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华创证券]:餐饮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镜鉴日本:性价比连锁餐饮发展的启示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餐饮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镜鉴日本:性价比连锁餐饮发展的启示

休闲服务2022-07-28王薇娜华创证券无***
餐饮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镜鉴日本:性价比连锁餐饮发展的启示

镜鉴日本:为何关心廉价餐饮连锁发展? 对比中日美,从饮食结构,文化原因,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我们都认为中国的餐饮发展路径或与日本更为相似,首先同属东亚,都以种植业为主(欧美为畜牧业),三餐构成也与日本较为相似,主食是米面类(欧美为肉类),辅以蔬菜、肉类、海鲜等配菜,蔬菜品种类也比欧美国家更丰富,对新鲜程度和多样性的要求均更高。以及从第三产业从业者占比,人均汽车保有量,城镇化率,一人户家庭占比等指标对比,我国当前与1970-1990年日本的状况较为相似。 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陷入长达10年的停滞期,1993年-2002年GDP年均增长率仅为0.8%。从餐饮消费趋势来看,节约消费兴起,低价位的大众消费逐渐成为主流,此前提供多样化菜单的家庭餐厅类表现持续低迷。在消费者追求性价比的需求下,小而美的专门店开始出现,聚焦品类的单品餐厅成为主流,以此放大供应链规模效应,缩减SKU、提高效率,追求极致性价比。 当前日本人均在家做饭花费(内食)约为中国2倍,餐饮(中食+外食)约为中国3倍,差距不断缩小;而中国面临经济增速换挡叠加疫情影响外出,镜鉴日本将有更多意义。 低价连锁和中国的异同 需求端:日本女性劳动率的持续提升(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90年至今,日本女性劳动参与率从65%提升到75%,而中国从86%下降至83%),更多女性在婚后依然工作。 日本每小时最低薪资更高(机会成本):2021年日本最低时薪为930日元(46元人民币),而连锁餐厅小时工时薪大约在1200-1400日元(60元-70元人民币)不等。家庭规模的缩小:1970-1987年日本一人户占比为18%左右,与我国2019年数据接近。 供给端:日本快餐业薄利多销,尽可能压缩各项成本以追求利润率 食材成本:日本的规模化采购对食材成本有重要影响,成本高+农协强势使得日本生鲜价格高,规模化采购、源头采购降低成本较多,而我国由于地域辽阔(运输时效性)、食材种类多、生鲜加价低、环节多,叠加农产品价格属于民生工程一部分,源头直采的品控作用大于降成本。日本龙头企业通过自建上游供应链(从原料生产,冷链物流体系,到中央厨房加工,门店装修,设计&建材公司,人员招聘等环节)以压缩成本,相对于个人购买食材在家做饭,价格优势明显。 人力成本:日本餐企追求人力杠杆的极限和央厨带来的人力节省,公司非常重视人效的提升,以专注牛肉饭的食其家为例,店内有2-4个员工,除了店长均为小时工,员工不划分严格的前后台,有时候一个人即可兼顾到整个餐厅,动线设计方面,后厨面积小,且和前端结账台连接,方便员工兼顾。 后疫情时代性价比连锁餐饮业态 从我国性价比连锁餐饮业态门店数来看,大部分细分行业龙头在2020年之后都呈现出扩张状态,疫情之下逆势拿店扩张,绝味鸭脖,华莱士,肯德基等品牌门店数达到新高。但是相比日本便利店“中食”是餐饮的重要构成,国内快餐品牌对外卖依存度较高;若把外卖也归为中食,则中国和日本中食的渠道构成略有不同,由于日本便利店业态发达,便利店在中食中的占比达到32.1%,而我国中食则更多由外卖构成。 对比中日餐企对于快餐业态的布局,我们认为虽然集团化趋势一致,但仍有不同,日本大型餐企从发展初期即开始布局快餐业,且定位性价比连锁餐饮。国内上市公司多以火锅或者类火锅业态发展,无论是标准化程度,管理体系,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要求都与快餐业态存在一定差异;当前餐饮集团对快餐的探索虽然积极(海底捞-面馆;九毛九-煎饼;呷哺-下午茶),但并未显著进展,快餐基因在于出餐速度、极致标准、尽量减少服务触点和延伸服务时段,与休闲餐有显著差异,国内餐企对快餐业态的探索或需要更长时间维度的验证。 风险提示:食品安全风险,疫情反复,门店扩张不及预期,新店孵化不及预期,宏观经济环境变化。 投资主题 报告亮点 从饮食结构,文化原因,以及部分宏观指标如第三产业从业者占比,人均汽车保有量,城镇化率,一人户家庭占比等指标对比,我们认为日本70-90年代与中国05-19年状况较为相似。 本篇报告详细复盘了日本餐饮业的发展历程,着重对比了两大快餐集团,泉盛和萨莉亚的商业模式与经营情况,并延伸到中日快餐业态的不同,梳理了国内性价比餐饮业态的现状,以及为什么我们认为虽然同有集团化趋势,但目前已上市餐企对于快餐业态的探索或需要更长时间维度的验证。 投资逻辑 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行业现状的对比:相比美国和日本,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近年来快速增长,但不管是人均餐饮消费金额还是连锁化率对比美日仍有差距 第二部分对比了中国餐饮现状与日本第三消费时代的异同 第三部分以食其家、萨莉亚为例,分析了日本餐饮集团的单品类+薄利多销+极简菜单经营思路 第四部分分析了国内性价比餐饮的现状,以及疫情后出现的趋势和变化 一、现状:相比美国和日本,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近年来快速增长,但不管是人均餐饮消费金额还是连锁化率对比美日仍有差距 相比美国和日本,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近年来快速增长,在07年超过日本,13年超过美国,18年突破4万亿大关,达到42716亿元人民币,2019年达到46721亿元人民币,2010-2019年CAGR增速为8.42%,20年受到疫情影响,社零餐饮同比-16.6%至39527亿元,21年同比+18.6%至46895亿元。对比之下,日本餐饮市场规模近十年呈现下降趋势,2010-2019年CAGR增速为-2%,2019年日本餐饮市场规模为2030亿美元(约12912亿人民币,大约是中国餐饮市场规模的1/3),美国餐饮市场规模近十年增长缓慢,2010-2019年CAGR增速为3.17%,2019年美国餐饮市场规模为6044亿美元(约38443亿人民币)。 中国人均餐饮消费金额对比美日仍有差距,但近年增长较快:2016-2019年中国和美国人均餐饮消费均呈现增长趋势,日本人均餐饮消费则2012年后开始下滑。日本和美国人均餐饮消费远高于中国人均餐饮消费,但差距逐渐缩小,2015-2021日本人均餐饮消费约1500美元,是中国的3倍左右,美国则大于3倍。 图表1不同国家食品服务总额对比(单位:百万美元) 日本和美国人均食品服务消费高于中国,但是差距不断缩小,当前约为3倍,2010年日本人均食品服务消费额约中国的7倍,美国约为中国的5.5倍,2019年时,日本人均食品服务消费额约中国的3倍,美国约为3.5倍。日本人均食品服务消费额自2013年开始下滑,2006-2013年CAGR为1.22%,2013-2019年CAGR为-1%。 日本恩格尔系数自1970年开始下滑,1995-2013年一直在23%左右,2014年春季日本实行消费税增税之后,国民消费偏好趋于节俭,两人以上家庭平均消费支出不断减少,耐用消费品支出被压缩,叠加食品涨价,刚需的食品类消费支出不断提升。 图表2人均食品服务消费金额/年,单位:美元 图表3日本,美国人均餐饮消费金额/中国人均(倍数) 图表4中国、日本恩格尔系数对比 图表5日本食品产品CPI 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数据,日本两人以上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98/1999年左右达到顶峰,之后因为金融危机,泡沫经济破裂的影响开始下滑,2017年后月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缓慢提升,2020年时基本恢复到1998年水平。 图表6日本1951年–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人以上家庭) 中国餐饮连锁化率近十年持续提升,目前约为18%,2021年日本餐饮连锁化率为50.8%,美国餐饮连锁化率为58.3%,均远高于中国,但是日本美国连锁化率均包含便利店出售的餐食,而便利店几乎均为连锁(日本当前便利店连锁化率为99.5%,中国便利店连锁化率为71.7%),拉高了整体餐饮连锁化率,若剔除便利店,美国餐饮连锁化率约为30%,日本连锁化率我们测算也大致相仿,在30%左右。 图表7不同国家连锁化率对比(连锁食品服务总额/食品服务总额) 图表8日本餐饮连锁化率测算(除去便利店餐食) 对比中日美,从饮食结构,文化原因,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我们都认为中国的餐饮发展路径或与日本更为相似,首先同属东亚,都以种植业为主(欧美为畜牧业),三餐构成也与日本较为相似,主食是米面类(欧美为肉类),辅以蔬菜、肉类、海鲜等配菜,蔬菜品种类也比欧美国家更丰富,对新鲜程度和多样性的要求均更高。以及从第三产业从业者占比,人均汽车保有量,城镇化率等指标对比,我国当前与1970-1990年日本的状况较为相似。 (一)日本外食和中食的发展历程 日本餐饮行业通常根据烹饪和食用场景细分为内食、中食和外食。内食指购买食材在家烹饪并食用;外食指在餐饮店点餐并食用;中食介于内食和外食之间,指在外购买,并在家庭、办公室等除餐厅以外的地方食用,包括面向C端出售的调理食品,外卖和门店自取餐食,以及在超市、便利店等购买的熟食和预制菜,回家简单加工再食用,外食产业包括提供食品为主和提供酒水饮料为主的两大部门,其中食品部门包括餐厅、飞机/旅店餐食等商业部门和为学校、企业等提供餐食的非商业部门。 直到1960年,内食都一直是日本家庭饮食的主流习惯。1970年以来,日本餐饮产业化开始起步,消费者外出就餐变得普遍。1970年被认为是日本餐饮业元年,日本首家肯德基在大阪世博馆开张,首家家庭餐厅云雀出现,此后越来越多的快餐和家庭餐厅不断拓店,呈现出连锁化和产业化趋势,日本餐饮业进入高速成长期。直到80年代后期,受益于自驾车普及,郊区社区大店与街边店迅速崛起,跨界经营餐饮随之盛行,郊外社区/大型/综合化成为日本餐饮业主要业态,1990年肯德基、摩斯汉堡在日本的开店数均达900家。 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0年的停滞期,1993年-2002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仅为0.8%。从餐饮消费趋势来看,节约消费兴起,低价位的大众消费逐渐成为主流,此前提供多样化菜单的家庭餐厅类表现持续低迷。在消费者追求性价比的需求下,小而美的专门店开始出现,聚焦品类的单品餐厅成为主流,以此放大供应链规模效应。而在此前十年,一些单品化快餐巨头已经开始布局,1973年吉野家牛肉饭开始连锁化经营,1978年CoCo壱番屋诞生,1982年食其家诞生,1996年牛角烤肉店诞生,1993年volks-steak缩小市中心店铺菜单并改变商业模式;1999年katsu and katsu开设第一家炸猪排店专门店,2000年丸龟制面诞生,主打单品类的餐饮新品牌层出不穷。 1997年日本外食产业市场规模达到历史峰值29.1万亿日元后,市场规模逐渐萎缩,自2001年起往后十年,外食行业增长停滞,在2011年降至22.8万亿日元,进入安倍经济时代后恢复缓慢增长。 2001-2011年间,因为通货紧缩,疯牛病问题,消费者外出就餐减少,外食需求逐渐被中食替代,外食销售规模持续低迷,根据安心财团的一项调查,外出就餐的比率在10年间大约下降了4%,同时大量的快餐连锁龙头逆势扩张或是通过并购扩大规模,1999-2006年日本泉盛集团收购了14家餐饮品牌,2000年到2010年萨莉亚从200家店增长至900家店,“ガストgusto快餐店”1992年建立,03年达到1000家店铺,“牛排汉堡沙拉Bar”2006年开第一家店,2010年突破200家。由于需求放缓,供给过剩,各家餐厅为了争抢客户开始降低价格,以牛肉饭为例,食其家以中份250日元的价格发起低价攻势,竞争对手吉野家一改从前“用昂贵的牛肉”坚决避免卷入低价战的态度,从380日元降到270日元。 价格竞争很快扩散到其他快餐领域,包括立食荞麦面和便利店午餐盒等,且大型餐饮集团这一阶段不断向上游延伸,从源头到开店的中间环节自建公司,原料自采,招聘外包员工控制人力成本。 近几年,日本外食行业保持在低个位数增速,呈现出倒闭率低(平均倒闭率为10%),单品化,小而精,品牌集团化的特点。 图表9日本外食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从外食化率来看,日本外食化率在1975年至1998年间持续提升,1997年达到顶峰的40 %,外食率不断提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