高。 9)N型130um硅片供应商:目前仅中环高景能稳定供应。公司其他1)融资:22年底前预计定增28亿。 电池行业1)电池22年出现短缺:1)电池在过去2年盈利较低,扩产意愿低;2)22年166及以下产能盈利不高+降非硅成本不利于小尺寸,小尺寸减少1/3的产能;3)行业在迭代N型上有分歧,所以产能扩张不快。 三者叠加,导致22年电池产能明显小于上下游。 2)23年出货预期:电池400GW,topcon100GW+(晶科35GW,钧达20GW,晶澳20GW,天合25GW,中来8-10GW,其中部分是外购),爱旭7GW,隆基20GW,HJT20-30GW。 正文现在100%收购捷泰科技+剥离汽车业务,彻底转型为光伏公司。 捷泰科技从2010年开始,是中国最早一批做光伏电池的公司,在多晶时代排行业前三左右。 产能:上饶9.5GWP型182(大部分为21年投产的新产线,盈利水平较高),滁州一期8GWTOPCON(7月投产,9月底满产),滁州二期10GW在建,23Q1投产,淮安26GWN型电池(10月公布)转换效率:目前滁州一期25%左右良率:目前滁州一期97-98%单瓦盈利:P型 22Q13分+,Q25分+,Q38分+,10月后1毛+行业22年出现产能短缺情况,由于:1)电池在过去2年产业链涨价下,盈利较低,扩产意愿低;2)21年166及以下还有盈利,我认为至少有1/3的产能,但22年由于盈利不高,大家追求非硅成本的降低是不利于小尺寸的,所以开始退出市场,小尺寸直接减少1/3的产能;3)行业在迭代N型,技术上有分歧,所以产能扩张没那么快。 三者叠加,导致22年电池产能明显小于上下游,进而22年P型能在原材料上涨下盈利一直提升。 TOPCON由于薄片化,能做到130um,所以预计22Q4成本能持平于PERC。此上考虑N型的转换效率优势,目前N型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我们觉得未来光伏行业的成本下降主要是由电池来决定,特别是在硅料、硅片和组件的技术成熟稳定的背景下,未来变化比较大的就是电池端的技术,电池端的转化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决定着未来光伏发电成本下降。 所以竞争的核心就是光伏电池,不管是一体化企业还是专业化的企业,如果不能够把自己的电池的能力形成或者具备低成本的电池制造能力,实际上是没有在下一轮竞争的机会。 所以我们的策略就是抓住核心,聚焦电池,把电池的能力做强,规模做大,然后参与下一轮的市场和竞争。 Q&AQ:22Q4PERC出货?A:应该可以2.5GW。 明年9.5GW满产大概率没问题Q:23年P型电池盈利? A:取决于供求关系,目前来看,在22Q4还是短缺的。 短缺的原因是因为N型没出来,所以23年盈利比较难预测,因为现在的P型比如说一毛的净利,N型可能还更高一点,因为多了接近两个点的转化效率,就直接多几分钱。 23年大概率硅料、硅片进入下行周期,关键还要看供需缺口,预计23年还是紧平衡的状态,24年才有可能缓解。 Q:23年上半年滁州8GW会满产嘛?A:满产,因为电池还是相对短缺。 22Q4满产了盈利预计1毛+,会比P型高,23年会更高。 23年我们预计N型出货21GW+,滁州二期预计23年出货7GW,淮安预计出货6GW。Q:我们TOPCON转换效率比晶科高一点?A:差不多,因为一体化厂商在做电池的时候,容错能力比较高,所以转化效率一般会低一点。第三方电池厂商他要求转化效率要高一点,就是要提一个档来要求。 但是我觉得在转化效率就是应该会差不多,就比较接近。 Q:激光SE技术推进? A:在23Q1投产的滁州二期会用,转换效率能提升0.2-0.3%,对应每GW价格增加1000-1300万。Q:滁州一期8GW有预留SE空间么? A:有预留的。Q:TOPCON设备厂家? A:LPCVD、硼扩用拉普拉斯。Q:23年TOPCON转换效率? A:23H2到25.5%+,现在已经25.2-25.3%了,通过网板优化等等。Q:怎么看待PECVD路线? A:现在成熟最快是LPCVD,我们这边已经得到有效的实践和证明,PE我觉得我们在等待这条路线的其他厂家交付的结果,只有有了交付量产的结果,才有可能去谈所谓的比较。 针对LP这条线路上的一些石英的寿命短,包括说设备投资相对高一点的特点实际上也在改善,已经有了解决方案,就是通过石英涂层的方式来提升使用寿命,包括说未来设备的方向,比如双面镀膜改成单面来降低设备投资,都在持续的改善的过程中。 Q:我们TOPCON单GW设备投资额?A:滁州一期1.7亿/GW,二期预计1.6亿/GW。 如果未来双面镀膜可以成功改为单面,TOPCON会有非常大的优势。 Q:topcon溢价看法? A:组件溢价1毛的话,我们可能5分,就对半分,因为组件也付出大量的融资金融渠道维护的服务。他的资金成本、流动性各方面要求。 我觉得5分是合理的模式。 Q:未来溢价收窄了怎么分配? A:看供求关系了,23年topcon电池平均溢价预计在5分,组件可能不止1毛。现在N型大部分都在欧洲方向。 Q:现在N型和P型报价差异? A:我们平均差7分,但非硅高,平均比P型多赚3分钱。Q:P型和N型电池的价格差异现在什么情况?A:平均高7分钱。 一些非硅还是高,应该还是赚三分钱。 但他是一个变化的,N型供应链往上,硅片的价格就会下降。 报价高7分钱,非硅高3分钱,赚3分钱左右,现在已经挣了1毛3左右,实际上批量供应市场才1个月,所以它还在变化。 现在主要的销售还是向海外,所以海外企业赚的会更多,一毛五以上,N型市场经过完整的今年年底的一个季度的运行才能稳定下来,硅片价格、供应链、组件的市场价格、电站接收方的价格都会稳定。 现在大家都认同N型是一个可确定性的技术迭代的产品。 Q:什么时候成本持平? A:年底差不多可以持平。 N型批量采购之后,比如150和130,如果单片价格一样的话,每瓦会低4分。这样已经基本上持平了。 Q:多的4分成本是怎么分配的?A:硅和非硅加起来多了4分。 硅片减薄会下降4分钱,但是只有批量之后才会形成。 现在已经用更薄的硅片去做N型,但是成本算没用到,实际上已经用到了,因为采购量不够大没有降下去。现在多4分钱,只要硅片上量之后就会平,之后非硅也会降价。 Q:下一步会降价到什么程度?A:还是看非硅会下降到什么程度。Q:多大规模的采购才能把成本降下来? A:8gw肯定是够了,现在谈的是调试期间的硅片采购的价格。 现在已经是满产了,现在中环的价格已经很接近了,他的130N型和150P型价格差不多。Q:刚刚说的3分是2个月前,现在净溢价7分? A:现在有可能会提高到这个水平。Q:年底成本拉平指的是什么?A:指的是整体成本,不是非硅成本。Q:年底整体拉平是指非硅成本会降?A:非硅成本不降就已经可以拉平,降了的话会差距更大。 第四季度我们在启动市场的过程中会让利给组件企业,组件企业让利给电站市场。 N型的市场形成要靠今年的推广,一开始要让利给市场,让市场切换到整个N型的电商建设的一个项目中。所以我觉得说明年的N型对P型的这个市场化盈利是可以确定下来。 Q:130的N型和150的P型价格是一样的,那么并没有硅上成本的变化?A:按单瓦算便宜,因为每片的瓦数多。 Q:130硅片找谁切A:这个方面不存在技术问题,主要的硅片厂商都可以做。Q:130硅片放量之后每片和150价格一样,现在没有上量价格会贵一点? A:是的,现在会贵一点,已经差别不大了,商量之后每片价格一样,每瓦的硅材料成本会下降几分钱。Q:硅片减薄的话不会损失瓦数? A:是的。 因此这样算下来每瓦会更便宜。Q:硅料降价后这个优势会缩小?A:是的,会缩小一点。 Q:现在130微米硅片,有哪些厂家能稳定的大部分供应A:高景,中环,没有隆基,因为隆基没有做这些。Q:硅片还可以更薄吗? A:实验室可以做到120、125,但是会不会继续做下去还是要看硅料价格能不能降下来。Q:对明年的经营状况内部有没有一些指引? A:23年出货量从11gw到30gw,接近3倍。 现在的单瓦净利很高,1毛以上,如果按照现在的利润水平,明年就是30个亿,可能会略高一点。 Q:Q4topcon能出2gw?A:能出。 前三季度出了0.5gw左右。 Q:N型电池针对的客户结构会怎么样?A:客户类型差不多,现在实际上P型的这些客户都切换这个N型。 实际上对他们来说因为组件端没有发生技术变化,甚至产线的变动也很小,而且一旦这个市场形成了,组件端的客户门槛是形成,不大可能说因为技术的迭代出现一批新的组建客户,实际上还是老的组建客户自主的这种转换行为,他把通过自己的原有渠道,然后把新的产品N型的产品卖给了这个市场。 Q:客户端现在是什么样的比例?A:目前一线的一体化的,晶澳、晶科、阿特斯为主,他们大概占用你们市场的50%到60%。 这三家后面就剩下几个阳光、英利、尚德这种电池没有,或者电池很小的企业,但是有一定的这个组件的这种渠道和份额。就这样尚德、英利、阳光、正泰,还有华南就类似这样一个企业。 实际上我们发现我们虽然市场一直在说,好像前面几家会份额越来越大,但是我们感觉二线的组件品牌的自己的渠道也在增长。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随着通威去做了组件,外销减少,第二客户会转向对我们的采购,但是我们现在产能还没出来,所以客户结构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 Q:现在是不是开始签明年的订单了? A:是的,P型+N型出货量大概是30gw,已经签了25gw,基本都已经锁定了,价格不能说。产能规划要配合好。 Q:下一步的扩产计划? A:下一个我觉得是TBC,就是在TBC没有出来之前,我们在目前已经有40多gw的N型的基础上可能还再看,也不可能说在现有基础上一次性都压住了,必须看这个文字里面的研发科技像TBC,包括说下一步的一些产品,还是要根据技术的进展来看。 Q:hjt还考虑吗? A:hjt我觉得如果卖我们这样的企业,财务走不通,成本走不通,现在就在走。那实际上对他最好的策略肯定是设备厂商把这个东西走通了直接给最大市场。肯定是这个思路,没必要去找一些边缘企业。 现在就是因为没有走通,所以主流的用户没有去没有接这一棒。 但是如果说异质结我判断他如果有可能走通那个节点,这一棒实际上是一体化企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