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2414 无线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2024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4年12月 版权声明 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 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更名声明 原“集智”白皮书更名为“集智”蓝皮书。“集智”蓝 皮书将继续秉承原有的编撰理念和高质量标准,致力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洞见。 前言 无线经济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影响最广泛的领域之一,对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发展韧性、畅通发展循环具有重要作用,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2023年,我国5G、卫星互联网等无线技术创新持续取得突破,无线经济总体规模稳步增长,支撑了新质生产力的积累壮大。具体表现在: 一是无线经济以进促稳。2023年,我国无线经济规模达到7.1万亿元,同比增长7.7%,占我国GDP比重5.7%,有效支撑数字经济稳定增长。 二是无线产业和赋能齐头并进,2023年,我国无线产业规模达3万亿元,占无线经济比重为42%;无线赋能规模达4.1万亿元,占无线经济比重的58%,赋能作用、融合能力取得积极成效。 三是无线电管理支撑形成新质生产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3 年出台发布了多项频谱资源管理政策,促进了无线经济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已连续第四年发布无线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报告在延续以往对我国无线经济发展最新态势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无线经济发展关键指标,为推动无线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参考。 本报告中无线经济相关数据为测算数据,仅代表我院作为科研单位的学术研究成果,属纯学术研究范畴,均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政府官方数据口径。 目录 一、以无线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形成新质生产力2 (一)无线技术持续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2 (二)无线产业加速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2 (三)无线赋能不断深化催生新质生产力3 (四)无线治理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3 二、无线经济发展关键指标分析4 (一)经济规模:无线经济稳步增长,规模达7.1万亿元4 (二)频率资源:支撑无线经济高质量发展7 (三)基础设施:无线基础设施覆盖不断扩展9 (四)连接数量:快速增长促进无线经济新质发展10 (五)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积极拓展新领域10 (六)无线产品:出货量规模稳步增长,新产品层出不穷13 三、无线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14 (一)无线技术创新发展探索新方向14 (二)无线赋能不断拓展支撑新领域19 (三)无线电管理迈入新征程23 四、无线经济发展展望26 (一)无线经济持续保持增长韧性,新赛道加快延伸26 (二)频谱资源支撑保障更加有力,要素价值日益显现26 (三)无线产业内生动力持续孕育,发展空间不断拓展27 (四)无线赋能数实融合不断加速,支撑新型工业化27 图目录 图1“无线之树”示意图1 图2我国无线经济规模及增速4 图3我国无线经济占GDP比重5 图4我国无线经济内部结构6 无线经济是以无线电频谱作为先导性基础资源、以无线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无线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与治理模式的新形态。无线经济形成以无线产业、无线赋能以及无线治理为内涵,以无线电管理为无线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以无线技术演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增长引擎。无线经济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其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形成新质生产力。 图1“无线之树”示意图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以无线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当前,全球无线技术正进入加速创新的爆发期,无线经济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优化治理的助推器,凭借其高创新、高效率、强渗透、拉动作用明显等特点,既是构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容,也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无线技术持续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各类无线技术加速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正在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移动通信技术向5G-A/6G演进,持续引领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卫星通信等新技术和新应用不断涌现,与地面网络协同构建泛在的信息基础网络。智能网联汽车正在向“车路云一体化”发展,融合感知、计算、通信等多种设备和技术,实现未来智慧交通。Wi-Fi、星闪等短距离通信技术向更高速率、更低时延和更低功耗方向发展,以满足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多样化的短距离通信需求。 (二)无线产业加速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方面,无线优势产业不断巩固提升,我国移动通信、消费电子等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智能手机等无线产品产量实现稳定 增长,优势产业不断增强,正在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新质生产力基础。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网联汽车、卫星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全球无线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超前布局未来通信、未来空间等未来产业,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无线赋能不断深化催生新质生产力 无线赋能农业、工业、制造业不断深入,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赋能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5G商用五年来,5G行业应用已融入80个国民经济大类,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医疗等行业已实现规模复制1。另一方面,无线技术不断打破传统产业之间的技术壁垒,使产业融合成为趋势。依托无线技术实现跨领域技术创新和应用,促进了不同领域的技术深度融合,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服务与商业模式,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四)无线治理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 无线电频谱资源是国家战略性稀缺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无线电管理部门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构建集合力开发、高效利用、全面保护于一体的现代化频谱治理体系,科学管理频谱资源,筑牢电磁空间安全屏障,充分发挥频谱资源要素作用,进一步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1中国工信新闻网:5G赋能千行百业·“扬帆”行动再升级 二、无线经济发展关键指标分析 无线经济以庞大的规模、丰富的频谱资源、快速增长的无线连接数、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以及丰富多样的无线产品,共同绘制出一幅繁荣发展的壮丽图景。无线经济关键发展指标不仅是衡量无线经济现状的标尺,更是预示其未来趋势的风向标。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应用的持续深化,无线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其边界,成为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一)经济规模:无线经济稳步增长,规模达7.1万亿元 无线经济增长有力。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无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产业发展稳步提升,产业赋能向纵深推进,无线治理有力有效。2023年,我国无线经济规模达到 7.1万亿元,无线经济持续做大,增长7.7%,高于同期名义GDP增速约2.5个百分点,无线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蓄势赋能。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图2我国无线经济规模及增速 无线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稳中有进。无线经济占GDP比重逐年提升,2019年至2023年我国无线经济占GDP比重由4.9%提升至5.7%,无线经济“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力量持续积聚,助推经济稳舵前行。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图3我国无线经济占GDP比重 2023年,我国无线产业规模达到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2%,占无线经济比重为42%。无线赋能规模为4.1万亿元,同比增长9.2%,占无线经济比重为58%。 图4我国无线经济内部结构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无线产业是支撑无线经济发展的稳定器。2023年,无线产业总体保持稳定较快发展。从规模上看,2023年,无线产业规模近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2%,高于GDP增速约2个百分点;无线产业占GDP比重为2.4%,略高于2022年比重。从结构上看,无线相关电子信息制造业及服务业发展齐头并进,2023年无线相关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1.7万亿元,占无线产业比重为56%;无线相关服务业规模1.3万亿元,占无线产业比重为44%。2023年,我国实现5G定制化基站、5G轻量化技术实现商用部署;发布“手机直连卫星”商用服务,在全球首次实现大众消费类手机直连卫星双向语音通话和短信收发通信服务。从各省发展来看,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位列无线产业总量第一梯队,北京、广东、上海位列无线产业占GDP比重第一梯队。无线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推进上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 无线赋能数字化转型促进质的有效提升。2023年,无线赋能总体发展以进促稳。从规模上看,2023年,无线赋能规模4.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高于GDP增速约4个百分点;无线赋能占GDP比重为3.3%,近年来无线赋能占比稳定提升。以5G技术为例,5G应用与重点行业深度融合,融合工业、能源、医疗、交通、文旅、教育等20余个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需求,融入80个国民经济大类,5G应用案例数累计超10万个,5G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超7000万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1.5万个。在采矿、港口、医疗等行业实现规模复制,5G行业虚拟专网3.1万个2。无线赋能对无线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更加稳固。从各省发展来看,广东、江苏、上海位列无线赋能总量第一梯队,广东、重庆、上海位列无线赋能占GDP比重第一梯队,无线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的效果逐步显现。 (二)频率资源:支撑无线经济高质量发展 无线电频谱资源是国家基础性、稀缺性的战略资源,以频率资源为载体的43种无线电业务推动移动通信、卫星产业、移动互联网等无线产业蓬勃发展,支撑无线技术赋能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我国积极规划并配置了丰富的频率资源,为推进无线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公众移动通信频率方面,截至2024年9月,我国共为公众移动通信网络规划1269MHz频谱,许可1109MHz频谱,其中814MHz 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信通院王志勤:砥砺前行五年5G绽放精彩 频率配置给了第五代移动通信。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颁发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证,同意将现网用于2G/3G/4G系统的800MHz频段频率重耕用于5G系统,低频段重耕举措有利于提升5G对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覆盖质量,加大5G优质频谱资源供给保障力度3。许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以基站频率共享方式在2.1GHz频段加快5G共建共享;为四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相关频率办理为期十年的延续使用许可,持续保障5G等公众移动通信频率资源。 在专网业务频率方面,我国配置了超过94MHz专网频段和微功率短距离频率。根据《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无线电频率使用指南 (2021年版)》,在行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409-450MHz频段规划用于公众对讲机、工业用无线遥控设备(仅限在工业厂房或建筑物内使用)以及电子吊秤无线传输专用设备等业务。223MHz-235MHz频段无线数传,应用于电力、电气、油田、煤矿、水文、气象、城市安防、野外监控等。1447-1467MHz频段用于公安、政务等,1785-1805MHz频段用于石油、交通等行业。5905-5925MHz频段用于LTE-V2X技术的车联网。 在卫星(空间)业务频率方面,目前有UHF(300MHz-1GHz)、L(1-2GHz)、S(2-4GHz)、C(4-8GHz)、X(8-12GHz)、Ku(12-18GHz)、K(18-26.5GHz)、Ka(26.5-40GHz)、Q(30-50GHz)、V(50-75GHz)等多个频段频率资源。支撑了我国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全球提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耕800MHz频段频谱资源持续推动我国5G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