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可持续...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可持续...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可持续...

绿色与可持续投资委员会研究成果汇编(2023)方法论之三 可持续投资理论与实证 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24年4月 本文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绿色与可持续投资委员会研究成果之一,由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供稿,妙盈科技提供支持。文中观点、信息仅供研究、交流使用,不代表协会立场或对任何机构及其业务的背书。由于写作周期原因,报告内容未能反映各国市场与监管的最新变化,请读者注意鉴别。 本报告首发于www.amac.org.cn,对本报告全文或部分内容的任何转载、引用须注明来源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AMAC)。AMAC不对任何片面、不当引用或延伸性结论负责。 2 目录第一章理论篇 6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源 6 (一)从生存到发展 6 (二)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 7 (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7 二、可持续投资的理论定义与内涵 9 (一)可持续因素对企业与投资收益的影响 9 (二)可持续因素在投资领域的落地 13 (三)可持续投资定义的再明确 15 第二章政策篇 17 一、全球主要市场可持续投资政策 17 (一)国际通用的可持续投资规范 17 (二)欧盟的可持续投资政策 20 (三)美国的可持续投资政策 21 (四)日本的可持续投资政策 22 二、全球可持续投资政策特征 23 (一)监管原则:防止“漂绿”行为,支持可持续发展 23 (二)监管对象:涵盖资管机构与上市公司 24 (三)监管议题:聚焦气候变化、性别平等、供应链管理等 24 (四)监管落地:以推动ESG信息披露为核心 27 第三章实践篇 30 一、全球可持续投资者类型及动机 30 (一)资产所有者 30 (二)资产管理者 55 二、可持续投资策略及应用案例 59 (一)负面/排除筛选 603 (二)正面/同类最佳筛选 63 (三)基于规范的筛选 65 (四)ESG整合 67 (五)可持续主题投资 69 (六)影响力/社区投资 71 (七)公司参与和股东行动 75 第四章落地篇 79 一、当前我国可持续投资的挑战 79 (一)可持续投资定义尚不清晰 79 (二)可持续评价议题与标准难以统一 80 (三)可持续相关数据质量有待提升 81 (四)可持续投资激励尚不明确 82 二、中国特色可持续投资的理念、议题与实践 83 (一)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理念 83 (二)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投资议题 85 (三)中国特色可持续投资的实施方法 92 三、可持续投资监管的行动建议 95 (一)能力建设 95 (二)自律规范 95 (三)数据整合 95 (四)行业交流 96 参考文献 8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全球的环境、社会、治理风险也在不断演变,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用户隐私保护、供应链安全稳定等问题不断涌现。全球范围内,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将其作为所有人实现更美好和更可持续未来的蓝图。金融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融入投资决策,可以引导资金流向有利于实现生态友好、促进社会和谐、提升治理水平的领域,引导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我国绿色与可持续投资的影响日益扩大。然而,当前可持续投资的理念和实践多来源于海外经验,可持续投资的内涵尚未清晰,相关概念混杂,未能形成一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投资定义、议题框架和成熟的投资方法,这为我国更大规模的投资实践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本研究一方面,汇总海外学术理论与机构实践经验,溯源可持续投资;另一方面,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战略、学术研究、政策、实践方法,归纳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投资的定义、议题与投资方法。 第一章理论篇,追溯了可持续投资理论的基石,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历史轨迹,解析其内涵及其作用于投资的理论机制,最终从理念、议题、方法三个要素阐明可持续投资的定义。此外,还对可持续投资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第二章政策篇,通过总结可持续理念指导下的监管政策设计案例,对可持续投资的监管原则、对象和实践方法进行了归纳。第三章实践篇,梳理全球可持续投资者类型、动机投资策略的异同,筛选实操性强的应用案例,为国内投资实践提供全面的参考。第四章落地篇,聚焦中国特色可持续投资。我们认识到,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环境和认知,存在不同的可持续理念和投资策略。因此,本研究在国际共性可持续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政策和实践情况,提炼出中国特色的理念、议题和方法。 关键词:可持续投资,ESG议题,投资策略 第一章理论篇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源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诞生,源于公众对经济、环境和社会长期发展的深刻思考。工业革命之后,经济的快速增长虽然极大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公众开始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并积极探寻一条更为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它代表人类对文明发展方式的深刻省思和积极探索。本章旨在追溯可持续发展理论曲折前行的历史轨迹,深入探讨并解析其丰富内涵。 (一)从生存到发展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当代西方经济学的诞生。与古典经济学及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不同,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纳入了对人的关注,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就业理论,并强调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战结束后,重建经济、扩大就业和提高经济增长率成为发达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与凯恩斯主义核心理念相契合,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顺其自然地成为西方经济学主流,但值得注意的是,凯恩斯主义缺乏对长期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失业问题得到缓解,滞胀问题却日益凸显。为摆脱这一经济困境,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及理性预期学派等经济学流派纷纷崭露头角。这些流派主要聚焦于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问题,致力于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然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环境和社会问题并未被视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因此可持续发展问题未能进入这些经济学流派的研究视野,这也为日后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埋下伏笔。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开始尝到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苦果并开始反思以往的发展方式。在此背景下,部分具有前瞻性的学者开始探寻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悄然萌芽。最先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西方以哈里森·布朗等为代表的反增长论者和环境保护论者,他们反对把经济增长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同时批判“资源和环境问题不重要”的新古典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必然要受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限制。与此同时,“罗马俱乐部”成立,并于1972年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该报告标志着学界开始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发展理论考量,并催生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该报告基于数学模型预测未来一个世纪 内,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快速增长,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生物 多样性减少将不可避免,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抑制贪婪,保持适度增长。这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促使大众思考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 (二)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末,社会各界因对自然资源耗竭和气候变化日益担忧,发起了第二次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大讨论。这一浪潮标志着人类认知从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催生了国际社会对新发展道路的迫切需求。 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正式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WCED,1987)。自 此,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雏形初具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识。 1992年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是继WCED之后的又一次突破,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落地注入动力。会议发表并签署了《21世纪议程》《里约宣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多个重磅文件。上述文件不仅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激发了研究人员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 2015年8月,联合国193个成员国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 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内容涉及贫困、不平等、气候变化等内容,旨在为全人类谋求更美好、更加可持续的未来。这一议程的通过,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由理论转为现实应用,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地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及量化评价方法,对于国家和企业短中期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它激发了世界各地的政府、企业、社区和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共同投身于构建可持续发展事业。 (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目前已超过100种,其内涵仍在持续演进,现有的定义主要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维度进行解析。 ①可持续发展的形式 在形式上,可持续发展可以分为“弱可持续发展”和“强可持续发展”两种类型。前者侧重于增加供应,而不影响经济增长;后者则侧重控制需求,对经济增长进行干预。两种理念在理论上看似相互排斥,但在实际中能够和谐共存。 “弱可持续发展”以人为中心,将自然视为一种资源,为了实现人类目标可以使其效用最大化1。该观点本质上认为“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之间具有可替代性,但这种替代是有限度的2,人类实践活动需要以渐进的、可持续性的形式进行,并且需要科技支撑以减轻自然压力。 “强可持续发展”则以“自然”为中心,“自然”不必在任何时候都对人类的需求有益,并且人类不具有剥削“自然”的固有权利3。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自然资本不可能被人造资本完全取代,人类应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索求,鼓励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更为简单的生活方式。 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核心是代内和代际公平发展,重点关注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 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议题,其核心理念是“后代人优先原 则”。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爱迪·B·维思在1984年提出,他认为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类的受托人,在后代人的委托之下,当代人有责任保护地球环境并将它完好地交给后代人4。这一理论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石,1987年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即是在此基础上演进而来。1988年,佩基在其著作《代际公平和社会贴现率》中进一步阐述了代际公平思想,他指出,若当前决策的后果将影响未来数代人的利益,就应该按照“代际多数原则”在有关的各代人之间进行公平分配5,这进一步明确了“后代人优先原则”。 另一个重要的角度是代内公平,即同代人之间的公平发展。代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公平原则在空间维度的要求,其主要体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公平,也是实现代际公平的基础。在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代内公平被列为大会主题之一,被许多国际条约和文件认可。会议通过的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提出,在国家、社会重要部门和人民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并强调消除贫困及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1。代内公平也是代际公平的基础,只有在同代人之间实现了公平,才能够 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和资源,为后代留下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因此,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1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件(1992年6月):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8/21/content_533123.htm. 二、可持续投资的理论定义与内涵 (一)可持续因素对企业与投资收益的影响 1.可持续绩效影响企业价值和投资收益 对于企业而言,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既是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是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关于企业提升可持续绩效能否提升企业价值或改善财务绩效,以及背后的机制如何,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相关文献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企业可持续绩效与企业价值正相关。一方面,企业ESG实践有助于降低企业风险(Sassen等,20166;Verheyden等,20167;廉永辉等,20238),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融资约束(王琳璘等,20229;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