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发展合作的中国实践 第5期2025年2月 “小而美”项目篇 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CONTENTS目录 国际发展合作的中国实践第五期 “小而美”项目篇 1 第一章 “小而美”项目的核心理念 02(一)以人民为中心 02(二)着眼长远发展 04(三)契合当地需求 05(四)多方主体参与 07(五)注重绿色低碳 8 第二章 “小而美”项目的主要特征 9 第三章 “小而美”项目的进展与成效 10(一)实施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项目,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 15(二)加大农业农村的综合援助,促进当地减贫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20(三)重视医疗卫生领域援助,提高当地医疗卫生服务和传染病防治水平 25(四)提供教育和培训援助,支持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和发展能力建设 28(五)开展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保护当地民众生命安全和发展成果 30 第四章 结论与未来展望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中国的国际发展合作既通过实施重大标志性工程帮助受援国奠定发展基础、挖掘经济增长潜力,也将开展“小而美”项目作为对外合作的优先事项,想当地民众所想、急当地民众所急,有效改善相关国家民生福祉。“小而美”项目的实践已久,近些年来迅速发展,项目数量不断增多、理念更加清晰、特征日益突出,逐渐系列化、品牌化,成为快速提升当地国家民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指出:“小而美的项目,是直接影响到民众的。今后要将小而美项目作为对外合作的优先事项,加强统筹谋划,发挥援外资金四两 拨千斤作用,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演讲中指出:“中方将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中方还将实施1000个小型民生援助项目,通过鲁班工坊等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并同各方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和人员安全保障。” “小而美”项目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已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的亮点和名片。本报告旨在介绍“小而美”项目的理念、特征、进展和成效,以期增进国际社会对“小而美”项目的了解和理解,探讨各方合作共建、共同改善发展中国家民生福祉的方向和路径。 01 “小而美”项目的核心理念 “小而美”项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长远发展、契合当地需求、多方主体参与、注重绿色低碳等核心理念,有 效反映和契合当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 1以人民为中心 改善民生福祉是各国共同追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否有利于改善民生福祉是衡量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项目成效的重要标准。 中国坚持民生导向,在开展“小而美”项目时,将改善当地民众生活 条件,提升民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作为项目的主要目标。在领域选择上,聚焦减贫、农业、医疗卫生、教育、紧急人道主义等与民生福祉直接相关的领域;在项目设计和评估上,关注各类项目的实际产出和效果,尤其注重项目覆盖范围、民众受益程度和满意程度等指标。 中国对外援助项目重视民生改善 评估指标是对外援助项目导向的反映。中国对外援助项目将民生改善程度作为评估的重要方面,根据对外援助项目的领域,设计一系列衡量项目产出和效果的具体指标,体现出“以人为本”导向。 例如,教育领域关注项目是否扩大教育范围、改善教育 质量、促进创新研究和就业等;卫生健康领域关注项目是否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利于加强传染病防控、促进当地母婴健康、提高医学技术水平等;交通领域关注项目是否提升当地道路通行、港口作业、空运、铁路运输能力等;能源领域关注项目是否提高能源可及性、改善能源结构、减 缓温室气体排放等;通信领域关注项目是否提高通信覆盖和信息化水平、广电收视能力等;农业领域关注项目是否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等;人道主义领域关注项目是否积极响应人道主义紧急需求、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支持灾后重建等。 2着眼长远发展 改善受援国发展条件、提升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是确保当地人民福祉持续得到改善的根本。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项目不能只考虑项目“落地”,还 要考虑“生根”和“发芽”。 中国坚持发展视角,通过开展“小而美”项目,既“授人以鱼”也“授人 以渔”,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将当下民生保障与长远自主发展相结合,统筹小型配套基础设施和重大标志性工程,帮助消除制约 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通过与受援国分享发展经验和技术,帮助培养本土人才和技术力量,提高受援国“造血”能力和发展潜力。 建设中老铁路安居村系列项目,提升地区发展水平 在中老铁路建设之前,老挝境内仅有一段35公里长的铁路。自2016年4月19日,中老铁路玉磨段开工建设以来,中方将大型建设工程、小型配套设施以及民生援助项目相结合,推动当地融合发展。通过援建基础设施,中老铁路成为了联通中国与老挝的黄金大通道,为老中人员往来和经贸合作提供更多便利和机遇,也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依托铁路建设配套的中老铁路搬迁安居村项目,修建村内外道路、供电、给排水,给民众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推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在此基础上,中方通过开展“小而美”项目,促进当地民生改善。例如,援建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当地培养铁道类专业教师,改善老挝铁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现状、确保铁路可持续运营和发展;铁路公司免费开设培训班,从中国国内邀请铁路专 安居村举行书画比赛和村民入住仪式 家传授机车驾驶、车辆检修、调度等知识,培训老挝籍学员千余名;在4个安置点分别建设一所新学校,改善当地教育条件;配套建设村办公室、卫生所、公共厕所,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等。 2021年12月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以来,累计开行旅 客列车56万列,发送旅客超3800万人次,吸引了来自全球 100个国家和地区的252万名旅客搭乘国际旅客列车跨境旅行,为推动口岸经济繁荣、跨境旅游热络、人文交流深化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提升域内联通水平、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契合当地需求 坚持受援国需求驱动是项目可持续运行和产生良好效果的前提。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项目要尊重当地实际、契合当地需求,尤其要重视对接受援国发展战略规划,将受援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紧迫需求放在首位。 中国坚持受援国需求驱动,在开展“小而美”项目时,充分考虑受援国的现实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中国 中国援助在撒哈拉沙漠孕育“绿洲” 从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驱车往东,离海越来越远,距离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越来越近。行车约60公里,在沙漠的边缘出现了一片“绿洲”近千亩绿色作物茁壮生长,一排排喷灌杆喷扬着水花。这里就是中国援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 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苜蓿田航拍图 畜牧业是毛里塔尼亚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由于国土80以上被沙漠覆盖,且每年旱季长达9个月,往往进入旱季不到两月,草皮就被牲畜啃光。草场沙漠化愈加严重,牲畜的采食需求难以满足。如何在沙漠中培育并规模化种植饲草作物,成为了毛里塔尼亚畜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17年起,在中国技术专家 人工授精技术繁育的200多头牛犊 长期努力下,示范中心陆续实现了饲草作物规模化生产和首例胚胎移植奶牛育种,为毛方培养了大量 畜牧业专业人才,曾经的不毛之地变得绿意盎然,也为毛里塔尼亚人民打开了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的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项目主要起始于“受援国提出的请求”,通过开展可行性研究进行正式立项和组织实施。项目以受援地的需求为出发点,帮助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当地发展能力、改善 民生福祉。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当地政府、企业和民众等利益相关方充分交流和合作,以便及时根据当地视角和意见优化项目设计和组织实施方式。 4多方主体参与 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有助于各方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形成合力,从而提高援助效率和效果。各方共商共建共享是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方向。 中国坚持多方共建,“小而美”项目形成了包括部委、地方政府、企业、智库高校、国际机构等共同行动的格局。一方面,政府作为主体,除投入无偿援助项目外,还充分遵循市场规律,积极搭建平台、提供政策引导,通过市 场化运作鼓励企业参与。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原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简称全球发展基金),与以联合国机构为主的国际发展合作伙伴一道,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合作实施援助项目。此外,地方政府、智库、高校、社会组织等力量迅速成长,利用自身立项灵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等优势,在开展“小而美”项目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产生了良好反响。 中国多方主体参与,共推“小而美”项目发展 多年来,包括地方政府、社地方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小仅20222023两年间,云南省会组织、智库、高校等主体越来而美”项目。云南省人民对外友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就开展了92越多参与到“小而美”项目的建好协会在周边国家实施了“心联个“心联通云南行”项目,共设中,开展多种形式、多个领域通云南行”,在南亚、东南亚惠及17个国家48个社区、村的民生援助,为改善发展中国家及环印度洋国家开展一系列“小寨,153所大、中、小学,直人民的福祉做出贡献。而美”公益民生项目。据统计,接或间接受益人群达260多万 人。2022年以来,24个“心联通云南行”项目落地缅甸,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众多领域。例如,援缅甸内比都农村生产生活用水设施项目极大缓解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用水难题。 援缅甸内比都农村生产生活用水设施项目启用 当地政府团队在项目村给农民做大豆玉米套种技术培训 项目村儿童展示对豆浆的喜爱 高校也加入对“小而美”项目的探索。2021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在坦桑尼亚探索启动了“小豆子、大营养”试验示范工作。通过玉米套种大豆的做法,不仅能够提升土壤肥力,还能将豆子制作成豆浆,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营养改善,磨制豆浆产生的豆渣可以食用,也可以做饲料。目前,“小豆子、大营养”项目得到当地认可与欢迎,项目示范村的农民纷纷开始种植大豆,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制作富含植物蛋白和矿物质的豆浆、素肉等食品改善当地营养水平。项目也吸引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成为社会力量推动“小而美”的典型案例。 6 5注重绿色低碳 当前,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安全,发展中国家受到更多冲击。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大势和各国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也成为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内容。 中国坚持绿色发展,在开展“小而美”项目时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一方面,积极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努力减少项目对自然环境的伤害和影响,高度重视项目的环境效益。另一方面,帮助受援国开展种树、防沙治 绿色能源帮助非洲摆脱发展困境 非洲是全球电力普及最低的地区,截至目前仍有近6亿人用不上电。即便在拥有电网的非洲大城市,日常生活和工作也深受频繁停电的困扰。与此同时,非洲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撒哈拉沙漠提供了大面积日照区域,是推广光伏能源的理想之地;非洲漫长的海岸线为海上风能开发提供了得天独的条件。因此,绿色能源产品和技术普及成为改善非洲能源可及性的可行方式。 中非共和国萨卡伊光伏电站 中国为非洲提供了质优价廉、负担得起的绿色能源技术和产品,有望帮助非洲摆脱发展困境。例如,在中非共和国,中国援建的该国首座光伏电站萨卡伊光伏电站,将当地充足的太阳能转化成电能,输送到首都 班吉的工厂、学校和千家万户。该电站不仅提供了700多个就业机会,还培养了当地的技术工人,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稳定的电力供应也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有了显著改善,以前夜晚无电的状况也彻底改变。 许多非洲国家借助与中国的合作大力推动绿色转型,将清洁能源列为优先事项。中非绿色能源合作有助于非洲国家将巨大的资源潜力转化为现实经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