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是东亚小规模精细化农业的典型代表。在人均耕地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日本农业依靠机械化、生物科技等技术投入、品牌塑造,走出了一条优质优价的“反内卷”道路,农业政策表现为以保护小农户利益的“小农论”和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农民收入的“六次产业化”。我们也对日本丸红集团进行了实地调研,丸红是跨时代的产业链整合者、日本五大综合商社之一,农产品业务极具优势。丸红在资源端通过提前的技术投入与投资布局,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了掌控;在生产经营端,强调精细化经营,全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在终端消费上,通过产业链延伸和品牌塑造,实现优质优价。当前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亟待解决,借鉴日本农业发展经验,我们认为中国农业企业应加强在关键技术和资源的投资布局、坚持农业品牌塑造。 东亚小规模精细化农业的代表:日本岛屿的地理特征决定了日本农业属于资源紧缺型农业,农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导致食物自给率逐步下降,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另一方面,日本农业机械化、精细化程度高,在品牌打造上卓有成效,“一村一品”的政策推广以来已经注册13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在产业主体结构上,日本放弃学习美国的规模化经营道路,基于遍及全国的“农协”组织指导农业生产、保护小规模农户利益,既解决了“菜贱伤农”的问题,又通过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提升产品品质,并通过加工和销售渠道的整合让农户在价值链中享受更大收益。在农业政策方面,“小农论”与“产业化”的日本农业政策决定了当前的日本农业现状,强有力的农业保护政策使得日本农民收入普遍较好,走出优质优价的发展道路,政府积极引导产业出海构建全球价值链,同时产业融合的促进政策进一步实现收入提升。 丸红:贸易+投资的产业链深度整合。丸红作为日本五大综合商社之一,拥有“类伯克希尔”的多元投资组合,涵盖能源化工、金属、食品农产、大众消费等领域的贸易和基础设施投资等业务,且不断向上下游延伸,构建了一个全球化、多元化的商业平台。回顾公司发展,公司顺应时代扩展贸易品类、并执行严格的风险管控措施,经历泡沫经济破灭风险后仍能穿越周期,在日本过去三十年的经济低迷期实现成长。同时公司实施贸易+投资的产业链深度整合,实现产业综合优势。丸红22年归母净利为5430亿日元,yoy+28%,ROE连续2年超过22%,股价从20年2月至23年6月涨幅约257%,相对日经指数的超额收益达到200%以上。 丸红农业:全球化布局,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产业链。公司通过海外的投资布局打造了从农田到餐桌的一体化产业链。在上游谷物领域,掌握关键的收购销售网络和港口物流资源,曾占据中国大豆贸易量的20%份额;在畜禽业务,通过一体化、专业化运营模式,实现综合单只利润最大化,并向下游延伸,塑造Master Chef、“红雪”、“那须猪”、“森林鸡”等高端肉类品牌。 中国农业的借鉴:目前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特征较为突出,农业产业利润相对微薄。对比发现,要提升农业产业收益,首先要有在专业细分领域打桩的定力,提升产业研发技术水平。未来农业总量需求增长逐步放缓,国内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品质与品牌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在消费品牌意识逐步提升的当下,企业应当积极布局下游品牌,实施优质优价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此外,关键资源的把握是产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应积极通过技术或者关键资源的控制,提升产业链地位,而进行海外布局是必不可缺的一环。研发技术能力持续提升、品牌塑造能力强、拥有海外供应链等资源优势的企业将大有可为。 风险提示:中日经济社会环境不同、企业竞争加剧、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投资主题 报告亮点 报告对日本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指出日本农业是东亚小规模精细化农业的典型代表,并结合对日本丸红集团的调研,对丸红的农业业务进行分析,丸红的全球化布局、关键资源掌握,以及优质优价的道路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在人均耕地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依靠机械化、生物科技等技术投入,以及品牌塑造,日本农业走出了一条优质优价的“反内卷”道路。对农业政策表现出以农协主导的“小农论”和促进产业融合的特征,助力日本农业发展。报告结合我们也对日本丸红集团进行了实地调研,丸红是跨时代的产业链整合者、日本五大综合商社之一,农产品业务也极具优势。在资源端,通过提前的技术投入与投资布局,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了掌控;在生产经营端,强调精细化经营,全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在终端消费上,通过产业链延伸和品牌塑造,实现优质优价。当前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亟待解决,借鉴日本农业发展经验,我们认为中国农业企业应加强在关键技术和资源的投资布局、坚持品牌塑造。 投资逻辑 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特征较为突出,农业产业利润相对微薄。对比发现,要提升农业产业的利润,首先要有在专业细分领域打桩的定力,提升产业研发技术水平;在消费品牌意识逐步提升的当下,农业企业应当积极布局下游品牌打造,实施优质优价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此外,通过技术或者关键资源的控制,提升产业链地位,积极进行海外布局是必不可缺的一环。研发技术能力持续提升、品牌塑造能力强、拥有海外供应链资源优势强的企业将大有可为。 一、日本农业:东亚小规模精细化农业的代表 (一)资源受限,技术与品牌破局,农协发挥重要作用 日本农业列岛土地资源有限,同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农民减少等挑战,但日本农业生产技术高度发达、质量优良、品牌建设卓有成效。自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确立了工业化发展路径,并于20世纪60年代初实现了工业化,而受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发展的影响,农业总产值和农业收入自1984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已低于GDP的1%。从品种来看,大米一直是日本农业生产的重点。 图表1日本农业不同部门产值趋势 图表2日本种植业不同作物种植面积 1、资源相对受限,粮食安全问题凸显 日本列岛土地资源有限,平原面积狭小,人均耕地较低。日本山地和丘陵约占国家总面积的80%,农业耕地地块小且分散,适宜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仅占国土总面积的30%,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断挤占农业用地,导致耕地资源更加紧缺。2021年,日本耕地面积435万公顷,与1960年相比减少超25%。稀缺的土地资源也导致日本以小规模个体经营农户为主。日本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全面调整农业政策,扩大经营规模,但进展非常缓慢。2020年耕地面积1公顷以下的小规模农户占51%,5公顷以上的规模经营的农户仅占10%左右;同时兼业农户比重大,以2015年的调查数据为例,自家在农村本就有地有房的新务农者(即兼业农户)占50%以上,真正的新型农业创业者占10%左右,还有40%左右的新务农者是各种农业组织的聘用人员。 图表3日本农业土地逐年缩减 图表4日本小规模经营主体数量仍占多数 日本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在日本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农业经营比较效益不高,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加重,农业上出现了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与老年劳动力过剩并存的现象。2018年日本农业从业人员175万,平均年龄66.8岁;65岁以上的农民占到了60%。《日本农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报告》预计到2055年,日本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将减少41%,而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预计将增加到同期的近40%。 食物自给率问题逐步凸显。2020年度,日本的食物自给率仅为37.17%(以热量为基准),刷新了自1965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低纪录。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数据,在1960~2018年期间,日本的谷物、肉类、蔬菜、油脂这四类主要食物的国内供需缺口持续扩大,不得不靠扩大进口来满足需求。其中,谷物供应的进口依存度从37.5%升至73.2%,肉类供应的进口依存度从10.3%升至46.3%,蔬菜供应的进口依存度从0.2%升至20.7%,油脂供应的进口依存度从18.1%升至32.3%。 图表5日本农业老龄化趋势明显 图表6日本食物自给率持续下降 2、农业技术先进,品牌化程度高 通过机械化等精细作业方式,提升单位要素生产率。2020年日本耕地面积共0.69亿亩,且因人口分布密集,其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60亩/人。受地理、人口等因素的限制,小型农业机械在日本的小规模、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中被广泛应用,在其主要作物水稻的田间作业中,耕地、插秧、植保、收获等环节基本完全实现机械化,日本的水稻育秧、插秧、半喂入联合收获机械居世界领先水平。同时,日本大力发展生物科技和农药化肥产业,改善生产环境、作物品种,提升单产。在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均下降的情况下,粮食单产仍在持续提升,2021年已达到6787kg/公顷。 育种端持续投入、研发品种创新。目前日本大米已经有超过700个品种,且保持每三至四年推出新一代品质、产量更优的品种。而育种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以葡萄为例,从选配组合,到杂交授粉、种子播种到结果,再优选到品种审定、推广,整个杂交育种到推广过程往往需要8至10年时间,而20世纪20年代开始日本国内的育种家开始致力于品质优、适应日本气候的葡萄品种选育,建立了日本葡萄的杂交育种体系,并一直持续至今。在大米和水果等领域持续的育种投入也带来了产品优势。我国流行的水果种植品种有很多都来自日本,例如葡萄的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其他品种中如柑橘的爱媛28、不知火、甘平、春见等,草莓的红颜、章姬等,苹果主要品种富士等也都来源于日本。同时日本拥有不少世界级种子企业,坂田育种公司和泷井种苗公司在蔬菜花卉领域位居世界前列,西蓝花、向日葵等品种市占率达到50%以上。 机械化与生物科技技术的发展依赖于研发的投入。日本的公共农业研发强度2009年达到6.35%,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属科学技术与学术政策研究所(NISTEP)近期发布的《科学技术指标2022》显示,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日本的研发费用、研究人员数量均居第三位。 图表7日本农业生产率持续提升 图表8日本农业育种的持续投入 日本农业注重品牌建设,自20世纪70年代开启的“一村一品”运动中诞生了无数的品牌。 1979年,日本以大分县开始的“一村一品运动”为契机,逐步发展“品牌农业”。80年代后,日本的生产者利用当地资源条件及特征,在产品规模化生产的同时实现差别化销售。在加强规模化的差别营销战略的同时,生产者开始关注如何利用区域特点和特别制作方法来增加附加值实施品牌化,以满足消费者因收入增加而对产品不断提高的要求。 地理标志(GI)保护制度将独特的地区产品名称作为知识产权保护,2021年日本注册了13种新产品,使产品总数达到119种。日本农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推广特色农产品,打造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品牌,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价格优势。2021年瞭望网文章指出,在泰国一家大型超市的进口水果区中国的洛川苹果是15元一公斤,而旁边的日本青森苹果是150元一个,折合约30倍价差。 图表9日本全国各地产品GI注册情况 图表10日本和牛从农场至商店的溯源系统 图表11日本地理标志农产品注册数量持续增长 3、产业组织“农协”紧密联系农户 在近百年的实践中,日本农协已发展成集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于一体的团队,其功能多样而全面,涵盖了农业生产、农产品购销流通等各个领域,负责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农民生产计划、农产品销售,将政府发放的补助金分发给农户或有关团体,代表农民向政府行政部门反映意见。日本农业因为农协的综合服务而得到发展,其作用无可替代。 日本农协由自发到政府立法,形成覆盖全国的合作组织。19世纪末,存在于茶叶、蚕丝等行业中的“同业组合”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形式。由农民和手工业者自发组织,从事产品和生产资料的销售和购买以及生产资金的相互融通。随后通过政府立法,农业合作组织以“农业协同组合”(农协)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各级农协,1950年时全日本99%以上的农民都已加入了农协组织,农民出资、农民管理、农民利用、农民享受,是日本农协的一个明显特点,将农协与会员紧密结合,振兴农户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从田头到餐桌的统一指导协调,日本农协能力逐步延伸。从种植品种、投入品到生产加工、销售,加入农业合作社和农协的农民受到农协的统一指导。每一年农业合作社和农协可以指导农民根据全国蔬菜的销量进行按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