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毕马威]:新能源企业“出海”系列之扬帆东南亚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新能源企业“出海”系列之扬帆东南亚

2024-04-23毕马威黄***
新能源企业“出海”系列之扬帆东南亚

kpmg.com/cn 新能源企业“出海”系列之扬帆东南亚新能源企业“出海”系列之扬帆东南亚 海外市场正成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寻求扩张和增长的重要抓手,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一趋势,毕马威中国通过专业的市场洞察和深入的数据分析,推出《新能源企业“出海”系列报告》,揭示企业关注的海外区域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潜力和商业机会。本报告作为《新能源企业“出海”系列报告》开篇之作,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东南亚新能源市场的特点,为企业提供前瞻的市场洞察和战略建议,帮助企业捕捉东南亚市场的成长机遇,书写与东南亚绿色能源合作的新篇章。 报告主要洞察如下: 内外部因素驱动新能源企业积极寻求“出海”机会 一方面,全球新能源市场需求高增和供应链安全困扰并存等从外部驱动中国新能源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对新能源产品、服务和技术的需求不断攀升。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测,至2050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将占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72%,较2020年占比提升近一倍。与此同时,国际环境的多变和逆全球化趋势下的贸易壁垒增加促使中国新能源企业积极开展海外供应链布局。 另一方面,国内新能源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技术成本优势和政策鼓励共促“出海”步伐加快。随着新能源产业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新建光伏、风电项目成本不断下降。但是新能源电站项目的补贴逐步退坡,以及新能源电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能源电站项目收益率下降,新能源电站设备制造商等寻求外部市场消纳产能。 东南亚市场正有力吸引中国新能源企业 可再生能源部署正成为东盟地区刚需。预计2022-2025年东盟地区的潜在新增装机量约有50,298MW,其中,太阳能和风能的新增装机容量合计占比近50%,分别有望达到16,281MW、8,270MW。此外,长远来看,在氢氨等清洁能源领域,东盟有望凭借风光资源优势和航运区位优势,在全球氢能贸易链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东盟各国积极出台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整体上,东盟各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发电装机容量占比或发电量占比)均在30%以上,最高在70%左右,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重点推进光伏发电,越南重点推进风力发电,预计未来东南亚新能源建设将吸引大量国内外投资,到2030年,该地区平均每年的能源投资额可达千亿美元以上,清洁能源份额占比最高可达79%。 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多数东盟成员国最便宜的电力来源。2022年,东南亚地区光伏LCOE为0.08美元/千瓦时,而煤电LCOE为0.098美元/千瓦时。 部分东盟成员国持续改进政策组合有望带来营商环境优化。在新能源领域,为了促进包括国际投资在内的私人投资,部分东盟成员国采取了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为全面的政策手段,包括税收优惠、财政激励、上网电价补贴、拍卖机制等,还有针对跨国投资者的所得税减免期、土地保有权政策等,东盟有望成为跨国投资热点区域之一。 越南、印尼等国有望成中企“出海”热门目的地。当前东盟各国发电装机构成差异较为明显,可再生能源份额参差不齐,背后原因在于各国国情千差万别。例如,印度尼西亚作为煤电大国,亟需加快能源转型步伐,政府正积极吸引外国投资以发展经济,但当地仍存在法律环境较为复杂、基础设施较滞后等问题。此外,越南、老挝、菲律宾等其他国家也都存在各自的吸引力和阻碍,意味着相关企业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选择合适的“出海”目的地至关重要。 结合近年来中国光伏企业面向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出口、绿地投资、对外并购等活动发现,中国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对东南亚出口持续向好,未来随着全球对于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预计中国对东南亚的新能源产品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是也要防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中企在东南亚的绿地投资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在当地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和完备的产业链,还有助于规避潜在的贸易摩擦等贸易保护行为,从长远来看,绿地投资可能会成为未来中国新能源企业在东南亚布局的重心。新能源领域并购活动低迷,但在推动市场拓展和资源整合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新能源企业应综合运用多种国际化战略,以适应东南亚市场的发展需求和变化趋势。 新能源企业“出海”东南亚面临的挑战 一是东南亚国家能源转型中政策的不明确性会潜在影响投资者的投资预期。多数东南亚国家煤电厂占比仍然较大、电力市场化水平低、创新技术水平低等导致东南亚能源转型面临挑战。另外,东南亚不同国家间的政策和法规差异较大,并且能源政策可能会发生变化,如补贴政策的调整或取消等可能会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 二是贸易政策不稳定及面临市场准入壁垒。部分东南亚国家可能存在较高的市场准入壁垒,以及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这可能会限制中国新能源产品和技术的进入。 三是新能源产业面临供应链稳定性风险。尽管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相对完整,但在“出海”过程中仍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设备运输风险、技术标准差异和供应链中断等风险。 四是技术型创业企业面临融资难的挑战。金融机构对技术型创业企业的风险评估和信用评级体系尚不完善,增加了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时的谨慎态度,叠加多数东南亚国家金融市场不成熟,进一步增加了技术型创业企业融资难度。 新能源企业应对之策 一是熟悉当地政策与法规差异,积极参与政策讨论和制定。企业在东南亚面临的政策风险主要来自于政治环境和政策的不稳定。为了应对这些风险,需要密切关注目标国家的能源政策动态,与当地政府、行业协会等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并完善相应风险管理体系。 二是多措并举有效减少贸易壁垒影响。新的贸易保护手段负面影响大、潜在覆盖面广、规避措施有限,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预警,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策略,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全面实施本土化战略,以及前瞻性布局国际化战略等,避免潜在不利影响。 三是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和本土化双轮驱动提升供应链韧性。新能源企业需实施供应链多元化策略,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同时利用东南亚的资源优势进行本土化布局,通过建立合资企业、签订长期供应协议和战略投资,确保关键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借助国际资本多元化筹资。新能源企业在面对融资挑战时,需要采取贷款、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等多元化的融资策略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东南亚国家新能源转型困难大,且能源政策不明晰 3.1.1东南亚国家能源转型中遇到的挑战不利于稳定投资者预期3.1.2可再生能源监管框架缺乏稳定性和明确性 贸易政策不稳定及面临市场准入壁垒3.2.1关税等贸易政策面临不确定性3.2.2面临市场准入壁垒 新能源产业面临供应链稳定性风险 国内金融市场不成熟,面临融资难挑战 新能源企业应该怎样应对挑战? 熟悉当地政策与法规差异,积极参与政策讨论和制定4.1.1持续监测和分析目标国家的能源政策变化4.1.2与当地政府、行业协会等保持紧密沟通 多措并举有效减少贸易壁垒影响 4.2.1实施市场多元化策略,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4.2.2全面实施本土化战略,积极融入当地市场 4.2.3前瞻性布局国际化战略,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出海” 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和本土化双轮驱动提升供应链韧性 4.3.1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对单一供应商或原材料来源的依赖4.3.2供应链本土化,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 拓宽融资渠道,借助国际资本多元化筹资 全球新能源市场需求高增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和能源议题的持续升温,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企业乃至个人共同面对的紧迫课题。在全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对新能源产品、服务和技术的需求不断攀升。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测,至2050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将占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72%,较2020年占比提升近一倍。 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所特有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将推动全球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据预测,2024年全球储能出货量同比增长约40%。 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常态化驱动企业的全球产业链布局 国际环境的多变和逆全球化趋势下的贸易壁垒增加促使中国新能源企业积极开展海外供应链布局。近两年来,欧美针对锂电产业链出台了多项本土化限制法规,如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欧盟《新电池法》等。其中美国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对希望在美国市场获得新能源汽车政府补贴的车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动力电池配套本土化规定。欧盟的《新电池法》将于2027年实施,对海外电池供应商的碳足迹声明、电池材料回收及信息披露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如果仅停留在产品“出海”,而不在当地建设产能,就难以获得相应的补贴及市场准入条件。 此外,全球布局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获取更丰富的资源,如原材料、研发人才等。 通过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或服务中心,企业也可以优化供应链,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响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 国内竞争激烈推动新能源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随着新能源产业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新建光伏发电、风电项目成本不断下降。 但是新能源电站项目的补贴逐步退坡,以及新能源电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能源电站项目收益率下降。一方面,新能源电站项目补贴退坡。政府对新能源电站的支持从项目申报后的事前建设补贴转为项目建成并网后的事后电价补贴,再到平价上网。根据《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2021年起,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新能源发电骗补行为的查处。2022年3月24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自查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对新能源发电补贴进行核查,核查范围包括项目合规性、项目规模、项目电价、项目补贴资金等,严厉打击发电骗补的行为。 另一方面,负电价的出现进一步降低电站收益。随着光伏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发电占比越来越高,叠加电力现货市场方案不完善,电力现货市场不能对灵活性资源提供合理的激励,电力市场一度出现负电价。根据山东省电力交易平台信息,2023年5月1日至5月2日48小时实时现货交易中,共有32个小时出现负电价。负电价反映了电力现货市场在某些时段出现供大于求,意味着发电企业在销售电力时,需要支付给电网企业或者电力用户一定费用将多余电力消纳,进而降低了电站的收益。此外,国内电站项目面临着土地成本等非技术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压缩了新能源电站的收益率。 国内新能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能利用不充分,部分领域出现产能过剩,收益率下降,新能源电站设备制造商等新能源企业寻求外部市场消纳产能,选择将业务拓展到国际市场,打造新的增长点和利润空间。 高水平开放政策支持新能源企业“走出去” 自2000年“走出去”战略正式提出,中国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举措鼓励企业“出海”,例如简化对外投资审批,完善监督管理;设立政府专项资金、提供产业投资资金支持和信贷支持等财税金融政策扶持;提供多方面的公共服务,如组织“出海”人才培训、签订贸易协定等。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在十年间的发展也为中国新能源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框架支持。2022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共同发布的《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太阳能发电、风电等企业“走出去”,推动建成一批绿色能源最佳实践项目; 深化能源技术装备领域合作,重点围绕高效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发电、先进核电、智能电网、氢能、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开展联合研究及交流培训。 来自政府的支持不仅降低了新能源企业“出海”的门槛和风险,同时也促进了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新能源行业兼具技术与成本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新能源企业已在例如锂电、光伏和风能等领域拥有可供对外输出的技术实力。同时,我国新能源企业对下游客户需求有着充分了解,产品能够更好地贴合客户需求。以动力电池行业为例,我国企业积极与国外整车厂合作,运用自身优势技术换取海外市场份额,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光伏企业在技术布局和下游市场洞察方面拥有巨大优势。而在风能产业中,得益于国内市场规模,我国企业能够迅速开展规模化生产。 本报告中东南亚国家指东南亚十一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