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及分类 信息化农业是指以农业信息科学为理论指导,农业信息技术为工具,用信息流调控农业活动的全过程,以信息和知识投入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高级阶段。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农业生产、管理、决策等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改造和应用。它包括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云平台等方面。按照模式分类可分为政府引导型、技术推动型、市场带动型、产业引领型。 二、行业政策 农业信息化对于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22年10月,农业农村部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数字化建设指南》中提出未来发展目标,力争用3到5年,示范区数字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大数据应用场景丰富拓展,建成一批智慧农业先行样板。2023年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在申报2023年度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的通知中指出:掌握并应用农业信息化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的创新研发主体。 三、发展历程 以计算机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作为判断标准,则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应以1979年从罗马尼亚引进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并应用于农业领域为开端。同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以及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的变化,这一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应用起步、组织建构、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速四个阶段。 四、行业壁垒/风险 1、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农业信息化是近年内才发展起来的高科技新兴行业,技术水平要求高,而目前国内相关技术基础还较薄弱,企业进入行业缺少现成的技术可供借鉴,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有强大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能在这些行业中生存和发展。 (2)人才壁垒 国内农业信息化方面的专业人才还非常缺乏,企业进入该行业很难迅速组建起专业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较长的培养期,这对经济实力较弱的企业进入该行业形成很大压力。 (3)品牌壁垒 人们对新兴行业往往需要一个由认识到接受的过程,知名品牌企业是人们了解新兴行业的主要渠道,因此,品牌形象对新兴行业中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会对新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形成更高的进入门槛。 (4)经验壁垒 农业信息化业务拓展和产品研发缺乏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业务模式、产品功能需求等都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应用中不断积累和改进,企业进入该行业将面临业务模式不清晰、产品/服务功能需求不明确等困难。 2、行业风险 (1)技术升级的风险 随着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整体提高以及技术的快速变革,新应用领域在不断拓展,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为保持竞争力,必须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不断研究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若现有企业的研发团队对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趋势不能正确判断,对行业关键技术的发展动态不能及时掌控,在新技术的研发方向、重要技术服务的方案制定等方面不能正确把握,不能持续进行技术升级创新,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和客户需求变化,则将对部分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2)毛利率波动的风险 农业信息化产品的结构、服务价格、技术更新速度、市场竞争环境、人力资源成本等因素的变化,均有可能导致毛利率水平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从而可能影响整体的盈利水平。因此,若未来市场竞争加剧、国家政策调整、产品售价及原材料采购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或新产品未能如预期实现销售,则部分农业信息化企业毛利率水平存在下降的风险。 (3)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近年来信息化技术的水平日益提高,信息化业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随着应用行业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将吸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加剧市场竞争环境。若现有农业信息化企业不能在技术创新、客户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实力、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拓展新的市场细分领域,未来将面临由市场竞争加剧所带来的毛利率下滑、市场占有率无法持续提高的风险。 五、产业链 农业全产业链是指由农资供应与采购、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仓储与物流、农产品加工与深加工、品牌建立与营销、农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系统。而农业信息化是在农业全产业链基础上,所形成的覆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全过程和全要素的各类标准的信息化体系。农业信息化产业链上游为电子元器件及通信网络等;产业链中游为农业信息化行业;产业链下游为种植业、畜牧业、农资流通、农产品流通等。 六、行业现状 1、全球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全球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呈现上涨态势,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驱动。首先,人口增长和食品需求的增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需求。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农村劳动力短缺也促使农业采用自动化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此外,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压力也推动着农业自动化的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约为603.38亿美元。 2、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迫切需求。农业信息化可以提供精细化的农业管理和决策支持,帮助农民实现高效、精准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成本不断降低,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互联网在中国农村的普及,农民的数字素养和信息获取能力不断提升,这为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基础和支持。近年来,中国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呈现上涨态势,2022年中国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约为1141.95亿元,其中硬件市场占据了半数以上的份额,市场规模约为661.53,软件市场规模约为467.53亿元,服务市场规模约为67.6亿元。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技术产品化 中国已经意识到了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产品进入市场。这不仅推动了信息技术研发企业的健康成长,还解决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缺乏的问题。随着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出现,中国的农业信息技术及产品产业化发展将得到进一步加速。 (2)信息市场化 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商品,其市场价值的实现有助于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市场,为各类农业信息提供了一个交易的平台,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透明度和效率。 (3)装备智能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装备正从传统的功能型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变。智能化的农业装备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作业精准化 精准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通过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农业遥感监测、电脑自动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农业作业可以实现定时、定量、定位的实施,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精细利用和管理,从而提高农业产出率。精准农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 2、不利因素 (1)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在地区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实现了较高的信息化水平,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着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制约,导致农业信息化进程相对滞后。这种不平衡可能阻碍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2)技术应用程度有限 尽管中国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仍然有限。部分农民由于年龄、教育水平或传统观念的限制,对新技术持保守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农业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农业数据的泄露或滥用可能会对农民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他们的生活安全。然而,目前中国在农业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这为数据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 (4)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滞后 尽管中国在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农业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领域,中国还需要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八、竞争格局 中国农业信息化市场竞争激烈,涉及到众多的企业和创新公司。中国农业信息化市场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创新公司参与竞争。随着国家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信息化市场容量将不断扩大,给行业内企业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内的市场竞争。农业信息化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内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兼并收购、提高市场占有率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集中度将有所提升。现阶段,中国农业信息化行业中主要玩家为金谷高科、旗硕科技、托普云农、佳沃集团。 十多年来,金谷高科在农业信息咨询服务、涉农大数据建设、智慧农业和安全溯源管理系统研发及应用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和业务拓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金谷高科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建立起IT、信息整理分析以及信息推广团队。推广团队与客户进行接洽,了解客户实际需求,并可及时将市场需求传递至信息服务团队,公司农产品销售业务收入呈现上涨态势,2022年上涨最为明显,其业务收入为3.74亿元。 九、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与美国齐头并进,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备受瞩目。在技术层面,中国致力于基础研究和开发,为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作为人才与科研的重要阵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新一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农业科研范式和产业形态。区域环境治理、生物安全和复杂产业问题需要跨学科合作。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技术创新日益依赖于大科技的支撑,这既可以促进中国的农业智能化技术创新,也可以促进我国的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