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银行]:区域经济金融展望报告(长三角)2024年第2期(总第2期)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区域经济金融展望报告(长三角)2024年第2期(总第2期)

2024-06-26陈卫东中国银行尊***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区域经济金融展望报告(长三角)2024年第2期(总第2期)

研究院 中国银行研究院 区域经济金融研究课题组 (长三角) 组长:陈卫东副组长:张兴荣成员:郑荣信 周磊 联系人:郑荣信 电话:021-38823358 邮件:csjjryjy_sh@bank-of-china.com 区域经济金融展望报告(长三角) 2024年第2期(总第2期)报告日期:2024年6月26日 要点 ●科学完备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于引导城市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探索提出了以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协调发展为核心特征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进而编制长三角41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分析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状况。 ●在“2024年长三角41市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中,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常州、绍兴和嘉兴位居前10位,其中,上海、杭州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基本实现高水平协调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长三角的城市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既需要地方政府的扎实行动,也需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来同向发力,共同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的跃升。 ●本报告以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合肥等城市为例,初步提出了推动相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长三角41市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Wind,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23,长三角金融研究院 推动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长三角41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报告 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构建科学完备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于引导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选择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以科学性、全面性、客观性为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探索提出了以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协调发展为核心特征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分析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状况,以期对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更好参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所启发。在此基础上,本报告还选择长三角部分城市,概要分析其高质量发展现状,并就相关城市未来发展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供有关地方政府参考。 一、长三角41市经济发展概况 2023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达到30.5万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比全国高0.5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4.4%,占比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2024年一季度,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7.4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上升至25%,主要指标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实现了良好开局。 从城市的视角分析,长三角地区共有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总数(297个)的13.8%。按城市级别分,包括1个直辖市、3个副省级城市和37个地级市。分省市看,上海为直辖市;江苏有13个城市,包括1 个副省级城市(南京)和12个地级市;浙江有11个城市,包括2个副省级城 市(杭州、宁波)和9个地级市;安徽有16个城市,均为地级市。 (一)看总量:格局总体稳定,万亿俱乐部扩至9城 2023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城市达到9个,超5000亿元的 城市升至20个,形成了万亿元、5000亿元和1000亿元以上三大梯队,分别占到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57.5%、25.0%和17.4%。 第一梯队是万亿城市(9个)。随着常州进入万亿俱乐部,长三角万亿城市数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3。作为长三角的龙头,2023年上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218.7亿元,保持长三角和全国城市首位。江苏拥有5座万亿城市,数 量排名全国第一位,其中,苏州以24,653.4亿元居长三角第二位、江苏省第一 位。杭州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跻身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前三强。其他万亿城市还包括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和常州。 第二梯队是5000亿元到一万亿元之间的城市(11个)。按照经济总量依次是是徐州、温州、绍兴、扬州、盐城、嘉兴、泰州、台州、金华、镇江和淮安。作为“准万亿城市”,徐州、温州两市“十四五”规划均提出到2025年跻身万亿城市之列,近年来两市经济增势良好,预计可按照既定时间实现晋级。与上年相比,淮安经济总量迈过5000亿元台阶。在经济总量超5000亿元的20 个城市中,江苏占据11个,占比超过一半。 第三梯队是1000亿元到5000亿元之间的城市(21个)。其中,芜湖、宿 迁、连云港和湖州四市经济总量超过4000亿元,近期有望冲击5000亿元大关。 安徽除合肥外,其余15个城市均位于第三梯队。经济总量最小的是黄山,2023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6.3亿元。 排名总体稳定,部分城市位次小幅变动。2023年,经济总量前30位的城市排名均保持不变,30位之后的城市中,衢州排名上升2位至第31位,丽水 排名上升1位至第35位,蚌埠、六安和宣城三市排名各下降1位。排名上升的城市均来自浙江,排名下降的城市均来自安徽。 图1:2023年长三角41市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资料来源:Wind,长三角金融研究院 (二)看人均:内部分化总体较大 13个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23年,无锡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超过20万元,高居长三角首位。苏州、上海、常州和南京四市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超过18万元,居第2至5位。13个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1,超过发达国家门槛线。 27个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水平(8.94万元)。14个城市低于全国水平,其中,安徽11个,浙江2个,江苏1个。六安、亳州、宿州和阜阳四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5万元,最低的阜阳(4.11万元)仅为无锡的五分之一左右,且差距较上年有所扩大。 舟山(经济总量第34位)、镇江(经济总量第19位)和扬州(经济总量 第13位)三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入长三角前10位,高于其经济总量排名。 图2:2023年长三角41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资料来源:Wind,长三角金融研究院 1按照2023年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1美元兑7.0467元人民币)折算。 (三)看增速:超八成城市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水平 长三角对全国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显著。2023年,长三角41市中有35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跑赢全国(5.2%),较上年大幅增加11个,占比超过85%。其中,安徽14个,江苏11个,浙江10个。 连云港增速领跑长三角。经济增速超过6%的城市有18个,超过7%的城市有7个。连云港以10.2%的经济增速排名首位,是长三角唯一增速达到两位数的城市;舟山以8.2%的经济增速位居第2位;绍兴、淮安和宿迁三市并列第3位,经济增速均为7.8%。台州、黄山两市经济增长最慢,增速均为4.5%。 头部城市增速相对较慢。在经济总量前5位的城市中,有三个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苏州、南京经济增速均为4.6%,上海增速为5.0%。 图3:2023年长三角41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资料来源:Wind,长三角金融研究院 (四)看人口:总量保持正增长,但不同城市差别较大 长三角保持较强的人口吸纳能力。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41市共有常住 人口2.38亿,较上年增加66.7万人,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6.9%, 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从常住人口总量看,上海以2,487.5万人位居长三角首位;苏州、杭州两市常住人口在千万以上;合肥超过温州,2023年常住人口位居长三角第4位;宁波、南京、徐州三市常住人口均超过900万。温州(经济总量第11位)、阜阳 (经济总量第26位)两市常住人口进入长三角前10位。万亿城市中常州人口最少,为537.5万人,其次是无锡(749.5万人)。9个城市常住人口在300万 以下,其中,淮北、池州、黄山、铜陵和舟山五市常住人口低于200万人,除 舟山外,其余4个城市均在安徽。 合肥新增常住人口数量最多。从常住人口变动看,26个城市常住人口保持正增长。其中,合肥常住人口增加21.9万人,占长三角的近三分之一;杭州(增 加14.6万人)、上海(增加11.6万人)两市人口增加均超过10万人;9个万 亿城市常住人口全部保持正增长;浙江11个城市常住人口也均保持正增长。14个城市常住人口减少,除盐城外,其他城市经济总量均位于20位之后;11个城市来自安徽,其中,阜阳和亳州两市常住人口规模均下降超过5万人。 图4:2023年长三角41市常住人口(万人) 资料来源:Wind,长三角金融研究院 二、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更不局限于一个领域,而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的总要求。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将为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构建科学完备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可为城市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对标框架,为政府决策提供直接参考,同时还可启发政府、社会等各界共同思考讨论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如何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总体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科学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系统评价城市高质量发展状况提供了根本指引。 1.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并不是要放弃经济增长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发展经济是理所当然的。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是反映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 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持续做大经济规模,提升经济体量。同时,还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有效提升中实现量的合理增长。 2.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的核心是人”“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他还进一步指出,“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既要不断做大城市经济体量,更要注重提升人均指标发展水平,还要着力推动经济指标和人民关心的环境、科教、文化、卫生等非经济指标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的需要。 3.推动城市高质量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提高全社会创新投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协调发展,要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绿色发展,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开放发展,要主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大舞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坚持共享发展,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指标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本报告从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两个维度构建了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经济指标由经济实力、财政、收入、金融和开放五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经济实力指标同时包含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指标和人均量指标。为更全面真实反映地方政府财政状况,财政指标中除包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和人均量两个“数量”指标外,还将政府债务负担水平纳入分析框架,与中央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要求一致。收入指标既包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同时还考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以此推动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更好实现共同富裕。金融指标包含存、贷款余额两个指标。开放指标以进出口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两个指标衡量。 非经济指标由环境、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五个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