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研究专题总结
一、“碳中和”愿景、行动方案及路径选择
-
碳中和目标
-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
-
碳中和定义
- IPCC定义:当人为二氧化碳移除在全球范围抵消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时,可称作碳中和或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
国际行动方案
- 瑞典、丹麦、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诺实现碳中和。
- 中国碳中和行动方案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碳汇项目等。
-
关键技术领域
- 高能效循环利用技术、零碳能源技术和负排放技术。
- BECCS(生物质能加碳捕集与封存)面临技术、经济和社会不确定性。
-
碳中和路径
- 四个阶段:达峰期(2020-2030)、平台期(2030-2035)、下降期(2035-2050)、中和期(2050-2060)。
- 关键CDR技术(碳移除技术)在实现碳中和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行业巨头纷纷发声“碳中和”,为何“种树”成团宠
-
企业行动
- 中国石油、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化等企业均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并将植树造林、林业碳汇纳入行动方案。
- 案例:中国石油在大庆油田启动碳中和林;国家能源集团计划新增造林10万亩。
-
种树原因
- 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方案成本效益高,且能提供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 在碳中和目标下,通过植树造林有助于实现负排放目标,同时解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
林业碳汇开发
-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每生长1立方米林木可吸收约1.83吨CO2。
- 截至2019年,全国森林蓄积量已完成增加60亿立方米的60%以上。
-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允许使用林业碳汇抵销碳排放配额,CCER业务重启。
-
潜在挑战
-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和刚性用地条件限制了植树造林的规模。
- 需要更多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机制和减排核证方法学。
三、固碳增汇的下一个“风口”在哪?
-
海洋碳库
-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之一,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
- 探索海洋碳汇潜力,如海洋微生物固碳、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等。
-
其他自然生态系统
- 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机制的研究和开发。
- 发展更多自然为基础的生物碳汇潜力。
-
政策支持
- 生态环境部将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作为重点工作之一。
- 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实施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包括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广泛的社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