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水网建设规划 上海市水网建设规划 上海市水务局2023年12月 录 目 content 前 言 01 第一章 规划基础 02 (一)现状情况02 (二)存在问题03 第二章 总体要求 06 (三)形势要求04 (一)指导思想06 (二)规划原则06 (三)规划范围与水平年07 (四)规划目标07 第三章 水网总体布局 第四章 08 09 构建安全优质、互联互济的水源配置体系 第五章 完善水灾防御、安全韧性的防汛减灾体系12 第六章 营造生态绿色、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水网15 第七章 18 建设智慧赋能、精准调控的数字孪生水网 第八章 保障措施 20 前 言 推进国家水网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2022年5月,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省级水网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科学编制省级水网规划,加快省级水网建设。202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国家水网的框架结构、总体布局和重点任务。省级水网在国家水网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国家水网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滨江临海、地势低平,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是河网密布、水情复杂,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超大城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务工作,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上海在防洪除涝、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新发展阶段,上海正在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对水网的内涵、功能和能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快本市水网建设,进一步保障城市安全,助力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规划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立足本市治水格局,依托国家水网和流域综合治理,顺应水情工情新变化新形势,以城市未来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联网、补网、强链构建引排通畅的水网,提升水网的调控能力和综合服务能级,以数字孪生智慧管控为驱动,重点聚焦水网的水资源配置、防洪除涝减灾、水生态修复三大核心功能。本规划是未来一段时期上海水务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的建设性、战略性规划,是上海全面推进水网建设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 第一章 规划基础 (一)现状情况 纵横交错的河湖水系,为构建上海水网提供了良好的本底条件。上海地域水系由长江江阴以下河口三角洲发育和发展形成,分属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水系,河道水流呈往复流状态,有着典型的河口平原感潮河网特征。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开始大规模的梳理、归整、开挖地区河网,先后整治开挖了淀浦河、大治河、川杨河、太浦河等骨干河道和众多中小河道,建设了一批控制性水闸工程,基本形成了有纲有目、能控能调的水系网络。目前,上海市河流数量达4.7万余条,总长度超3万公里,纵横交错,形态多样。 有序建设的流域及区域水利工程,为增强水网调控能力提供了设施基础。近年来,太湖流域先后开展了太浦河、杭嘉湖北排通道、红旗塘、扩大拦路港泖河及斜塘、黄浦江上游干流防洪等十一项综合治理骨干工程建设,以及21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控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工程建设,全市水利综合治理格局已经形成,千里海塘和千里江堤的防洪(潮)战线已经建立,能有效抵御风暴潮洪的侵害。全市14个水利分片除2个敞开片外,均已形成有效控制体系,低洼圩区建设有序推进,区域除涝能力稳步提升,依托泵闸等设施,可实现活水畅流调度,调控景观和生态水位。全市水文监测站(点)基本建成全覆盖多功能水文站网。长江口和黄浦江上游已建成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青草沙水源和黄浦江上游水源实现部分互通。防洪除涝、原水配置体系基本形成。 持续向好的河湖水环境,为强化水网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支撑。上海充分发挥河湖长制长效机制作用,强化污染源的控制,加强河湖综合治理,坚持“以水质论英雄”,构建“监测、预警、评价、考核”为一体的河湖水质管护“四全”工作体系。在全面消黑除劣基础上,河湖水质持续稳定向好,目前国控断面和市控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的占比均超过90%,镇管以上河湖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的占比超过80%,无劣V类水体。以“一江一河”为引领,全面加快滨水空间贯通,打造“城水相融、人水相依”的美丽幸福河湖。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为水网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制定(修订)水资源管理、防 汛管理、供水管理等方面地方性法规6项,起草(修订)地方治涝标准、原水引水管渠 保护、水土保持管理等方面标准和规范性文件20余项,上海水务的地方标准体系、法 规体系不断完善。注重规划、建设、管理整体推进,强化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场景应用,不断提高水务设施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水务管理从建管并重到智慧管理转型发展。对接全市“一网统管”,建设“上海市防汛防台指挥系统”,整合水资源管理、供水安全保障监管、排水运行调度监管等业务应用系统,初步实现“态势智能感知、趋势智能判断”的阶段性目标。 (二)存在问题 水源供给存在风险,原水品质不高。一是水源地水质风险依然存在。本市水源地处于流动性、多功能、开放型水域,遭遇突发水质污染事故风险仍然存在;受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流域水情工情变化等因素影响,河口型水源地遭遇极端咸潮的风险也有所增大。二是市域内水源地间连通互济保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长江青草沙与陈行系统之间连通能力较小,长江与黄浦江上游系统之间互济保障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域内多水源联合调度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现有水源地原水品质需进一步提升。上海处于长江、太湖流域最下游,水源地水质风险依然存在。黄浦江上游金泽水源地受太湖及太浦河沿岸支流影响,氨氮、高锰酸盐指数、藻类、致嗅物质等关键指标季节性波动较大,且平原水网型河库水质整体稳定改善难度较大、周期较长。 防洪体系尚有短板,防灾韧性不足。随着水情工情变化,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仍存在短板,防御韧性不足。一是黄浦江实际防御能力明显下降。流域、区域与城市洪涝特性发生改变,上游洪水下泄量和强度加大、速度加快,加之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极端事件多发频发等因素,黄浦江水位出现趋势性抬高,历史最高水位不断刷新,中上游部分岸段已出现漫溢等险情。二是区域除涝能力还未达标,内涝灾情时有发生,水利片外围水闸和除涝泵站的实施率距规划要求存在差距,且部分水闸存在安全隐患;三是长江口部分规划工程未实施,部分河段整治目标尚未实现,局部区域河势仍有不利影响。 河湖生态整体脆弱,滨水质量欠佳。上海水网的连通性还不完善,全市骨干河道中仍有几十处断点,一些重要的通江达海骨干河道如北横河、泰青港等尚未全线贯通;此外,骨干河道未全部达到规划标准,输水和调蓄能力不足;部分中小河道也存在连通性欠佳、河道淤浅的情况。全市河湖水环境质量已大幅度改善,但河道生态系统仍较脆弱,需加快修复,水绿融合、林水复合不足,河道滨水空间建设品质和水文化弘扬仍需进一步提升。 管理调度精细化水平不够,智慧管理能级有待提升。部分河道、泵闸、堤防、海塘等水利设施监测点覆盖不全,感知数据质量管理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全市统一调度和精细化调度需求。大部分圩区缺乏水位计量设施,难以实现实时、灵活、协同及精准调度。水网智慧管理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应用功能停留在数据报送、集合展示、统计分析等阶段,云计算、AI深度学习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不够,与国家提出的建立数字孪生水网仍有差距,支撑决策能力和水网智慧管理能级需进一步提升。 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综合管理有待提升。适合上海水网特点的建设、运行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与水网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涉及流域和邻近省市的区域协同和合作机制较缺乏。水法律法规体系、水行政执法等法治基础需进一步夯实,执法监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河湖长制等有关体制机制仍需持续完善,“放管服”改革力度仍需加强。 (三)形势要求 加快建设水网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必然选择。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相继实施,上海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交汇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龙头”城市,肩负着“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以及“引领区域发展”的重大任务。上海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本市滨江临海、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谋划好上海市水网建设,强化水网基础支撑和服务保障,推动上海水网在长三角区域甚至更大区域范围内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形成与国家水网、长三角水网协同发展新格局。 加快建设水网是支撑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内在需要。上海滨江临海,处于流域最下游,无论是防洪还是水资源供给,受到外海和上游双重影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条件。因此需在流域统筹前提下,做好水网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一批重点骨干水务基础设施,加强数字孪生水网建设,建设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具韧性、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现代水网,增强本市水网在防洪和水资源上的调控、配置能力,提高风险防控水平,以高质量现代化水网支撑上海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加快建设水网是实现上海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市委、市政府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满足超大城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让上海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对安全可靠的城市防洪、高品质的饮用水、优美的水生态环境、宜人的滨水空间需求日益增长,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阶段治水的主题,要逐步实现从单一目标治理向多功能协同、多维度治理转变,从被动应对水安全事件转向主动防控水安全风险发展,从改善水质向打造幸福健康美丽河湖迈进,从传统工程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工程转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国家骨干网为依托、以市域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和风险防控能力为目标,以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为主要任务,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建立“系统完备、集约高效、引排通畅、安全可靠、调控有序、绿色智能”的市级水网,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二)规划原则 坚持以民为本、保障民生。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本市水网规划与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市水网在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城乡生态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作用,保障城乡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不断提高水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尊重自然、系统谋划。立足江南水乡的水网特色,遵循平原感潮河网地区的自然特点,将水资源配置、防洪除涝减灾、河湖生态等多种功能融入到“一张水网”,绘就成“一张蓝图”。从长三角甚至更大范围系统谋划上海市水网的顶层设计,注重与国家骨干水网对接、与江浙皖省级水网的衔接,增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水网的整体性、协调性,以水为脉,延续江南水乡文化,拓展滨水空间多功能开发,促进人水和谐。 坚持两手发力、分步实施。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引导作用,积极利用各种要素资源,高效推进上海市水网建设。近期聚焦水网突出短板、城市重点发展区域和承载重要功能河段,持续推进工程建设,补齐水网中的短板。远期全面实现供水网络系统、黄浦江堤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