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测金融次级债供给? ——藏在批复额度里的线索 证券研究报告/固定收益专题报告2024年1月15日 分析师:肖雨 执业证书编号:S0740520110001电话: 邮箱:xiaoyu@zts.com.cn分析师:赖逸儒 执业证书编号:S0740523060004 电话: 邮箱:laiyr01@zts.com.cn 相关报告 投资要点 批复额度是金融次级债供给的重要前置信号,不论银行、券商还是险企,其次级债发行量都要在获批额度之内进行。此外,批复额度的获取时点及失效时间也对预测次级债发行节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三类金融机构的批复额度相关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对批复额度、发行规模和节奏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对于银行二永债批复额度,其有效期一般为24个月,在此期间,银行可以自主决定具体工具品种、发行时间、批次和规模。银行批复额度的类型包括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和资本工具。截至2023年12月末,资本工具剩余额度12826亿元,二级资本债剩余额 度为763亿元,永续债剩余额度为62亿元。 银行在拿到批复额度后通常会在一年内发行完毕,而不是在批复的两年有效期结束时才发行完毕。通过剩余额度预测二永债未来一年的发行量,有效性较高。由于不同类型银行发行节奏有明显差异,因此逐月的发行节奏预测难度极大。但如果只考虑预测未来12个月内的发行量,则难度大大缩小。对于2024年,谨慎预测二永债发行量约1.88万亿,由于偿还规模约为0.57万亿,则净供给约为1.31万亿。 券商次级债批复额度有效期为24个月,在此期间再次提交申请不会覆盖原额度。券商次级债包括普通次级债和永续次级债。统计显示,券商在拿到额度后通常会在一年内将永续次级债额度发行完毕,而普通次级债额度发行完毕则用时约在400多天。 分月份来看,券商发行规模与剩余额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一般而言,如果券商的剩余额度在某月出现波峰或波谷,那么滞后1-3月左右,券商发行规模也会出现相应的波峰或波谷。截至2023年12月末,券商次级债剩余额度为1662亿,相较2022年1 2月末的3011亿近乎缩减一半,预计2024年券商次级债的发行量将有所下降。 险企次级债批复额度有效期为6个月,在此期间再次提交申请不会覆盖原额度。险企次级债包括资本补充债券和永续债。统计显示,险企资本补充债券额度平均在6个月内发行完毕。 自2023年9月险企永续债首次获批以来,永续债的批复额度在总剩余额度中的占比逐渐上升,发行规模也由9月份的85亿元上升到12月份的310亿元。2024年险企永续债或将放量,可能对资本补充债形成一定替代效应。 风险提示:1)批复额度统计不完整或统计失误;2)数据更新不及时或提取失误;3)发行节奏难以预测;4)供给预测不准确。 内容目录 固定收益专题报告 一、银行二永债批复额度.-4- 1、批复2年内有效,新额度覆盖老额度...................................................-4- 2、额度一般在1年内发行完毕.................................................................-5- 3、从批复额度传导到发行有多远?..........................................................-6- 二、券商次级债批复额度..................................................................................-8- 1、批复2年内有效,新额度不覆盖老额度................................................-8- 2、永续债发行节奏快于普通次级..............................................................-9- 3、发行波峰波谷滞后于额度...................................................................-10- 三、险企次级债批复额度................................................................................-10- 1、批复仅在半年内有效,新额度不覆盖老额度.......................................-11- 2、发行节奏与额度有效期相近................................................................-11- 3、险企永续债批复节奏加快...................................................................-12- 四、总结.........................................................................................................-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