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社科院-“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效应——基于结构引力模型分析 - 发现报告

社科院-“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效应——基于结构引力模型分析

2024-08-19--王***
社科院-“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效应——基于结构引力模型分析

截至目前,测算“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促进效应的文献较少,且受限于倡议提出时间较短,分析局限于短期。本文构建了结构性引力模型,可以直接估计“一带一路”倡议整体的贸易促进效果。同时,在计量中使用了更全面的数据和最新的估计方法使结果更准确。本文不仅使用了研究年限更长的数据,还在数据中包含了国内贸易的数据,保持了量化估计与引力模型理论的一致性。估计方法上,使用了泊松极大伪似然估计的方法,弥补了普通最小二乘估计( OLS)方法的不足之处。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特征事实 东盟国家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部分国家同时与中国陆地接壤,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沿线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所有东盟国家均建立了双边的合作备忘录,不断地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双方在互信基础上展开的重点领域合作显著提升,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货物贸易增长迅速,贸易依存度不断提升 从出口规模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除2016年外的其他所有年份,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都实现了正增长,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13年的10.7%上升至2022年的15.5%。 2016年的出口额虽有所减少,但占比和2015年基本持平,说明双边经贸关系的韧性较强(见图1) 。 从出口国别看,中国对越南出口增长最为显著。 2013—2021年,中国对越南出口年均增速达到了17.5%,占中国对东盟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上升到29%。越南成为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的最大出口国。同期,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年均增速仅为3.7%,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在东盟国家中的排名由2013年的第1位降至2021年的第5位。在其他东盟国家中,中国与马来西亚、泰国的出口规模也相对较大,对柬埔寨和老挝的出口规模相对较小但增速仍较快。 2013—2021年,中国对柬埔寨和老挝的出口平均增速分别是18%和11.3%,贸易潜力得到不断释放(见图2) 。 数据来源:UN Comtrade。 从对东盟出口商品类别占中国该类商品出口比重看,2013年后,总体上,除饮料与烟草外,对东盟出口的各类产品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物质,2021年的占比高达34%。粮食和活动物以及饮料与烟草的占比分别为27%和22%,位居第2和第3(见图3) 。 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机械与运输设备类产品的规模增长最快,出口额占东盟该类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13年的40%上升至2021年的43%;化学及相关产品出口增速次之,同期占比由7%提升至10%。主要按材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成品的占比虽仍位列第2和第3位,但呈明显下降趋势(见图4)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机械与制成品对东盟的出口贸易规模比较大,但占中国该类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只有12%,处于较低水平。 从进口规模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自东盟进口额不断上升,2013—2021年的年均进口增速达到8.6%。 2021年,中国从东盟的进口达到3951亿美元,增长30.8%。自东盟进口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2021年达到14.7%(见图5) 。 从进口国别看,马来西亚一直保持中国自东盟进口第一大国的位置。 2021年,马来西亚进口商品额占中国自东盟进口之比接近四分之一,达到24.8%,但与2013年比,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越南快速紧追,2013—2021年,中国从越南进口的平均增速为22%,占比由9%快速增长至23.3%。马来西亚和越南两国进口合计已占中国自东盟进口的约半壁江山。印度尼西亚以16.4%的占比排名第三。文莱、柬埔寨和老挝的进口合计占比仅为1.7%,但增速很快。 2013—2021年,中国从文莱、柬埔寨的进口的平均增速分别为61%和55%(见图6) 。未来,中国对这些国家的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双方贸易潜力巨大。 从中国自东盟各类进口品占该类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看,中国进口的动植物油、脂和蜡产品大部分来自东盟国家,占比最高时达到65.5%。饮料和烟草来自东盟的进口占比最低。从趋势上看,动植物油、脂、蜡,以及食物和活动物等两类产品在中国进口占比中呈下降趋势,其余产品多为上升走向(见图7) 。 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机械与运输设备类产品的规模最大,2021年占东盟该类产品出口总额的46%,与出口类别极为相似,这也体现出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产业内分工日趋深化。矿物燃料、润滑剂及相关物质的进口占比由2013年的13%增加到2021年的15%,位居第2。按原材料分类的制成品占比也由6%提升至10%。未列明的化学及有关产品和动物及植物油类产品的进口则呈下滑趋势,占比分别由11%和3%下降至8%和2%。在所有产品中,进口贸易规模最小的是饮料和烟草类产品。 随着中国—东盟间贸易的快速增长,双边贸易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我们使用鲍德温( Baldwin,2003)构造的枢纽度衡量( HM)指数测算中国出口对东盟的依赖程度,公式为: 其中,xij与mij分别是i国出口到j国,以及i国来自j国的进口的名义贸易额,xi与mi是i国的总出口和总进口额。枢纽度衡量值介于0到100%之间,值越大,代表双边的贸易依赖度越高。结果发现,中国对东盟整体的枢纽度衡量指数不断提升,由2013年的9.9%上升到2021年的12.26%,体现了中国与东盟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商品贸易的往来联系日益紧密,贸易依赖度不断提升。从具体国别来看,2013年之前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依赖度最高,2013年后被越南取代。中国对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的出口依赖度近些年小幅上升,对老挝和文莱的贸易依赖度最低(见图8) 。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UN Comtrade数据计算而来。 (二)中国是东盟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国,未来扩展空间很大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整体呈增加态势,且中国是东盟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国。据统计,2014—2019年,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规模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14年的9.3%上升到了2019年的10.2%。①其中,2018年中国对东盟服务贸易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最高,为12.1%;同期的进口占比小幅上升,由8%升到9%。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低于货物贸易(见图9) 。未来,中国与东盟在服务贸易方面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数据来源:经合组织—世贸组织平衡服务贸易(BaTIS)数据库。 从国别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2014—2019年,新加坡一直是中国在东盟国家中最大的服务贸易伙伴国,双边服务贸易规模占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总额的近一半。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与中国的服务贸易规模加起来占东盟总体的51%左右,文莱、柬埔寨、缅甸、老挝与中国的服务贸易规模微乎其微(见图10)。 注:2014年为内环,2019年为外环。数据来源:经合组织—世贸组织平衡服务贸易(BaTIS)数据库。 从服务贸易种类看,本文只选取了旅游服务、运输服务、电信、电脑与信息服务、知识产权费用等四类有代表性的服务。其中,旅游服务贸易的规模最大,其次是运输贸易,知识产权费用的贸易规模最小,但其贸易增速最快。 2019年,中国与东盟的知识产权进出口额是2014年的2倍多。从各类服务贸易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看,知识产权交易占比最低,约为3%,说明双方在技术专利和知识创新方面都有待提高。运输服务占比最高,约为11%,体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货物贸易往来频繁。旅游服务与电信、电脑与信息服务的占比平均为10.12%和8.29%(见图11) 。 (三)数字贸易有望成为未来双边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东盟间的数字化相关政策与战略对接合作愈发紧密,信息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跨境数字服务的试点工作逐步开展,有力促进了双边数字贸易的发展。 从信息与通信技术( ICT)贸易来看,不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在逐渐增加。据统计,2013—2020年,中国对东盟的信通技术出口增加了115.9%,同期,东盟对中国的信通技术出口增加了52.7%。2018年起,中国由东盟的信通技术的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见图12) 。①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数据库(UNCTAD STAT) 。 从信通技术贸易的国别看,越南和新加坡是中国在东盟的两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信通技术贸易额的约60%来自这两个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后,中越间的信通技术贸易增速惊人,越南逐步超过新加坡成为中国在东盟最大的信通技术贸易伙伴。如图13所示,2013—2020年,中国对越南的信通技术进、出口占比分别由6%和9%上升至35%和37%。同期,中国对新加坡的进、出口占比则分别由45%和32%大幅下降至25%和21%。中国对马来西亚、泰国的信通技术进出口占比也有所下降(见图13) 。 此外,中国—东盟间的跨境电商发展迅速,“丝路电商”成为“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的重要引擎。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东盟地区对电商服务的(包括线上媒体、交通和食品、线上零售、线上出行)需求迅速增加,2020年东盟六国的线上商品交易总额出现了暴涨,达到104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线上商品交易总值将达3090亿美元。②东盟市场上优秀跨境电商企业如虾皮( Shopee,腾讯持股) 、来赞达( Lazada,阿里持股)和商店百科全书( Tokopedia,阿里持股)等快速成长。随着中国—东盟数字贸易平台的日益完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快速搭建,数字贸易将逐渐成为双边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东盟的贸易效应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获得了长足发展,这既有“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应,也叠加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升级等其他因素。那么,“一带一路”倡议对双边贸易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其对贸易的促进效应究竟有多大? (一)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贸易增长的机制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就包涵了“五通”的建设路径,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 “五通”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东盟间贸易促进效应作用的关键渠道,这5个方面互相支撑、相互促进,降低了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成本,有助于贸易畅通,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 1.政策沟通为双边贸易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战略对接。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为基础,对接《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与中方“一带一路”倡议共同的重点领域,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补和合作发展。此外,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建立了一系列经贸合作机制,为企业之间的商贸往来提供了平台。双方还在物流、交通、金融和信息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政府间合作,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落实产能合作协议,达成多项货币协议,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合作,建立数字贸易平台,推动电信和智慧城市发展等领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企业间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促进了贸易便利化和资金融通,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2.设施联通提升了流通与合作效率 “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设施联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畅通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有助于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在交通设施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建设多个港口、铁路、公路,如泰国的东北铁路、印尼的雅万高铁、马来西亚的东海岸铁路等。同时,中国积极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也已通达东盟8个国家的42个港口。中南半岛和孟 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以公路和铁路网络为主要载体,力图实现陆海联通。跨境物流建设也初见成果,中国和东盟国家已经开通了多条跨境电商快递直达线路。截至2021年,东南亚海外仓的数量已达71个,年增速为65%,跨境物流设施的完善,使跨境电商贸易更加便捷和高效。在能源设施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通过共建能源基础设施,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中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