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际:“五篇大文章”系列研究之一——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做全做精科技金融大文章 技术研究部(研究院)李喆2024年12月16日 金融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扮演 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服务体系也面临不断创新与转型的需求。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一概念从提出到落实并进一步细化,构成了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驱动力。“五篇大文章”之间的关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涉及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每个概念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现状均有各自鲜明的特点。然而,当前金融发展中仍面临区域不平衡、产品不完善、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使得“五篇大文章”在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支持实体经济转型等方面面临多重挑战。 大公国际推出“五篇大文章”系列研究报告,旨在梳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领域的内涵和特点,更好理解“五篇大文章”的重要意义和启示。同时分析五大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金融供给、服务创新、政策协同和风险管理四个维度提出应对策略,为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思路与借鉴。 一、科技金融的内涵和发展特点 科技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之首,核心在于通过政策引导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做好科技金融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支持科技创新成果的持续涌现与充分转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金融诞生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探索中。1980至1985年,科技拨款占比增加;1985年发放第一笔科技贷款,开始了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探索。1994年召开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首届理事会,对我国科技金融事业做出阐释,“科技金融”作为独立概念第一次较为正式地出现。经过40多年发展,以政策引导资金流向推动科技企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金融支持科技企业的工具不断增多,促进创新发展的科技园区覆盖全国。近年来,政府也积极推动科技金融 政策探索与改革试点,科技金融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银行为主,多层次资本市场共同发展的特点,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渠道。 目前,科技金融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府主导从政策、财政、制度 化建设等方面推动科技金融内涵不断丰富。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萌芽期、起步期、探索期和融合发展期四个阶段。萌芽期主要是行政式的财政科技拨款; 起步期科技创新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政府是推动科技金融的主导者,主要通过增加科技领域方面的财政支出来推动科技金融发展;探索期重点在构建科技金融体系,进行系统化的制度建设和探索;融合发展期更加注重科技与金融产品的融合,以市场为主导、多类型机构共同参与,建立因地制宜、多层次、有针对性的服务体系,并在此阶段持续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表1科技金融发展阶段 阶段 时间 特点 萌芽期 1978-1984年 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为主,主要以行政式的财政科技拨款方式支持科教领域和企业技术开发。 起步期 1985-2005年 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科技创新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政府主导通过增加科技领域方面的财政支出来推动科技金融发展,为科技企业筹集科技贷款和财政贷款贴息;发行国家高新区企业债券;深交所设立中小企业板。 探索期 2006-2015年 重点在构建科技金融体系,进行系统化的制度建设和探索阶段,丰富科技金融工具,设立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支行、科技小贷、科技保险等多样化结构;设立创业板;建立科技金融服务集团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16个地区探索高新技术开发区模式。 融合发展期 2016-至今 经济增速的新稳态,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设立科创板;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双创”基金、天使投资;成立科技银行、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金融简史及政府责任》、《科技金融》等文献整理 二是围绕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传统产业升级等领域的信贷支持仍是主要方式。信贷支持方面,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持续发挥主力军 作用。高端制造业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等持续保持较高增速,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便利性不断提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23年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 企业1221.2万家,获贷率2346.8%,比上年末高2.1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2.45万亿元,同比增长21.9%。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3421.75万家,获贷率为54.2%,比上年末高0.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5.3%。近年来,“科技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在银行年报中出现频次增高,贷款规模也持续增加,银行业科技金融投入持续加大。根据主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披露的2023年年报,截至2023 年末国有大行的科技金融领域的支持规模合计达7.80万亿元。 8.00 7.80 5.67 4.03 2.70 2.10 1.75 1.26 0.851.000.92 1.451.24 1.23 1.47 1.53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0 202120222023 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总计 图12021-2023年主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科技金融领域支持(单位:万亿元) 注:中国银行科技金融领域支持包括科技类授信、科技类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租赁等;农业银行统计口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工商银行统计口径为高新技术领域企业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建设银行2021年统计口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2022和2023年统计口径为科技贷款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年报 三是随着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不断探索覆盖股票、债券和私募股权的多途径全方位支持体系,培育有利于科技企业成长壮大的良好生态。我国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比例进一步提升,截至2024年8月5日,A股上市的科技型中 小企业共854家,其中主板44家,创业板182家、科创板337家、北交所291 家。北交所在科技金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截至2024年11月27日,北交所共 上市258家企业,主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基金投资方面,截至2024年11月27 日,已累计设立192只科创板基金,发行总份额1,009.08亿份。私募基金方面, 截至2023年末,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共12,893家,主要分布在北京 市、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管理基金规模分别为36,793.63亿元、23,115.73 1科技型中小企业由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认定。 2获贷率为获贷企业户数与名录内企业总户数之比。 3高新技术企业由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认定。 亿元、10,300.57亿元和10,267.72亿元4。政府引导基金方面,各地政府设立引导基金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股权投资支持,截至2023年末,累计设立2,086只 政府引导基金,目标规模约12.19万亿元,已认缴规模约7.13万亿元。债券融资方面,陆续推出双创债、高成长债、科创债、科创票据、混合型科创票据等创新产品,有利于丰富公司债券发行主体结构,进一步满足不同类别、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科技型企业资金需求。从科创债发行规模来看,自2021年试点、2022年正式面世以来,发行规模保持高速扩张,2023年全年发行3,645.4亿元。 二、做好“五篇大文章”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做好科技金融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支持科技创新成果的持续涌现与充分转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然而,科技金融发展仍面临如下问题 和挑战:一是金融产品未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对于成长期的初创型中 小微科创企业往往面临融资渠道匮乏的问题,现行银行主导的直接融资体系难以有效适配其高风险、高成长性的融资需求。对于成熟期的大型科创企业,金融机构的产品供应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其多元化、复杂化的融资及上市等需求。这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资本市场对创新资源的支持体系尚不健全,尤其在保险、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上亟待加强。这影响了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取长 期、稳定资金支持的能力。二是不同地区在科技金融发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经 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政策环境优越、人才集聚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武汉、西安、成渝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山东济南、长三角五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科技金融发展较快,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生态系统。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发展中的参与度也存在地区差异,不同地区在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财政和税收优惠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三是麦克米伦缺口(MacmillanGap)问题存在。“麦克米伦缺口”又称“信用配 给不足”,即在英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缺口,对资金的需求高于金融体系愿意提供的数额。“麦克米伦缺口”和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在全球依然较为普遍,科技金融是一项解决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资本供给与需求的资本工具或创造购买力的手段。但科创型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银行为主要代表的金融机构为避免风险和不良资产的产生,普遍存在惜贷行为,不愿或以较高的价格给予科创企业资金支持。 4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三、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启示与建议 做全做精科技金融大文章。一是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加强与科技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提升对科技行业发展趋势的理解和预判 能力,创新金融产品、丰富金融服务内涵,推出更多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培养具备跨行业、跨专业的专业科技金融服务人才,针对不同发展 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二是强化风险管理和市场建 设。创新风险缓释机制,探索商业银行与创投机构的业务联动模式,降低科技信贷活动的风险。完善市场体系,稳步推进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合格境外有限合 伙人(QFLP)外汇管理试点等,提升科技型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度。建立科技金融信息平台或服务专区,常态化推送科技型企业信息,促进银企对接。三是发展耐心资本。重视投资的未来价值,突破传统金融的思维惯性,从“未来”看“现在”, 基于对科技创新“未来价值”的预期来认识和推动科技金融活动。四是构建科技 金融生态系统。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整合各类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等多方资源,形成信息共享、资源互补的生态系统。通过举办科技 金融论坛、路演活动等方式,加强信息共享和服务联动,促进资本与项目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房汉廷.中国科技金融简史及政府责任[J].广东科技,2015,24(21):18-22.[3]贾帅帅,贾林果.科技金融推动科技创新有效路径的跨国比较——兼谈科技 金融促进高新区企业创新的实施路径[J].金融市场研究,2023,(02):130-139. 报告声明 本报告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本报告提供的信息进行证券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概不负责。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大公国际,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