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视角:经济怎么看?政策怎么做? 《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整体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政策取向从稳增长转向调结构,新质生产力是重中之重,对稳增长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核心结论见下,详细分析见正文: 1、对稳增长的重视提升,经济的判断仍是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相比经济工作会议新增部分困难挑战。 2、5%的增速目标彰显稳增长决心,7.4%的隐含名义增速对价格水平同样提出较高要求。 3、宏观政策:货币政策维持宽松表态,“灵活适度”表述下,后续仍有降准空间;广义财政空间包括4.06万亿赤字+3.9万亿专项债+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及去年四季度发行的1万亿特别国债,其中大部分会在今年形成实物工作量;此外,类财政工具也显著发力,支持“三大工程”的PSL已经累计发行5000亿。广义财政明显扩张,在中期具有一定持续性。 4、新质生产力:重中之重,位列全年政府工作首位,或为解决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和国际科技竞赛的“良药”。从重点工作排序来看,本次《报告》将去年经济工作会议并未提及的“科教兴国”提升至全年工作第二位,因为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5、扩内需:设备更新&消费换新或为重要抓手。消费升级侧重需求拉动,有望创造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设备更新侧重供给优化,或将是年规模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 6、出口:外贸形势严峻,关注欧美补库和“一带一路”重要抓手。 7、资本市场:投资功能或强化,投融资功能进一步平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有望改善微观流动性;资本市场稳定性强调“一个基石”&“五个支柱”。 行业视角:结构上政策如何布局? 《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高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地位,设备更新&消费换新也有望成为中期政策主线之一,具体哪些行业可能受益,核心结论见下,详细分析见正文: 1、新质生产力:产业政策重心从制造业为代表的硬科技向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软科技扩散,建议关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经济、氢能。 2、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关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算力、数据要素。 3、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关注铁路、内河航道、机场、新型基础设施(5G)。 4、本轮设备更新集中在机械设备、医疗设备等,消费品换新集中在汽车、家电。从估值、业绩、机构持仓角度,建议关注家电、汽车、通用设备、工程机械、锂电设备。 5、金融地产:相关表述集中在防风险领域,相比经济工作报告增量信息不多,后续关注重点房企融资及偿债进展。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海外经济疲弱,可能对相关产业链及国内出口造成影响;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相关公司不构成投资建议。 核心结论: 1、总量视角:经济怎么看?政策怎么做? ①对稳增长的重视提升,经济判断相比经济工作会议新增部分困难挑战。 ②5%的增速目标彰显稳增长决心,7.4%的隐含名义增速对价格水平提出较高要求。 ③宏观政策:货币后续仍有降准空间;广义财政发力,超长期特别国债体现持续性。 ④新质生产力:重中之重,全年政府工作首位,科教兴国作为配套支撑重要性提升。 ⑤扩内需:消费换新有望创造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设备更新或将是年规模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 ⑥出口:外贸形势严峻,关注欧美补库和“一带一路”重要抓手。 ⑦资本市场:投资功能或强化,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有望改善微观流动性。 2、行业视角:结构上政策如何布局? ①新质生产力:政策重心从制造业为代表的硬科技向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软科技扩散,建议关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经济、氢能。 ②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关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算力、数据要素。 ③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关注铁路、内河航道、机场、新型基础设施(5G)。 ④设备更新&消费换新:建议关注家电、汽车、通用设备、工程机械、锂电设备。 ⑤金融地产:增量信息不多,后续关注重点房企融资及偿债进展。 一、总量视角:经济怎么看?政策怎么做? 《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整体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政策取向从稳增长转向调结构,新质生产力是重中之重,对稳增长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核心结论见下,详细分析见正文: 1、对稳增长的重视提升,经济判断相比经济工作会议新增部分困难挑战。 2、5%的增速目标彰显稳增长决心,7.4%的隐含名义增速对价格水平同样提出较高要求。 3、宏观政策:货币政策维持宽松表态,后续仍有降准空间;广义财政发力稳增长,3%赤字率符合预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体现政策持续性。 4、新质生产力:重中之重,位列全年政府工作首位,或为解决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和国际科技竞赛的“良药”。 5、扩内需:设备更新&消费换新或为重要抓手。消费升级侧重需求拉动,有望创造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设备更新侧重供给优化,或将是年规模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 6、出口:外贸形势严峻,关注欧美补库和“一带一路”重要抓手。 7、资本市场:投资功能或强化,投融资功能进一步平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有望改善微观流动性;资本市场稳定性强调“一个基石”&“五个支柱”。 (一)经济:困难挑战仍多,5%的GDP目标对增长和价格都提出较高要求 对稳增长的重视提升,经济的判断仍是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相比经济工作会议新增部分困难挑战。整体来看,本次《报告》对经济的判断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即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相比于经济工作会议,本次新增了部分困难挑战,海外方面强调了“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3/6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也指出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仍将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外需下滑压力还是很大。国内方面,《报告》强调了“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此外,地方债务风险也被提及,“一些地方基层财力比较紧张”。而产业相关的困难包括“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重点领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任重道远、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不容忽视”。我们认为本次《报告》相比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增长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对当前经济面临的困难挑战也更加清晰具体。 图表1经济判断方面,《政府工作报告》相比经济工作会议新增部分困难挑战 5%的增速目标彰显稳增长决心,7.4%的隐含名义增速对价格水平同样提出较高要求。本次《报告》确定的24年GDP目标是5%左右,但由于22年基数较低,相比于23年目标同样为5%,今年隐含了更高的潜在增速。以两年复合增速衡量,23年的5%对应两年复合增速为4%,而24年对应5.1%。我们认为5%的目标符合市场预期,同时也彰显了政策发力稳增长的决心。此外,按4.06万亿的赤字规模和3%的赤字率来估算,24年名义GDP为135万亿元,对应名义GDP增速7.4%左右,因此今年的增长目标隐含了对价格水平提出的较高要求,发改委《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指出,综合分析2023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和2024年新涨价因素,预计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将温和上涨,数据上看,24/2中国CPI同比已由负转正为0.7%。虽然3%的CPI目标是常规提法,但在7.4%的隐含名义GDP增速目标下,后续政策或将通过优化供需结构推动价格水平回暖。 图表2 24年GDP增长目标5%,隐含名义增速7.4% 图表3 2月中国CPI同比由负转正0.7% (二)宏观政策:货币仍有降准空间,财政发力更具持续性 货币政策维持宽松表态,后续仍有降准空间。货币政策方面,《报告》延续了去年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表述上依然为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我们认为货币仍将维持宽松,周小川2016年明确表示“灵活适度”即略偏宽松,16、21、22年政策层对于货币政策表述“灵活适度”后都出现降准降息操作(详见《从躁动到反转》)。24/2央行下调5年期LPR至3.95%,降幅25BP为央行LPR利率改革以来最大降息幅度。且在3/6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目前,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是7%,后续仍然有降准空间。 广义财政发力稳增长,3%赤字率符合预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体现政策持续性。财政政策方面,《报告》维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表述。具体目标设定上,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整体赤字规模和赤字率符合市场预期。此外,《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照此计算,今年广义财政空间包括4.06万亿赤字+3.9万亿专项债+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及去年四季度发行的1万亿特别国债,其中大部分会在今年形成实物工作量;此外,类财政工具也显著发力,支持“三大工程”的PSL已经累计发行5000亿。整体来看,广义财政明显扩张,且考虑到超长期建设国债的连续发行,以及投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本轮广义财政的扩张在中期具有一定持续性,符合我们此前对“宽财政的发动机一旦启动,短期就难以停止”的判断(详见《宽财政:有多少量值得期待》)。 图表4《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宏观政策的部署 图表5 24年设置4.06万亿赤字规模、3%赤字率、地方专项债3.9万亿、增发1万亿长期建设国债 (三)新质生产力:重中之重,全年工作首位 新质生产力位列全年政府工作首位。自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后,它就在各大党政要会中频频出现,年初各地方的“两会”中,新质生产力也是高频热点。相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表述上,新增了“大力”和“加快”,体现出当前政策对科技创新的诉求和紧迫性进一步提升。从重点工作排序来看,本次《报告》除了将新质生产力摆在全年政府工作首位以外,还将去年经济工作会议并未提及的“科教兴国”提升至全年工作第二位,因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投入,3/2发改委发布的《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提到,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新质生产力或为解决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和国际科技竞赛的“良药”。从基本内涵来看,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当前时点政策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视主要有两点原因:1、内因在于从增量经济转为存量经济背景下,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红利逐渐淡去,粗放型、高投入型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符合我们发展阶段的要求。2、全球增长中枢下移,逆全球化浪潮加剧,全球科技竞赛愈演愈烈,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而新质生产力刚好是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的“良药”,从内部看,新质生产力可以带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深层次变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外部看,新质生产力通过补短板、锻长板、锻新板,一方面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一方面在中国角逐新一轮全球科技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 图表6 23/9习总书记首次提出之后,新质生产力在各大党政要会中频频出现 图表7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四)扩内需:设备更新&消费换新或为重要抓手 消费:消费换新有望创造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报告》要求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分别从新型消费、传统消费、服务消费三部分提出要求。其中新型消费强调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传统消费要求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服务消费提出推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扩容提质。我们认为重点或在“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与2/23中央财经委会议主题契合,政策方向侧重于创造新需求,为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带来新的增长极(详见《更新换代:供需政策新主线》)。根据发改委主任郑栅洁3/6经济主题记者会上的发言,汽车、家电更新换代也能创造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 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