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绿色和可持续性实践案例总结
1. 绿色办奥战略规划
北京冬奥会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制定了系统性、全方位、全过程的可持续性规划和管理要求,建立并运行融合三个国际标准的管理体系。具体措施包括:
- 制定工作规则:参照ISO 20121、ISO 14001和ISO 26000标准,制定《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计划》,确定“可持续·向未来”的愿景和“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的目标。
- 制定技术规范:制定《场馆与基础设施可持续性指南》、《临时场馆与基础设施可持续性指南》、《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等,将可持续性和低碳绿色要求融入场馆设计、建设、运行和赛后利用全过程。
- 组织推进:制定《可持续采购指南》及其实施细则,通过碳减排措施和碳补偿措施实现碳中和。
2. 旧场馆改造升级
北京冬奥会通过对2008年北京夏奥会场馆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目标:
- 水立方:保留原有游泳中心功能,改造升级为冰壶比赛场馆,成为世界上首个集游泳和冰壶比赛于一体的“冰水双栖”场馆。
- 首都体育馆:通过技术升级改造,快速改变冰面温度,服务于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赛事,增加无障碍观众席,符合国际残奥委会和国际单项要求。
- 其他场馆:如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通过改造升级成为多业态发展的综合体育设施。
3. 环境影响评估与生态保护
北京冬奥会强调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先行,从源头确保最少化负面影响:
- 规划环评:组织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地方政府分别编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经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审查。
- 责任矩阵:编制《环境保护措施责任矩阵表》,细化分解54项和44项具体任务,明确每项环保措施的主责单位和时间进度要求。
- 生态修复:通过合理安排赛区内道路、精细化设计雪道及冬奥村等措施,减少赛区内的林地占用,严格控制场馆建设施工作业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4. 资源能源效率与循环利用
北京冬奥会通过技术创新和最佳实践,提高了资源能源效率和循环利用率:
- 低碳场馆:实施低碳场馆、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等碳减排措施。
- 碳补偿:通过林业碳汇、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等碳补偿措施,努力实现碳中和。
- 节能建筑:在场馆规划设计中引入零排放、建筑可持续等要求,保障可持续性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具体落地。
5. 社会经济与就业
北京冬奥会注重促进就业,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创新融资方式和透明的参与式决策,实现财政可持续性:
- 就业促进: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经济活力。
- 创新融资:采用市场化的直购绿电方式,100%满足所有场馆常规用电需求。
- 透明决策:通过建立双向沟通平台,及时吸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透明度。
6. 可持续性咨询与监督
北京冬奥会成立了由国内专家组成的“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委员会”,通过会议研讨、现场调研等形式,为可持续性工作提供战略建议和技术支持:
- 专家团队:由体育、环境、场馆和工程设计等领域专家组成,为可持续性工作提供专业指导。
- 监督机制:通过定期督办和责任矩阵表,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
结语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实践为全球大型体育赛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展示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科学规划和多方合作,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