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良好实践案例集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良好实践案例集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良好实践案例集

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项目(二期) 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良好实践案例集 2024年4月 ©福建安溪丰田国有林场 本报告与以下机构联合完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关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保组织之一。自1961年在瑞士 成立以来,已经在全世界拥有600 多万的支持者和一个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活跃着的全球网络。WWF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为此致力于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性消费的行动。 项目课题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 王宏、李海奎、张晓红福建农林大学:郑德祥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李叶青、常雪羽、李磊 项目参加单位 安徽省滁州市红琊山国有林场 福建省安溪丰田国有林场福建省顺昌县国有林场广西省国有高峰林场 河北省邯郸市滏润盛峰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河北省沙河栾卸银杏专业合作社湖南省黄丰桥国有林场 江西省永丰县官山林场 鸣谢 特别鸣谢本研究过程中惠普和林业试点单位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版权信息 中国林业资源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本案例集知识产权归以上两方共有 免责条款 @广西国有高峰林场 本案例集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资源信息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共同编制发布。案例集内容力争客观、公正,但案例集内容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本案例集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信息共享、学术参考,任何内容均不作为研究、商业或法律等建议、对依据或使用本案例集所含信息造成的一切后果,本机构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良好实践案例集 目录 CONTENTS 前言一、杉木人工林近自然经营 -5- 二、福建柏-桉树复层混交林建设 -7- 三、人工林树种实生种质资源库建设 -9- 四、杉木纯林改培为珍稀树种混交林 -12- 五、通过优化林分结构实现提质增效 -14- 六、硬阔类国家储备林培育 -17- 七、村社区银杏多功能风景林经营 -19- 八、科技创新提升质量增强森林碳汇能力 -22- 3 前言 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中国人工林面积约7954万公顷,是全球人工林保存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近20年来增绿的四分之一面积来自中国。然而,全国人工林也面临树种单一、结构简单、功能发挥不充分、生物多样性低和生态系统不稳定等问题。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指导下,2021年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下简称“WWF”)组织发起了“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项目(二期)”。项目以中国暖温带、亚热带的8个典型森林经营单位为试点,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创新技术模式,探索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实现路径。四年来,在课题专家组支撑和各试点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将近自然经营、生态系统管理、分类经营等经营理论与森林经营实际相结合,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工用材林可持续经营指南》(技术规范)、《国家储备林可持续经营指南》(行业标准)、《生物多样性友好的人工用材林培育技术指南》(团体标准)和《国家储备林碳汇林经营指南》(团体标准)等技术规范,对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技术指导意义,建立的人工用材林生态化、高价值、多功能、可持续经营试点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这里甄选部分模式化表达的案例,作为项目竣工总结材料,供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森林经营单位人员参考。 “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项目”课题组 2024年4月20日 一、杉木人工林近自然经营 ——福建省顺昌县国有林场1 (一)必要性和意义 森林培育是人力和自然力的结合。杉木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乡土针叶人工用材树种,分布于全国19个省区,培育面积1.48亿亩,蓄积量达7.55亿立方米,分占全国人工乔木林总面积、总蓄积量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在全国木材生产、生态保护及绿色发展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杉木人工林造林规模的逐渐扩大,杉木纯林化及多代连栽的弊端日益显现,造成了林分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差、功能单一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力衰退等生态问题。探讨杉木人工林近自然经营实践,对于改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支撑,实现杉木人工林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探索过程 杉木培育经营如何与时俱进实现可持续经营, 一直是福建省人工林发展的重中之重。二十一世纪以来近自然林业在中国快速发展,其模仿自然、利用自然力、兼容人类对木材物质等的生产和生态服务多种功能的经营模式,与中国林业从木材生产转向生态建设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一般认为,近自然林业思想适于公益林,顺昌县国有林场意识到近自然林业对提高杉木林分质量可能存在重要意义,因此对其概念、内涵及经营技术要 点等进行了系统学习,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措施,自2015年起对林场内杉木人工纯林进行试点经营。结果表明,近自然经营可对提高人工杉木林林分质量、稳定林分结构起到积极作用,可为近自然林业理论在热带、亚热带速生树种经营的应用提供参考。 (三)技术方案 以大历村工区11-011,11-031小班为试验林, 按照如下工序,建立包括杉木和观光木、火力楠、闽楠、木荷等乡土树种混交经营的新型近自然人工林100亩。主要技术环节:(1)杉木纯林营造:春季造林,初植密度为110株/亩;苗木类型为1年生营养袋苗;(2)幼林抚育及抚育间伐:造林后连续进行3年抚育,第三年进行首次疏伐,采伐株数强度20%-30%;第四年年进行一次间伐,采伐强度40%-50%,现保留密度:20-30株/亩;(3)在第5年,林下补植珍贵阔叶树种,种植在春季进行,种植密度80株/亩,树种选择观光木、火力楠、闽楠、木荷等树种,套种铁皮石斛、三叶青、金花茶等中药材;(4)目标树经营阶段:选择生长力旺盛、通直、 无物理损伤或病虫害的杉木目标树20-30株/亩,确定目标胸径30cm。开展单株木抚育经营,促 进大径材生产。根据幼树生长状况适当择伐上层干扰树;当杉木达到目标胸径30cm后,进行第一代目标树择伐利用,并选择第二代目标树8-10株/亩,确定目标胸径60cm,围绕目标树采伐干扰树,成为异龄、复层、混交林。 图1杉木纯林改造为复层结构的近自然混交林 (四)效果效益 1、经济效益 在木材消费水平整体提高、进口木材竞争以及木材替代的背景下,10年来我国杉木木材价格处在相对较低水平,中径级杉木材大约1000元/立方米。珍贵树种木材价格普遍是杉木的2倍以上,加上因增加自然力和减少人力树种的经营成本投入,通过培育珍贵树种所生产的高质量木材 实施近自然经营后林分土壤中的氮、磷、钾流失减少,森林碳汇能力、蓄水能力大幅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 3、社会效益 近自然林的林相普遍高于纯林。近自然林建设可以提高林分的美学欣赏价值,对于森林旅游、康养,以及增强生态公益林在净化大气、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等方面的功能,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风尚,有积极意义。 (五)推广应用说明 该技术模式适用相似立地条件地区杉木或其他 传统集约经营的速生丰纯林树种的近自然经营,特别有利于建立结构功能更为复杂的商品林,培育优质大径级并开展林下种植,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和投入产出优化。 势在必行。基于近自然经营的高质量木材的价值 可会随着对可更新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中显示出经济上的可行性。 2、生态效益 通过近自然经营,有效调整了林分结构,改善了林分物种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森林保水、保肥功能和环境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测试表明, 1成立于2004年5月,是顺昌县林业局下属的国有森工企业,包括9个分场,开展采种育苗、商品用材林、经济林、林地开发、野生动物开发利用并兼营咨询服务。全场森林经营林地面积2.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92.20%。林地中约85%面积的林地为集体所有。2010年以来,顺昌县国有林场先后通过了国际FSC森林认证、中国CFCC森林认证与FSC生态系统服务认证,还实施了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成交全国首个竹林经营碳汇交易。 二、福建柏-桉树复层混交林建设 ——福建省安溪丰田国有林场2 (一)必要性和意义 桉树是目前世界三大速生丰产用材林树种,人 工种植面积约占全球人工林面积的十分之一。桉树在1890年引入中国后的一百年内得到快速发展,现有林超过500万公顷,是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桉树种植大国。然而,一些地方不适地适树,实施超短纯林轮伐等掠夺式经营,林分出现病虫害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土保持功能下降等生态问题。桉树人工林被冠以“抽水机”“抽肥机”“绿色沙漠制造者”的恶名,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下达“禁桉令”“限桉令”。随着中国木材安全问题的突出和桉树在我国木材生产种占比的不断扩大,理性认识桉树作为外来树种栽培的种种问题,开展桉树科学经营、可持续经营,在有效防止地力衰退等生态问题的前提下,是目前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南缘桉树种植区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二)探索过程 福建省自1991年在闽南地区引入桉树后营造 大片人工纯林,经多年的实践证明,大面积发展桉树人工纯林可持续性不高,这使得从业人员开始探讨构建桉树人工混交复层林的可行性。为了保持桉树人工林景观、有效防止地力衰退,安溪丰田林场根据地区林地立地和气候等条件,于2010开始开展巨尾桉与福建柏混交造林试验, 结果表明,营造桉树与福建柏混交复层林表现稳定,整体生长量有所增加,林下生物多样性改善,为探讨适合本地区速生丰产林经营管理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技术方案 在安溪丰田林场下镇工区15—7小班建设2500亩桉树和福建柏混交林。主要技术环节: (1)树种选择。利用福建柏、桉树两个树种的不同生物学特性,营造混交复层林,基于两个树种的不同生长速度,形成上下两个林层,提高林地的空间利用率;福建柏幼林期较耐阴,能有效利用桉树的快速生长,为福建柏提供庇荫,提高福建柏的造林成活率;能有效促进种间竞争,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地生产力,改善林地生态系统。 (2)整地。按照株行距2.0m×2.0m的密度进行挖穴整地,采用穴状整地方式,穴的规格为穴面50cm×穴深40cm×穴底40cm。 (3)苗木选择。福建柏选择1年生优质苗木、桉树选择0.5年生容器苗,苗高不低于30cm。福建柏苗高35cm以上、地径0.35cm以上、主根长10cm以上。要求苗木根系完整、无损伤、无病虫害、生长健壮。 图2丰田国有林场桉树、福建柏混交造林效果 (4)混交比例。混交比例为8福建柏2桉树,采用株间混交。 (5)幼林抚育。造林后连续抚育3年,每年抚育2次,分别安排在5-6月和9-10月进行。每年施追肥,且施肥时间结合第一次抚育进行。 (四)效果效益 (1)生长量和经济效益。经调查,10年生福建 柏桉树混交林,福建柏的平均树高达10.2m、平 (五)推广应用说明 该解决方案适合于福建省和类似立地条件下的 桉树速丰林和福建柏或其他慢生树种的混交经营。经营目的应为培育多功能高价值用材,促进实现经营收入长短结合,达到可持续利用地力的最佳投入产出效果。 均胸径12.4cm,桉树平均树高达25.0m、平均胸径达24.3cm,均达到速生丰产林生长指标。 (2)生态效益。经比较分析,营造桉树与福建柏混交形成复层林,能有效提高桉树的生长,提高林下生物多样性,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泉州市下属经营面积最大、年产木材最多的国有林场,林场总经营面积8113公顷,有林地面积6852公顷。多年来,丰田林场开展林业科技活动,产学研结合,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在大力发展用材林,开展多种经营的同时,加强天然林保护,提高林分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2021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现代国有林场建设试点。 三、人工林树种实生种质资源库建设 ——广西省国有高峰林场3 (一)必要性和意义 种质资源库指收集树种种质资源特别是繁殖材 料,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