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A战略解码: 把麦肯锡业务战略解析过程 搬上“三板斧”课堂 TCC2024年度 BSA战略解码白皮书 前言:关于战略,目标达成之痛 一些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常识 说起战略,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绝大部分企业老板都会给自己企业定一个战略目标。这个目标一般都会描述为:“开一家百年老店”,“走向全球领袖”,或至少定位为“中国或者区域领军企业”。很多企业还会把这个目标写下来,张贴在公司的最显眼处,以激励自己和公司的全体员工。 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便是全球TOP500,在他们明晰定义其战略目标后,最终真正能够达成的这个目标的,也不足10%。 5%85% 沟通的因素 只有5%的员工理解企业战略目标 90% 管理层因素 85%的管理层花在讨论战略目标上的时间少于每月1小时 25% 90%的公司 不能有效进行战略管理 60% 人的因素 只有25%的经理人将企业目标与部门目标连接 资源的因素 60%的组织不能将预算与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图示:来自美国《财富杂志》的调研数据 “只有不到10%的有效建立起来的战略得到了有效的执行”,这是来自《财富杂志》针对全球最领先的1000家企业进行了长达一个经济周期的跟踪调研,得出的统计结果。 也就是说,即便在全球财富500强企业,90%的公司不能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达成目标。 也就是说,企业能够成功管理战略、达成预定目标的,是例外;而失败,则是大多数企业的常态。 而对于今天的大部分中国企业来说,其真实的状态,往往是:创业,九死一生; 经营,战战兢兢;管理,蜕变升级;成功,皆为个案;而失败,则是常态! 特别是在今天科技极速发展、黑天鹅频频飞出的VUCA时代,旧有的知识和经验成为束缚的“末日时代”,如何跨越企业成长之痛的魔咒,稳健前行,把握成功?对企业经营者来说,这是一支悬在企业经营管理者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如果大家读过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大败局》,就能了解到中国企业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起起落落的成败故事: 远处有秦池酒厂、爱多、三株口服液、科龙、健力宝…… (图示:“大败局”之秦池、三株、健力宝) 近期有ofo、乐视、顺丰的嗨客、万达的电商、康美药业、恒大地产…… (图示:新“大败局”之ofo、嘿客、恒大) 各种新老企业经营的“大败局”不胜枚举。 PART01 (一)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真实状态 梦想很远大、方向随时变、路径一团乱 战略,本是来自于军事战争中的名词,直译为“打仗的策略”,“战斗的方法“。早在3000前的《孙子兵法》就有大量的论述,迄今也会被很多专家用于指导制定企业经营战略: ·如,“知天知地”,说的就是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环境; ·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就是了解企业的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 ·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被很多战略专家解读为最好的战略,是不进入竞争,寻找蓝海…… 战略是梦想战略是方向战略是路径 (图示:企业真实状态:梦想很远大、方向随时变、路径一团乱) 很多企业的真实状态往往是:“梦想很远大、方向随时变、路径一团乱”。很多时候,企业进入某一领域,往往来自老板拍脑袋的一句话,包括一些看起来成功的组织,在缺少“why、how”的前提下,盲目进军的很多项目往往失败居多。 我举一个真实的案例:国内某领先的网约车平台企业。2018年,这家独角兽企业已经在跟快的、Uber的火拼中胜出,成为网约车市场的绝 对垄断者。这时候乘客在其平台打车的成本已经跟出租车相差无异,甚至,在上下班高峰和雨雪天气,这家平台通过加价等手段,可以获取更多的运营收益。 按说,这家独角兽企业应该可以实现盈利了,可2018年度公司的财报是亏损149.79亿。这个数据可能大家没有概念,对比一下就清晰多了,当年跟快的血拼补贴时,公司在2017年也就仅仅亏了26亿……现在,客单价增加了数倍,亏损反而逆向增加了数倍以上,一时间网络上各种“猜猜猜”。 在我看来,当年的“顺风车安全”事件完全是“背锅侠”。 比较真实的状况也许是,这家独角兽企业的经营决策层在投资市场估值压力之下,盲目进入很多投资领域:既没有想清楚策略机会,更没有有效的策略行动计划,组织管理也一塌糊涂……导致落入亏损的深渊。 我总结了一下中国企业在战略管理上最常遇到的三种困难: --遇到环境的变化时,很多企业难以实现转型突破,就像“温水中的青蛙”; --处于行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不少企业看不到行业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握发展中的本质,成为“风口上的猪”; --更多的企业内部依靠的是“能人驱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决策团队,团队成为“唯唯诺诺的羊”。 “温水中的青蛙”:无力应对环境剧变型 1) 大部分中国企业,特别是那些传统的行业领先企业,在战略管理上遇到的最大挑战,是面对已经“变天”的行业经营环境,没有办法改变旧有的组织形式,实现颠覆性创新来应对新的“客户需求”,在“温水煮青蛙”中眼瞅着各项经营指标慢慢丧失市场竞争力。 譬如,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在服装、日化、零食等等行业的很多领先者:娃哈哈、以纯、恒安、罗蒙、九牧王等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转型突破的难题。以前这几个行业的的关键成功要素在于管控渠道,“得流通(渠道)者得天下”,如娃哈哈,就是流通渠道时代的瓶装纯净水行业的绝对王者,但这些年,随着消费场景的变化、随着渠道的多元化(电商是渠道之一,还有KA、社区店、直播、网红、个人IP、大客户等等渠道),农夫山泉、元气森林等品牌成为“新零售”渠道领域的领先者,农夫山泉的老板钟睒睒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中国的首富…… (图示:娃哈哈和农夫山泉) 行业的变天也会带来旧有管理模式的“颠覆”,不仅仅市场营销生产制造、供应链、物流配送的组织形式会有变化,更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化。 譬如,最近火爆网络的东方甄选以“东方小孙”为代表的经营管理层,和以董宇辉为代表的互联网品牌IP之间的“冲突”,说明了企业组织资源的重要性正在“斗转星移”中,再用原来的固有“经验模式”面对“董宇辉们”,这些传统思维的管理者就失去了“领导力”。 “风口上的猪”:不能洞见行业本质型 2) 处于行业风口的企业,像互联网风口席卷下的涌现出来各类电商新行业:网约车、共享单车、餐饮、旅行、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等企业,最近几年爆发的跨境电商,以及,新能源行业、人工智能企业……处于风口的行业,一般都会机会无限:有资源的、有人才的、有经验的、胆子大的,以及,一部分稀里糊涂占位在行业中的创业者们,都能够在行业的快速发展期赚钱,得到资本的追捧。 另外,新的行业因为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标杆参考,并且在快速成长期的目标是扩张规模,企业不需要、也不可能建立规范的管理的。因此,在经营中战略战术选择上这类企业“怎么做都对”。但是,当潮水退去,行业进入成熟期,企业竞争进入白热化后,那些“没穿底裤”的裸泳者就会浮出水面。 譬如,在中国城市化浪潮中的地产行业,无论住宅地产还是商业地产,无论全国性的千亿企业还是地方性的地产企业,聘任大批高收入职业经理人、吸引各种天价咨询辅导,在行业普遍高营收高利润的背景下,这些管理投入和举措普遍被业内顶礼膜拜,成为各类论坛沙龙主讲的话题,但真正能够像万科、万达一样,能够提前预判宏观经济和政策走向,做出组织变革的,只有寥寥少数。 再譬如,顺丰“嘿客”经营决策班子团队,就曾把雷军总结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奉为圭臬,后改造为互联网“九思维”,做为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原则。但我们也能看到,这些年来顺丰在电商业务上“屡败屡战”,而行业的机会空间越来越少,顺丰会有“董宇辉”带出一线生机吗?我们拭目以待。 在“猪都能飞起来”的行业风口,只有那些真正洞见行业本质,做出正确战略决策,并能够及时“长出翅膀”,拥有穿越行业发展混沌期的组织能力,才能够取得最终成功。 (图示:雷军的互联网七字诀) 3)“唯唯诺诺的羊”:依赖能人驱动企业成长型 在中国,绝大部分的企业处于高度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老板和管理层对于战略的理解千差万别:不仅仅在于战略管理的理论流派、管理工具,即使在同一行业,行业中的成功标杆也各有不同的路径……而战略的规划和执行又是一个涉及组织和人力资源、团队执行力的系统工程,大部分企业没有构建起行之有效的战略管理和目标执行/运营管控的方法论…… 我们看到的企业战略管理的状态,就是“一头狼”,带领着一群“唯唯诺诺的羊”,羊们很惶恐,狼们也很累: ·每一年的战略目标的规划和认领,往往是一场场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勾心斗角”:老板很无奈,经理人很无奈,目标执行很无力; ·老板眼里有大量的业务机会,奈何职业经理人团队没有能力把客户拿下、把产品做出来; ·企业的经营决策集中于老板一个人,战略执行环节也往往依赖老板的推动,这是典型的“一头狼,带领一群羊”,企业的战略决策风险很大; ·老板身陷日常经营的细节,产/供/研/销/财务/人事的决策都要依赖“一支笔”,老板忙的昏天黑地,组织效率却不尽人意; ·组织里的这群“唯唯诺诺的羊”也不开心啊,不理解老板的意图,不敢跟强势的老板讲话,没有能力和动力对目标负责; …… 这类的企业太多了,可怕的是很多企业老板并不自知,在他眼里的问题原因在于:员工的能力不足、大厂的空降兵不过尔尔、人力资源部很不给力、外部咨询专家不了解企业的状况……就是不能反思到“自己”的责任。 这类依靠以老板为核心的“能人驱动”的企业,很难激发职业经理人的能动性,发挥团队的智慧,企业经营的天花板,往往局限在老板。 PART02 (二)关于战略:大师的研究与标杆实践 从(迈克波特)竞争战略,到(明茨伯格)十大流派 关于战略理论的研究很多很多,大师和咨询机构也总结了太多的管理实践做法。在我的视角,真正对企业经营指导有价值的战略研究,当然,从工业革命时代以来,主要成就还是来自西方。 说到战略管理大师,首推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波特为商界人士提供了三种卓有成效的竞争战略,它们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聚焦战略。 (图示:战略大师迈克.波特) 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在其著作《战略历程》中,概括了关于组织战略形成的各类学派,把战略管理这头大象的全貌完整展示出来: ·战略是设计出来的,战略形成是一个孕育的过程; ·战略是计划出来的,战略形成是一个程序化过程; ·战略是做一个定位,战略形成是一个分析和定位的过程; ·战略是一个愿景,战略形成是企业家构筑愿景的过程; ·战略是一种认知突破,战略形成是一个心智过程; ·战略是一个组织的学习,战略形成是一个自发过程; ·战略是目标权限的划分,战略形成是一个协商过程; ·战略是思想的统一,战略形成是一个集体思维过程; ·战略是对环境的适应,战略形成是一个适应性过程; ·战略是对结构的改变,战略形成是一个变革过程…… 从企业的视角,其看待战略管理的态度怎样呢?当然,这里说的企业,特指企业家这个群体。 (图示:任正非说战略与组织的关系) 马云曾经说过:小企业别玩战略,阿里巴巴只有使命,没有战略。小企业只有一个战略:就是赚钱,活下来。 这个论点其实代表了很多老板,特别是中小企业老板的观点,因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国企业就只有一个战略,价格战:凭籍低人力成本,和快速增长的市场,企业根本不需要分析行业,对标竞争,规划路径……老板只管拍脑袋定目标就可以了…… 但马爸爸的很多言论,往往需要看仔细了才能相信。看他的行动,阿里巴巴甚至邀请了中欧商学院教授曾鸣为首席战略官,指导阿里巴巴集团的管理层提升战略素养。所以马云还是很重视战略管理的,这跟很多民企老板的态度并不一样。 很多民企老板对于战略管理抱有很深的怀疑,甚至敌视态度,认为咨询公司跟大学教授一样,脱离实践,不接地气。 这里,一定要说说任正非看待企业战略的态度。任正非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方向(可以)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这位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的视角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机制、工具和方法论,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