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华创证券]:农业深度研究报告:美国养猪业的启示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农业深度研究报告:美国养猪业的启示

农林牧渔2024-01-10雷轶、肖琳华创证券c***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农业深度研究报告:美国养猪业的启示

从一个固有的印象出发,美国养猪业是不是一个差行业? 美国养猪业给我们的印象是工业化、现代化、公司+农户、薄利、周期拉长,尽管产业经营者陷入泥沼,养猪利润极其微薄,但同时,也能看到一些全球型龙头在美国诞生,美国养猪业到底是冰还是火?我们能否简单地参照他们的现状来预测中国养猪业的未来? 美国养猪业/农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1、虽然美国养猪业规模化趋势比中国早几十年,如今的业态呈现出产区分布集中度高、专业化程度高、经营成绩仍然高度分化等特点,在美国市场,持续证明了养殖规模化的优势、趋势。当下,我们国内企业对此趋势仍然持有怀疑的态度,我们倾向于认为规模化发展速度可能有时快有时慢,这跟技术能力、资本进入等方面有关系,但大方向上,规模化趋势应该不会倒退。靠天吃饭的个体户一旦退出,与之一起退出的是他的knowhow,其实对行业而言也是一种重要损失。只有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组织,技术、经验、人才才能不断积累并创造价值,逐步掌握竞争优势并扩大经营规模。我们当下之所以怀疑规模化趋势,短期的担忧其实主要在于近年来的资本进入导致多数企业的管理能力赶不上规模扩张,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将这个现象线性外推,得出了规模化趋势不可持续的结论,但这一结论非常有待反思,用瞬时的条件难以分析长期问题。 2、即使在成熟市场内,优势企业和劣势企业之间的差距也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1980-1998年接近20年时间美国高盈利和低盈利猪场的每头净利润差距约30美元,证明了优势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可以长期保持相对高水平。美国生猪养殖业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如此薄利,而是一个明显分化的市场,具备效率的企业可以持续获得超额收益,并且超额收益来源于每个环节优势的积累。 3、美国农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延伸、完善、升级的过程,各环节相互促进,大大提升了产业链的效率。 4、不同经营规模的农场有不同的生存之道,大农场往往集中在专业化程度较高和价值较高的农产品生产上,大农场规模经济效益显著,但规模大意味着需要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更强,否则适得其反,规模化必须循序渐进;对于小农场,经营亏损和较低的盈利并不是首要问题,这些农场存在的关键要素是农场外收入(包括工资收入、社保、养老金、投资收入等),只要经营者家庭的农场外收入能够支撑生活成本且农场亏损不是很大,农场就将继续存在。 5、美国农场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数量稳定、中间小两头大的哑铃型结构,不同的主体在各自的资源禀赋、市场地位和管理能力下,都在寻找最适合自身利益的、最有经济效益的经营规模,反而中等规模有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相对劣势,产业演化朝着社会分工的方向波动向前发展。 6、老龄化对农场退出的结构性影响:小农场退出比想象中慢,关键还是要看盈利能力。 7、美国农民出售农产品通常有三种途径:现货交易、合作社销售以及合同销售。尽管三种销售模式仍并存,地位却逐渐分化:现货市场交易空间愈益有限,合作社销售较稳定,而合同销售发展最快并逐步占据主要地位,成为风险管理和促进产业链效率的重要工具。以猪为例,2010年初现货市场交易占比仅为5-7%。 投资建议:农业和生猪产业需要大量且持续的资金培育专业化的能力,人才聚集在一起不断精进、突破,创造技术领先优势,并依此来扩大经营规模,创造更大价值。长期来看,规模化的趋势可能短期有快有慢,但方向上坚定不移地往前推进。在这样市场空间广阔的刚需市场里,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未必会差,反而,由于行业人才稀缺、资本相对难沉淀,多年的资本平均回报可能会高于社会平均回报率。优质的供给将不断穿越周期,继续取得发展并回馈社会,建议重点关注工业化养猪龙头牧原股份、饲料白马海大集团等。 风险提示:中美社会经济环境差异,突发大规模不可控疫病。 投资主题 报告亮点 报告的与众不同或创新之处。本文深入剖析了美国农场与美国养猪业的发展趋势,基于更长维度的数据来看全球农业/猪业规模化趋势的必然性,从中找到更多可以用来分析中国农业的角度,以便我们更客观地分析当下的行业发展状态。 投资逻辑 农业和生猪产业需要大量且持续的资金培育专业化的能力,人才聚集在一起不断精进、突破,创造技术领先优势,并依此来扩大经营规模,创造更大价值。长期来看,规模化的趋势可能短期有快有慢,但方向上坚定不移地往前推进。在这样市场空间广阔的刚需市场里,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未必会差,反而,由于行业人才稀缺、资本相对难沉淀,多年的资本平均回报可能会高于社会平均回报率。优质的供给将不断穿越周期,继续取得发展并回馈社会。 一、从一个固有的印象出发,美国养猪业是不是一个差行业? 美国养猪业给我们的印象是工业化、现代化、公司+农户、薄利、周期拉长,尽管产业经营者陷入泥沼,养猪利润极其微薄,但同时,也能看到一些全球型龙头在美国诞生,美国养猪业到底是冰还是火?我们能否简单地参照他们的现状来预测中国养猪业的未来? 冰:如SFD,作为全美最大的养猪企业,2021年SFD拥有近100万头能繁母猪,年出栏超2100万头,市占率16%左右,但养猪业务仅仅贡献2480万美元(近五年均值)的经营利润,头均利润1.1美元。养殖业务对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非常大,其利润变动基本能够决定公司整体利润的增减情况。在猪价低迷时,SFD其他板块的业务利润甚至只足够弥补养殖业务的亏损,如退市前的2010年公司肉制品和生鲜猪肉业务经营利润合计5.39亿美元,与养殖亏损恰好持平。公司业绩波动大,盈利不尽人意,叠加股东回报低,最终导致SFD被双汇收购的局面。2013年5月29日,双汇发展的母公司双汇国际公告收购SFD,总收购金额为71亿美元,SFD于2013年下半年退市。 火:具备效率优势的公司突飞猛进,Pipestone能达到10%的净利率且轻资产、PIC几乎垄断全球种猪市场、Hogslat全球最大猪舍设计公司之一、硕腾占据全球动保领先地位。 产业链利润若整体太微薄,要产生全球型技术领先的龙头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这样的产业始终都需要大量且持续的资金培育专业化的能力,大量的人才聚集在一起不断精进、突破,才达到今天这样的技术领先地位。 在这样市场空间广阔的刚需市场里,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未必很差,因为行业的人才稀缺、资本相对难沉淀,我们看到多年的资本平均回报可能会高于社会平均回报率,关键要看企业是否已经做出持续的超额优势。 图表1美国生猪月度均价(周期看似没有明显规律) 图表2 2001-2023年美国IOWA州生猪养殖行业平均盈利11.62美元/头(微利) (一)美国人怎么养猪的? 虽然美国养猪业规模化趋势比中国早了几十年,如今的业态呈现出产区分布、集中度高、专业化程度高、经营成绩仍然高度分化等特点,在美国这个市场内,持续证明了养殖规模化的优势、趋势。当下,我们国内企业对此趋势仍然持有怀疑的态度,我们倾向于认为规模化发展速度可能有时快有时慢,这跟技术能力、资本进入等方面有关系,但大方向上,规模化趋势应该不会倒退。靠天吃饭的个体户一旦退出,与之一起退出的是他的knowhow,其实对行业来说,也算是一种重要损失。只有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组织,技术、经验、人才才能不断积累并创造价值,逐步掌握竞争优势并扩大经营规模。我们当下之所以怀疑这个趋势,短期的担忧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近年来的资本进入导致多数企业的管理能力赶不上规模扩张,成本居高不下,人们将这个现象再线性外推,得出了规模化趋势不可持续的结论,这非常有待考究。 1、供给主体基本概况 美国是世界养猪生产大国。2022年,美国出栏商品猪约1.33亿头,期末存栏母猪大约是610万头,猪肉产量约为1225万吨,居世界第三位,第一、二位的分别是中国和欧盟,产量分别为5541万吨和2228万吨。美国的猪肉消费量也较多,2022年美国的消费量为995.7万吨,中国猪肉消费量为5743.4万吨,欧盟的消费量为1822.5万吨。同时,美国又是世界上第二大猪肉出口国,2022年猪肉出口量为287.8万吨,占世界猪肉出口市场的26.31%,排在第一位的是欧盟,其猪肉出口量达417.3万吨,占比约为38.14%。 目前美国养猪业主要分布在玉米生产集中的地区、北部平原区和大湖区附近的8个州。 这些地区生产了全国70%以上的玉米,为养猪企业提供了充足、廉价的饲料,80%的美国生猪生产分布在这一地带。 图表3 80%的美国生猪生产分布在玉米生产集中的地区 近几十年,美国猪场的数量不断减少,平均规模不断变大。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尚有65万个养猪场,到现在只剩下近7万家,约减少90%。2017年美国共有6.64万家猪场,其中存栏规模1-99头的猪场有5.21万家,占78%,但其养殖量占比只有0.7%,而存栏5000头以上的猪场尽管只有3600家(5%),其养殖量占比却高达72.8%,也就是说3600家猪场贡献了全美大半的养殖量,他们的场均养殖存栏量超过1.46万头。 图表4 2017年美国不同存栏规模的供给主体数量与养殖量情况 猪场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美国的养猪场一般没有饲料加工厂等附属车间,种猪场只负责生产仔猪,仔猪场只负责保育,肥育场只进行肥育,中小猪场不再饲养公猪,由专业公司饲养公猪,出售精液用于人工授精。专业化分工非常明确,日常管理专业性强,但难度却相对减小。同时,美国养猪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非常发达,市场规则也很完善,猪场规划、猪舍设计、猪场建设、设备制造与安装、种猪供应、饲料供应、精液供应、防疫消毒、肉猪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公司负责。 美国养猪业经过不断的改革,规模不断变大,生产经营十分集中。目前主要以大公司为主导,中小猪场成立合作社。爱荷华州和北卡罗来纳州这两个州的养殖模式均是育种大公司控制母猪生产,自有母猪场占80%-90%,余下的为合同租赁形式母猪场。育肥猪场80%以上为农户自建并且自行管理,但和育种大公司订长期( 5-7年)的育肥合同,公司提供每个猪位每年40美元的费用,猪粪属于农户,猪苗、饲料、疫苗、药品、技术等依靠育种公司提供。 发展到今天,美国的养殖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种猪场(例如Pic、丹育)。存栏5000-8000头母猪为主流,还有一些存栏2000-3000头的,一般规模为5000-6000头母猪存栏。 存栏6000头母猪场大概配套16-18人,种猪场则需要增加4个人负责育种部分。核心场单场一般2000头曾祖代存栏,扩繁场一般单场5000头母猪。(2)育肥场。一个母猪场可以配套24个2400头育肥猪存栏的育肥场,单场一般不超过四个单元,因为单场过大会导致疫病难以控制。 猪场建造先进,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程度高,在这种背景下人力得到极大的解放,一个夫妻俩经营的家庭农场可以管理4800头规模的育肥场,同时可以耕种250-500公顷的土地。美国在猪舍建筑方面比较先进,几乎所有猪舍都是全漏缝地板、全封闭猪舍,强调通过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控制疾病。养猪场绝大部分采用集约化管理,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程度高,猪舍小环境由电脑控制(机械通风、电热供暖、自动水幕降温等),饲喂系统全自动控制,定时将饲料由舍外储料塔输送至食槽,自动饮水系统不仅保证猪随时喝到清洁饮水,而且在必要时可向饮水内添加药物。在这种背景下,人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以夫妻俩运营的家庭农场来说,2400头的猪场人工只需要0.5个人,这意味着夫妻俩可以管理两个育肥场,规模达到4800头(在美国一般2400头为一栋一个育肥场)。并且只有进猪和各阶段分栏的时候工作量较大,在猪场运营上夫妻俩即使忙也只忙3-4周,除此之外只需要每天进猪场巡查即可。在其余的空闲时间,夫妻俩还可以耕种250-500公顷的土地。 图表5美国猪场外观 图表6美国母猪场内景 美国实行种养结合的模式,养猪更为重要的作用是获得肥料,产业链的延伸价值比预期更多。1990年-2010年能源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得美国化肥价格飙升,在此期间内翻了近三倍。大多数人意识到养猪是获取肥料的来源之一,粪料的配比接近90%的完美氮磷钾配比,几乎无需添加任何东西即可用于种植玉米,养猪产业在此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