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能源基金会]: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研究摘要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研究摘要报告

2024-03-08-能源基金会玉***
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研究摘要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 近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报告 苏州中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23年12月 关于基金会 能源基金会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注册的专业性非营利公益慈善组织,于1999年开始在中国开展工作,致力于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基金会在北京依法登记设立代表机构,由北京市公安局颁发登记证书,业务主管单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基金会的愿景是通过推进可持续能源促进中国和世界的繁荣发展和气候安全。使命是通过推动能源转型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中国和世界完成气候中和,达到世界领先标准的空气质量,落实人人享有用能权利,实现绿色经济增长。 关于项目单位 苏州中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是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在华东地区的窗口单位。公司具有工程咨询甲级资信,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和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会员单位。公司面向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服务对象,专业提供投资策划、规划咨询、政策研究、评估咨询、管理咨询、全过程咨询等现代咨询服务。 免责声明 若无特别声明,报告中陈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能源基金会的观点。能源基金会不保证本报告中信息及数据的准确性,不对任何人使用本报告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凡提及某些公司、产品及服务时,并不意味着它们已为能源基金会所认可或推荐,或优于未提及的其他类似公司、产品及服务。 关于作者 许相敏薛会徐璐郄梦婧郭凤凤庞锐晰程环宇所有作者均来自苏州中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xueh03@163.com 致谢 本研究由苏州中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统筹撰写,由能源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 在本项目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得到了合作方东南大学智能交通中心、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产业联盟协会的大力支持,包括:刘晓庆、伍玮涛、刘琦、丁向燕、柳英等。苏州工业园区资源节约与能源管理协会的李新影、周睿等亦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协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感谢。 本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经发委、规建委等部门为项目研究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研究团队同时感谢以下专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作出的贡献: 戴彦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段洁仪北京北控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李晓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姜克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 胥小龙中国建筑节能协会 熊华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禹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何东全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 宋雨燕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有限公司刘莹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周瑜芳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王志轩华北电力大学 阮应君同济大学 陈时熠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陈程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温雨鑫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刘志波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周树山清华海峡研究院 江海燕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陆振波东南大学智能交通中心 沈其钢苏州尚若节能环保咨询有限公司 引言 苏州工业园区是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力最强、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之一。苏州工业园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决策部署,积极践行双碳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推进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一个产城融合的城市有机体,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将进一步驱动能源消费。然而,苏州工业园区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不足,工业进一步减排空间日趋瓶颈,节能降碳步入深水区。 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展了“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研究,旨在为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近零碳园区”提供指导,形成近零碳发展的园区路径。“近零碳”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强调通过各种努力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不断降低直至趋近于零的动态过程。我们在研究中界定了“近零碳”的内涵和条件。 研究面向苏州工业园区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需求,基于能源消费历史数据,构建了苏州工业园区碳排放分析预测模型。研究运用情景分析等方法,从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近零碳情景,分析展望了2020-2060典型特征年份苏州工业园区碳排放趋势、减排路径及减排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形成了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科学制定苏州工业园区短期及中长期减碳目标、实现途径奠定基础。 研究构建了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的政策机制,针对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提出了短期、中长期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的发展举措,并形成了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清单。 展望未来,苏州工业园区通过“近零碳园区”建设,将形成“头雁效应”,引领全国工业城市技术突破、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形成“先锋作用”,助力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生态典范”,探索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区。苏州工业园区的近零碳发展,将为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园区经验和园区智慧,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示范和引领作用。 目录 苏州工业园区概况1 “近零碳园区”的内涵界定3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近零碳园区的意义4 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措施与成就5 苏州工业园区碳排放分析预测7 近零碳发展时间表、路线图10 近零碳园区建设发展政策机制15 近零碳园区建设发展举措21 苏州工业园区概况 苏州工业园区隶属江苏省苏州市,位于苏州市城东,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苏州工业园区是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力最强、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八连冠,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2018年入选江苏省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 中文名称苏州工业园区 外文名称SuzhouIndustrialPark 别名苏州园区 行政区类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地理位置江苏省苏州市区东部 面积278平方公里 人口123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2570亿人民币(2018年)2743亿人民币(2019年) 2907.09亿人民币(2020年) 3330.3亿人民币(2021年) 3515.6亿元人民币(2022年)注:不含苏相合作区 苏州工业园区坚持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环境优美为目标,围绕建设“苏州城市新中心”的发展定位,优化形成“一主两副,四片多点”的空间结构,构筑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园区国土空间布局。 2022年,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15.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 6850.21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73.9%;服务业增加值1753.18亿元,占GDP比重49.9%,经认定的各类总部已达188家。苏州工业园区在经济密度、创新浓度、开放程度上位居全国前列。 苏州工业园区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工业企业总数超过9000家,覆盖33个工业大类、161个工业中类、443个工业小类。 苏州工业园区不断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形成了“2+3+1”的特色产业体系,坚持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产业能级不断提升,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态蓬勃发展。 “近零碳园区”的内涵界定 苏州工业园区不是单一功能的工业区,是产城高度融合、实现了产业、城市、人互融发展、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城市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区。园区以金鸡湖为核心展开,环金鸡湖区域布局中央商务区,构成园区的城市级中心;围绕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布局商务、科教创新、旅游度假、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四大功能板块,形成“产城融合、区域一体”的城市发展架构。 本研究中的“近零碳园区”实质开展的是“近零碳城市”发展的研究,覆盖到工业、建筑、交通、居民生活等多领域,结合苏州工业园区的特点,重点围绕苏州工业园区进一步低碳发展面临的难点和挑战开展研究。 目前,在园区范围物理层面实现碳排放量绝对值为零,即“零碳”,往往面临巨大挑战,较难实现。综合考虑现实可操作性、政策导向等,实现园区近零碳排放是当前园区控碳工作更为合理的主攻方向。所谓“近零碳”,是介于低碳和零碳之间的概念,与低碳强调相对减排、零碳强调碳排放量绝对值为零不同,近零碳更强调通过各种努力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不断降低直至趋近于零的动态过程。“近零碳排放”将比“低碳”更为严格。 本研究将“近零碳”界定为同时满足如下条件,并通过研究验证未来园区发展能否达到近零碳状态,导出相应的发展路径: 条件1:碳排放总量下降到基期的85%以下 条件2:碳排放强度下降到基期的95%以下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近零碳园区的意义 在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园区经验”,并不断向外输出,充分发挥了创新引领示范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苏州工业园区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近零碳园区”建设将形成“头雁效应”,引领全国工业城市技术突破、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 作为一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7000亿元的工业地标,苏州工业园区的近零碳路径有独特的样本意义。“近零碳园区”建设将推动苏州工业园区加强对前沿性、突破性、颠覆性的绿色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提前布局和研发扶持力度,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深化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做强园区“2+3+1”特色产业,抢抓新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新赛道,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锻造区域竞争优势。通过积极开展低碳化转型的探索,苏州工业园区将不断取得新突破、积累新经验,为全国开发区、高新区以及其他工业城市提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示范。 “近零碳园区”建设将形成“先锋作用”,助力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汇聚各类外商投资企业近5000家,97家外资企业被认定为省市区各级总部机构,获评全省唯一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自贸片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案例入选国务院最佳实践案例,是我国外向型经济高地。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加速形成并可能成为长期趋势,将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近零碳园区”建设将探索建立完善制造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机制,摸清碳边境调节机制覆盖行业的碳排放情况;着力推动受碳边境调节机制影响较大行业的技术革新,提高行业竞争力;探索建立出口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合理推进全产业链降碳,将有助于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助力我国在经济发展和气候外交上获得优势。 “近零碳园区”建设将形成“生态典范”,探索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区 推动城市绿色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城市绿色转型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根本保障。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以高质量为鲜明主题的后半场,要面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 市高质量发展路径。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我国产城融合型园区的典范,全域成为城市板块,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实现“八个一体化”,实现了城市化率100%。通过“近零碳园区”建设,园区将立足城市资源禀赋,注重分类施策、制度创新,在城市更新行动中贯彻”双碳“战略,稳妥推进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的低碳转型,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推进城市成为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高品质生活空间,为中国城市在气候变化、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条件下科学系统性转型、实现低碳宜居发展提供具有示范和引领效应的“园区蓝本”。 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措施与成就 规划引领。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草拟了《苏州工业园区碳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