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单位 中国碳普惠发展与 实践进展报告(2023) THEPROGRESSREPORTONCARBONINCLUSIVE ( DEVELOPMENTANDPRACTICEINCHINA2023) 2023年12月 编委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主编:闫世东、曾红鹰、陶岚、张立 副主编:栾彩霞、任景哲 编委:唐玉佳、张义峥、惠婕 致谢 本研究由能源基金会资助,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组织编写,绿普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支持。 目CO录NTENTS 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进展报告/2023 TheProgressReportOnCarbonInclusiveDevelopmentAndPracticeInChina P01P03 P06 P07P12P12P27P31P34P34P36P39P42P44P45P46P48P54P55P56P56P57P57P58P58P59P59P65P66P73 摘要引言 进展概况 1碳普惠政策发布 2碳普惠实践案例 2.1地方实践 2.2企业实践 2.3金融机构实践 3碳普惠标准制定 3.1碳普惠团体标准 3.2碳普惠地方标准 4碳普惠场景开发 5碳普惠财政支持 6碳普惠金融创新 6.1政策推动 6.2创新实践7碳普惠市场交易8碳普惠机制发展 8.1碳普惠合作网络 8.2长三角碳普惠工作机制8.3“碳普惠”专题双创特训营 8.4中国碳普惠平台一体化建设创新大会 8.5全国碳普惠网络推广平台启动大会 8.6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业委员会 8.7邛崃“碳普惠”绿色低碳联盟 9碳普惠公众传播 9.1碳普惠宣传传播 9.2碳普惠公众认知 9.3碳普惠国际合作 10碳普惠理论研究 P78 P79P80P81P82P83P85 P86 P87P87P88P88P89P89 P90 P91P91P92P92P93P93P94P94P94P95P95P96 碳普惠生态圈 1生态圈形成 2生态圈内涵 3生态圈管理层 4生态圈实施层 5生态圈支持层 6生态圈应用层 进展总结 1地方碳普惠政策、管理办法及实施方案全面出台 2碳普惠平台不断涌现,碳普惠实践百花齐放 3碳普惠支撑工作有序开展,推动机制建设 4碳普惠机制创新层出不穷,加速行业发展 5碳普惠国内外传播创新高,提升公众认知 6碳普惠生态圈初具规模,引领消费端减排 挑战与建议 1挑战 1.1碳普惠顶层设计政策指引有待出台 1.2碳普惠场景与标准方开发有待补充 1.3碳普惠价值消纳交易体系有待完善 1.4碳普惠建设配套技术手段有待加强 1.5碳普惠公众宣传教育强度有待提升 2建议 2.1政府指导:加快出台碳普惠顶层设计与政策 2.2技术支撑:加快开发碳普惠标准和减排场景 2.3行业探索:完善丰富碳普惠激励与消纳体系 2.4企业突破:提升碳普惠建设配套技术及合作 2.5公众参与:加强公众碳普惠认知的宣传教育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断演变,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国际社会近年来积极采取行动加强气候变化治理。2023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历时两周于阿联酋落下帷幕,COP28完成了自《巴黎协定》生效以来的首次全球盘点,尽管各方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紧迫性方面达成高度共识,但仍需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采取更多有效措施争取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在全球变暖应对方面,强制碳减排机制着眼于生产端的低碳改革,有助于直接减少《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中范围一、范围二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常见的碳减排举措。除此之外,碳普惠机制作为一种自愿碳减排机制,可以引导个人积极参与消费端碳减排,协助推动《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中范围三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碳普惠是以生活消费为场景,为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绿色减碳行为赋值的激励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公众及小微企业低碳行为形成的减排量,能够抵消自身碳排放、参与碳交易或转化为其他更为多元的激励,是消费端减碳的重要方式。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众多,居民消费碳排放总量在全部碳排放中占据了一定比例,个人消费端的减排空间巨大,政府也积极推进顶层设计。自2021年10月起,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的《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中提出,“中国推进‘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激励全社会减排行动”,自此中国碳普惠机制建设起步,历经政策发布、标准制定、研发实践、行业合作、宣传传播,碳普惠建设迅速发展,COP28期间,诸多来自中国的政府、企业和机构代表亦向世界展示了他们在碳普惠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碳普惠高效发展,助力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碳普惠各项机制和措施,已有机构对我国碳普惠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本报告在延续《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案例研究报告(2022)》历史成果的基础上,对2023年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发展情况进行汇总与盘点。纵观2023年以来,我国碳普惠发展势头良好,在多个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各地加快出台各类碳普惠政策、实施管理方案及相关办法,有效推动了各类碳普惠平台建设,各地区与行业碳普惠实践百花齐放。碳普惠支持工作有序开展,碳普惠机制与行业合作层出不穷,从标准、场景、融资、科研等多个方面积极助力碳普惠机制建设。碳普惠国内外传播工作有所成就,碳普惠传播影响力有所扩大,公众碳普惠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在管理、实施、支持、应用多元碳普惠机制的同时,多方主体共同组成了碳普惠生态圈,碳普惠生态圈初具规模,生态圈内各个阶段、各个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推动碳普惠机制高效发展,释放消费端碳减排潜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尽管当前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我国碳普惠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接下来的碳普惠建设还将面对诸多挑战,在顶层政策指引、场景标准开发、价值消纳体系建设、配套技术手段提升、宣传教育推广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加强,这一切也离不开来自政府、企业、行业与公众的多方支持。 引言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愈演愈烈,国际社会采取了越来越多的措施推进气候变化治理,加强温室气体减排,碳普惠机制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推动消费领域碳减排,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际上,IPCC于2023年6月最新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3》,指出人为排放温室气体持续上升,造成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显示2010-2019年全球年平均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560亿吨,高于以往任何一个十年,如果不积极采取行动,全球变暖很难控制在1.5℃。报告尤其指出政府需要制定政策,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比如鼓励减少旅行,减少汽车使用等。这是科学家们重视“需求端”的碳减排,而且发现到2050年,这种“需求侧缓解”的努力可能会使某些行业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70%。联合国环境署 《2020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当前家庭消费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加快转变公众生活方式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碳普惠机制对于释放消费端碳减排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科学院2021年发布的“碳中和”框架路线图可知,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98亿吨,其中消费端如工业过程、居民生活等占比为53%。2022年出版的“碳中和逻辑体系”一书指出,2019年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总量已达37亿吨,占全年碳排放总量的近三分之一的份额。虽然统计口径不同,但是不难看出,我国个人消费端的减排空间巨大,潜力十分可观。 碳普惠作为一种以生活消费为场景,为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绿色减碳行为赋值的激励机制,可以使得公众及小微企业低碳行为形成的减排量抵消自身碳排放、参与碳交易或转化为其他更为多元的激励,是消费端减碳的重要方式。碳普惠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机制,通过建立商业激励、政策激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等公众低碳行为正向引导机制,链接消费端减排和生产端减排,将个人绿色行动的涓涓细流凝聚成低碳发展的洪流,开启了个人参与减排的一扇新窗口, 是引导公众参与绿色生活的重要途径,是鼓励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数字化工具,是绿色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是落实中国“双碳”目标愿景的重要抓手。 碳普惠机制属于激励性市场,是对全国碳市场的延伸与补充。不同于全国碳市场的强制性交易属性,碳普惠机制希望面向个人、家庭和小微企业等单位,聚焦生产消费领域的碳排放行为,将 这些具有“小散杂”特点的消费端低碳行为进行量化与管理。通过政策制定、社会推广、企业参与引导更多公民参与碳普惠机制中,从而实现全民绿色低碳行动,使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也能积极行动,集全社会之力共建绿色生态文明,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 中国碳普惠机制在政策上起源于双碳战略目标,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我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气候变化应对,深度参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并面向国际公布了我国“30·60”双碳战略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普惠机制作为自愿碳减排机制,是消费端公众推动碳达峰碳中的重要途径之一,自2021年起,我国在相关顶层设计和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推进碳普惠机制建设。在我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的方案报告和进展报告中,都明确提出了探索碳普惠机制建设,说明碳普惠机制是我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国务院和政府部门发布的相关方案与报告中强调,也要探索并创新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激励全社会参与碳减排,这为地方、行业开展碳普惠机制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 2021年10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的《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中提出,“中国推进‘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激励全社会减排行动”。 2022年6月,由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 2022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 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方面,要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等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2022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碳普惠”和“碳普惠合作网络”被写入报告获得充分肯定。报告指出,要探索开展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激励全社会参与碳减排,多家机构推动成立的“碳普惠合作网络”创新碳普惠机制有利于激励公民践行绿色低碳行为,探索建立多元社会化参与机制。 2022年11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了《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2022)》,展现了我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进展,报告中指出,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蔚然成风,在政府引导下,探索开展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碳普惠,激励全社会参与碳减排。 2023年10月,为全面反映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工作情况,向国内外展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成效,生态环境部按惯例编制并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报告中指出,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要吸引公众广泛参与,提升碳普惠公众参与程度,激励全社会参与碳减排。在碳普惠应用方面,深圳打造“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应用,至今已有80.5万户家庭开通碳账户,累计碳减排量约1.2万吨,等效节约标准煤约4516吨,并举办了绿色低碳亚运会和大运会。 在相关顶层设计与政策指导下,碳普惠机制近几年在中国迅速生根发芽,从方案制定、制度探索、标准建立,到平台打造、地方实践、企业合作、管理运营越来越多的主体积极加入碳普惠理论与实践建设,中国碳普惠发展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碳普惠高效发展,助力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碳普惠各项机制和措施,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与绿普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于2022年统筹撰写了《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案例研究报告(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