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什么指数+7、8%? 行业情绪、政策边际改善,从高位下来基本腰斩,底部特征非常明显。 在新的产业趋势出现前,板块超跌反弹,情绪和政策稳定,底部是确定的。往后看非常乐观,四季度大概率会有估值切换,估值便宜才有切换。 现在估值便宜。 现在下跌也够久了,估值和机构持仓也都在底部附近。基本面角度看,医药行业中总有技术进步、产品迭代。疫情抑制了部分需求。 后续,与疫情无关的东西会改善。 过去医药与政策高度相关,基本面与涨跌关系不大。 过去一年多,不断出集采政策、扩围,大家对板块非常悲观,会不会是下一个教育行业。 近期,医保局的政策也在修正,支架的续标、种植牙集采降价、IVD集采政策明显好于预期。贝塔的反弹10%-20%,阿尔法的反弹有结构性的机会。 问:细分行业的机会? 医保是医药行业最大的买单人。 投资要顺着和医保不太相关的,完全规避也不现实。比如关注竞争格局好,类似创新药这种,不存在竞争。我看好创新方向,创新药、创新器械。 A股好的创新药标的少,好的在港股。 A股创新药产业链少,如果受疫情催化较多,未来比较困难。国内中小市值的、受益于集采的公司,是CXO里面受益的。创新器械,逻辑简单,比如贷款贴息政策、国产替代逻辑。 疫后修复方向,包括零售药店、药房、过去成本端在高位,需求端受损的原料药,以上两个因素都向有利方向改变,可能明年下半年会有报表上的改善。 零售药店是我拿的比较久的。 这个行业是疫情受损的,表现也比较差。 一发现疫情,人流差,疫情相关药物也有管控,第二点现在不太有了。互联网医疗的声音也比较大,担心其线下替代。 但是药品是特殊的行业,不是简单的一锤子买卖,具有服务属性。保健品、计生用品线上大幅增长,但是线下SKU还是在高速增长。行业集中度还有提升空间。 四大药房每个只有2%,三年前,可能只有1%不到,相信后面的集中度提得更快,因为疫情让中小药店出清了。处方外流确实也可以从医院向院外流出,这个过程可能很久。 药在医院,没有利益就会流出来。药店的渠道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另外,SKU会增加。 未来药店中非药占比会持续增加,日本就像药妆等,美国医院不卖药。多种业态的探索会有发展,SKU会丰富,中国医院药品占比会降低。 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药店在不断创新业务模式,比如能卖老年人运动鞋、化妆品、彩票等等。未来中国肯定会出现千亿市值的药店,时间不会太久。 几家药店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管理上没有明显差异。消费医疗,随着疫情的恢复,也会有修复。 一个是和医保政策关联度低,另一个是客单价高,竞争格局好。疫情之后需求肯定会回来,中药也算。 中药的估值低,增长稳健,预期不是太高的话,也会有不错的收益,但是弹性不大。问:医疗器械这两年的政策、优势、问题,贴息政策的影响? 器械一般指高端的,低端的国产化率高。 这两年都在抗疫,很多医院很惨,医生工资都发不出来。 财务角度看,医院本身的财务很紧张,国家财政也紧张,国家拨款采购也不太现实。所以,科研院校、医院等,都有贴息贷款政策。 器械方面,有加速进口替代的逻辑。 日子好了,大型三甲医院会买进口设备,没办法的情况下,会有进口替代。 内窥镜、大型影像设备国产化率不高,会有加速替代的过程,但是量化具体有多少不好说。问:哪些能替代,哪些不能,差距有多大? 看国产市占率即可。 即使看国产替代率很高的产品,部分医院也买进口的。 大型的、放射型的、高端的,包括影像类的、内窥镜的、高端的超声、分子诊断化学发光的进口占比仍然很高。国产替代仍然会有机会,骨科也是。 进口货不会降价来抢市场份额。国产的东西能用,才能替代。 每个细分,其实也都分高端、中端、低端,有可替代的,也有不可替代的。 问:贴息政策会提前采购,一线城市三甲医院未来的采购需求不大了,二三四线城市可能医院需求量大。未来3-5年,医药器械的行业增速? 整个医药行业10%左右。 不会因为某个政策拉动行业增长。 贴息也就2.5%,报的项目还都是成熟的。 即便没有贴息,医院也会采购,只不过现在是提前了。医药行业的基本面变化不大。 问:CXO板块处于什么阶段,担忧是否已经消化,哪些企业会有机会?过去为什么一直在跌,因为前面涨得过分,类比医药行业的富士康。行业壁垒没那么高,但也是硕士博士干起来的。 中国CXO行业的核心逻辑是工程师红利、制造优势、效率优势。未来3-5年,这一优势不会变。 变化在于过去几年大家对于CXO行业给予了过高的预期。 有产业转移、疫情带来的需求、疫情带来的海外供应链失效等。辉瑞新冠药的产业链,净利率甚至有30%+。 在周期性最好的时候给予了最高的估值。这个位置看,行业基本面会有隐忧。 大家不担心中美关系恶化的影响,但是欧美需求的衰退,对出口会有影响。 去年到现在,CXO公司持续超预期,这个位置,风险不会特别大,跟着海外的经济预期的波动走。往后看,我认为会有分化,看业务属性,国内这块比较乐观。 专注于国内创新药研发的公司,基数小,中国创新药也刚刚起步。 海外研发投入占营收40%,中国10%+,后续会持续提升,CXO公司对国内公司的赋能才刚刚开始,是受益的。集采政策下,新的业务模式可能也更适合当前中国的国情。 问:很多创新药企瞄准了美国市场,曾经的逻辑是出海,这个逻辑演绎到了什么阶段?走出去是全球制药公司的共同道路。 日本当年医保控费比中国还狠,就是要走出来。 中国之前都是改了改基团、分子构型等等,就算创新了,但是以后需要做到bestinclass等。在美国赚钱的仿制药很少,80%的钱给了创新药。 最核心的还是企业的创新能力。 要对中国的创新药有信心,一级市场很火爆。就算从全球来看,研发也很难。 至少我们能看到,之前是引入,现在可以卖出了,一定有企业能卖得到钱,比仿制药这块的钱更多。我们不好评价政治,但是确实能看到别人批不批,是有逻辑,有理由的,跟政治关系不大。 中美脱钩未来可能更严厉,但是好的东西,去其他地方也能卖,核心是东西真的好。比如新冠药,他们也没拦着。 问:本轮反弹的核心原因和集采有关,到底哪里缓和了,未来的趋势?缓和:之前支架集采,几万降到几百。 之前的集采是,大家来比价格,中标的通吃,未中标的失去市场。两年到期,是不是要再来一次。 是不是要报得比上次更低,再降价,再比较才行? 现在,心脏支架的续标,不需要再竞价了,甚至格局好的产品有小幅涨价。包括上周五的IVD政策。 我出一个基准价,厂家报价要比基准价降60%才有机会入围。 IVD的政策是,只要降20%,都确定能入围,只不过市场份额与降幅有关,明显比之前缓和,虽然不会对盈利有促进,但是比悲观的预期要好。问:您的持仓与大的医药基金有差异,原因是什么? 神似而形不似。 我看好的板块,和其他医药基金经理差异不大。但是,个股选择上有差别。 我不太会选ymkd,kly,tgyy等,我更看好mdx,yskj等二线标的。 有的公司没上市我们就在研究了,大家都在关注龙头公司,对于专注国内的CXO不太关注。我喜欢研究公司的历史,为什么有差异? 08金融危机时,ymkd走出去了,专注海外业务。 过去10年,CXO确实海外订单更好,专注国内的,过去10年中国创新药就没起来,批得也慢。中国的创新药已经到了崛起、爆发的时候。 Mdx更接地气,他涨幅确实也更大,这是有逻辑的。 我买的股票,赔大钱的很少,我的定价能力相对比较强,拉长看不涨,但是总体看,不卖,赔钱概率也小,有较高的安全边际。问:为什么在成长行业中买便宜的公司? 好公司、好行业、好估值,有不可能三角。我们要在好的贝塔里面找阿尔法。 增速不好的时候,他估值就不可能贵。 如果其未来有大的拐点,那么就会有大的机会,核心还是要研究公司的基本面,是否是暂时的、偶然性的。 问:评价细分行业? 如果疫情改善,修复快的,肯定与消费医疗相关,像眼科、生长激素等。从原料药角度看,成本高位、需求差,未来改善的弹性很大。 性价比角度看,我买的所有的都讲性价比。 零售药房估值也会分化,该板块未来一年会有小的贝塔机会,个股层面也有阿尔。问:对大市值药企怎么看? 当下医药的贝塔属性不强,未来大市值医药公司贝塔属性不会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