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宏观一周谈20241015_导读 2024年10月15日21:24 关键词 决策层通缩财政政策改革政策债务置换地方政府房地产库存市场情绪企业家信心刺激消费经济转型社会感知指数海外投资者中国经济金融监管政策社会保障福利企业欠款再融资债券人大审批结存限额 全文摘要 在经历一周情绪波动后,投资者密切关注政策发布会对市场的影响。政策转向旨在解决通缩问题,包括重组债务、刺激经济和恢复民营企业家信心,体现了财政政策和改革政策的温和实施,旨在逐步推动经济再通胀。市场对政策的期待和解读存在分歧,但决策层展现出积极的改革态度,提升了与市场的沟通交流能力。整体来看,政策的逐步落地预示着中国再通胀进程的加速。此外,讨论了中国政府当前财政政策和大规模地方债务置换的背景、操作机制及预期效果,指出这些措施旨在缓解地方财政紧张,避免经济进一步萎缩。同时,讨论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当前状况,包括卖地收入与地方政府财政的关系、房地产销量和土地销售的可持续性,以及房地产泡沫的可能影响。市场对政策和宏观经济走势存在分歧,短期内市场可能回归个股选择,而资金可能会集中于高股息策略,以应对下行风险。最后,讨论了未来几周内影响金融市场的几个关键因素,包括地缘政治变化、美国大选及其对美元走势的影响,以及对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的关注,认为其能反映市场对经济走势的预期和对再通胀战役的信心。 章节速览 ●00:00政策转向对市场情绪的影响与展望 在经历了一周情绪波动后,投资者关注政策发布会对市场的影响。尽管早前黄金周期间A股未开市,但外盘的积 极信号使市场情绪高涨。随后的几场发布会显示政策转向的复杂性,导致市场情绪波动。对话中提及,政策转向以解决通缩问题为核心,包括重组债务、刺激经济和恢复民营企业家信心等措施。财政政策和改革政策的实施存在温和性,旨在逐步推动经济再通胀,市场对政策的期待和解读存在分歧。虽然直接刺激消费的政策尚未出台,但决策层展现出积极的改革态度,与市场沟通交流能力也在提升。整体来看,政策的逐步落地和实施预示着中国再通胀进程的加速,尽管过程充满挑战,但对未来市场持乐观态度。 ●10:43中国财政政策及债务置换对经济影响分析 分析了中国政府当前财政政策和大规模地方债务置换的背景、操作机制及预期效果。指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政府推出大规模刺激措施和债务置换,旨在缓解地方财政紧张,避免经济进一步萎缩。债务置换不仅仅是债务形式的转换,更通过转移地方债务负担,有助于稳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预期未来政策将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消费刺激,而具体的财政政策方向和规模需关注后续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人大常委会的决策。 ●21:39政策转向:化债行动对经济的增量刺激及影响 在最近的周四宏观英文版电话会议中,针对解决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问题的政策进行了前瞻指引。蔡博士强调,这些措施虽然不直接涉及消费刺激,但代表了政策方向的重大转变。化债不仅是一种会计上的处 理,也是对国企欠款问题的积极解决,有助于活跃资金和缓解地方经济压力。此外,这反映了中央政府在去杠杆化问题上的务实态度和对经济发展的重新考量。随着政策思路的转变,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经济刺激措施持开放态度,包括社会保障福利的可能充实。整体而言,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此举被视为启动再通胀战役的重要一步。 ●25:14金融政策对市场信心的影响与经济展望 金融部门近期采取的措施显著增强了市场信心,类似策略的实施有望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尽管政策初始阶段可能温和,但其对市场的明确信号和对经济支持的意向清晰可见。分析指出,尽管利率下调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实际经济推动作用有限,但对提振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财政政策侧重于防风险,如通过发行政府债来稳定金融系统,但对社融的直接影响有限。整体来看,政策重点在于托底防风险,同时强调了工业升级和房地产周期对经济正增长的贡献。 ●30:38中国房地产周期及金融板块投资展望 讨论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当前状况,包括卖地收入与地方政府财政的关系、房地产销量和土地销售的可持续性,以及房地产泡沫的可能影响。还提到了政策对库存和工业投资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看法,强调了金融板块,特别是保险和银行,在经济周期后的稳健发展潜力。 ●38:04股市分析:三季度四季度预期失望,关注高质量个股选择 当前股市表现波动,市场对政策和宏观经济走势存在分歧。虽然近期部分措施对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但对大盘长期影响有限。建议投资者关注高质量盈利预期的个股,预计短期内市场将回归个股选择,而非大盘普涨。对于政策发力的规模、速度和板块聚焦程度,市场仍有待更多细节。未来几个月,资金可能会集中于高股息策略,以 应对下行风险。市场整体情绪和资金面预计将趋向稳定,但对明年大盘盈利增长的预测仍持谨慎态度。 ●45:23金融市场风险与政策不确定性分析 讨论了未来几周内影响金融市场的几个关键因素,包括地缘政治变化、美国大选及其对美元走势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非美元资产市场产生影响。特别强调了关注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的重要性,认为其能反映市场对经济走势的预期和对再通胀战役的信心。讨论了消费股的反弹情况及未来政策空间,建议投资者关注估值相对偏低且质量有保障的个股,同时提醒投资者应期待实际政策落实而非仅仅基于预期。 ●51:56探讨财政政策及对券商板块的未来展望 讨论集中在是否需要提高财政赤字和发行新国债来促进财政支出,讨论了地方专项债的使用、对地产去库存的可能加码、中央预算内投资前置以及更加灵活的财政资金使用。同时,对券商板块表达了期待,表明政策转向对市场有积极影响,但最终走向和机制确立需时间。 问答回顾 发言人问:在过去的这一周中,市场情绪和预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波动? 发言人答:在过去的这一周,市场情绪经历了大幅度的起伏,从对中国经济和市场的信心逐步攀升导致投资者期待大牛市的到来,到几场新闻发布会后投资者心态跌宕起伏。尽管我们之前预测到了政策拐点和宏观的基本走向,但对央行发布会和政治局会议透露出的决心以及市场预期与实际政策落地之间的落差未能充分预料。 发言人问:对于财政政策和改革政策的预期,市场存在哪些分歧? 发言人答:上周的两场发布会后,投资者对财政政策和改革政策的预期分歧较大。一方面,决策层已经明确认知到通缩问题并致力于走出通缩,采取了包括重组债务、刺激经济以及恢复民营企业家信心在内的多种措施。另一方面,市场预期财政政策中直接刺激消费的力度会比较大,但实际情况是初期幅度温和,各个部委间的协调配合以及与市场的沟通交流能力还需提升。 发言人问:财政部公布的发布会内容如何符合预期? 发言人答:财政部的发布会内容符合预期,尤其是对于保护民营企业的问题进行了重点阐述,符合过去一两周内市场预期的变化。尽管市场原本预期会有较大规模的财政政策直接刺激消费,但决策层目前更倾向于通过温和的方式来逐步解决问题,并表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三箭齐发,共同实现打破通缩的目标。 发言人问:如何看待当前政策落地对中国经济再通胀路径的影响? 发言人答:根据财政部会议后的情况,重组债务和保护企业家信心方面的进展相对较大,我们预计未来半年内能取得60%到80%的进展。尽管直接刺激消费和通过财政手段快速解决通缩问题还未落地,但整体上中国经济实现再通胀的路径比几个月前明显加快,进展预计可达40%到50%。同时,中央政府介入化解地方债以及使用政府债券购买滞销商品库存是解决存量问题的重要举措,符合我们一直以来的研究框架。 发言人问:在当前形势下,政策组合与市场预期有何差异? 发言人答:政策组合出乎市场意料之处在于新一轮大规模的地方债务置换,财政部长明确指出这是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与此相比,消费和社会保障需求支出的政策细节仍然模糊。 发言人问:为什么初始的消费和社会福利支出规模较小且较为谨慎? 发言人答:这是因为评估这类政策效果的难度非常高,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数据积累才能明确判断。此外,福利政策易放难收,政策推出与退出的后果不应对称,可能导致经常性支出,因此初始规模会较为温和。 发言人问:中国经济能否尽快走出通缩泥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发言人答:中国经济能否尽快走出通缩泥潭的关键在于债务置换对经济的提振效果,而非市场普遍预期的边际影响。债务置换对于经济的作用可能并非边际上的,尤其是在近期通缩压力加剧的情况下,债务置换对于遏制通缩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发言人问: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如何影响经济和财政稳定性? 发言人答: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通过加大力度开源、损害营商环境稳定性、冲击私人部门信心,以及导致整体财政收入低于预算缺口等问题,进一步加重了通缩压力。而大规模的债务置换可以避免财政紧缩进一步加剧,减轻地方政府还款压力,有利于企业维持良好运作,从而减轻通缩压力,维护经济稳定。 发言人问:2022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额度已安排了3.4万亿左右,未来一次性额度的扩张规模预计将达到多少? 发言人答:预计未来一次性额度的扩张将显著高于3.4万亿的数字,可能会达到6万亿左右,并在未来几年逐步使用。 发言人问:考虑到新一轮地方发债潜在规模较大,即将到来的人大常务会议是否会立即做出明确的决策? 发言人答:这主要取决于财政是否有额外空间。中国的政府债务是按限额管理的,除每年定下的新增政府债券发行额度外,还有一定的结存限额。根据测算,到2023年底,地方政府还有1.4万亿左右的灵活额度可用于发债。 发言人问:最近的政策动态对接下来的人大常委会新增政府债务额度审批有何影响? 发言人答:财政部已明确提出利用4000亿额外发债支持年内地方政府支出,这意味着还有1万亿左右的灵活额度可用作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同时,四季度还有2.3万亿地方专项债资金即将发行或已发行未使用,这可能淡化了十月底人大常委会新增政府债务额度的可能性。 发言人问:对于未来财政直接支持的需求,比如充实社会福利、消费刺激、地方房地产回购库存以及中长期债务置换的规模,何时会明朗? 发言人答:这些具体的数字和规模可能在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出现端倪,而更具体的披露预计将在明年3月份的人大常委会或全国人大会议上公布。 发言人问:海外投资者如何看待财政部在解决房地产和地方债问题上的举措? 发言人答:海外投资者认为财政部的举措虽是托底而非刺激,但确实代表了思路的巨大变化,能够帮助国企和地方化解债务,激活经济活动,并具有象征意义,预示着中央政府更务实、明确地处理美丽去杠杆问题。 发言人问:从金融政策角度看,当前政策转变是否带来了显著的市场信心变化? 发言人答:当前政策转变可能从30%到180度,虽然增量政策与过去相比延续和叠加,但这次转变带来了市场信心的巨大变化。从增量政策的角度看,虽然增量不大,但对市场信心的影响巨大。 发言人问: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政策调整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发言人答:当前政策调整的主要目标是提振信心,确保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尽管实际减息对经济作用有限,甚至可能带来长期负面影响。同时,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债发行等手段对社融产生影响,旨在防范风险,而非实现社融的大反弹。 发言人问:财政政策加码能否显著提高社融增速? 发言人答:财政政策加码虽会加大政府债发行规模,但从历史数据看,每年9.4万亿的政府债发行已占GDP比例较高,进一步加码可能难以带来社融的大幅反弹,更多是对社融快速下滑风险的防范作用。 发言人问:目前社融增速预计会达到多少? 发言人答:经过与银行讨论,预计社融增速将在现有情况下不低于7.8%,维持在七点多八左右的增速,形成一个托底防风险的组合。 发言人问:给银行注资是否会立即转化为大量信贷投放? 发言人答:给银行注资并非立即转化为信贷投放,而是通过增加银行资本金,在未来几年内保证信贷逐渐投放,尤其在国际形势波动或经济遇到不确定事件时,金融机构有足够的资本空间来消化风险,提供稳定融资保证。 发言人问:房地产周期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何影响? 发言人答:房地产周期非常庞大,虽然卖地收入和地方政府杠杆带来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