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动态(撒哈拉以南非洲) 目录 专题聚焦2 法美之间:1994年种族大屠杀前后的卢旺达外交关系2 各国动态13 埃塞俄比亚13 毛里求斯13 利比里亚14 大湖地区15 专题聚焦 法美之间:1994年种族大屠杀前后的卢旺达外交关系 二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非洲逐渐成为大国博弈的舞台。美国将非洲纳入了全球战略布局,法国同非洲的特殊关系也处于动态变化。由于在西非地区的影响力受到挑战,法国将目光投向了原比利时殖民地,非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卢旺达逐渐被纳入法非合作框架。卢旺达也成为一个亲法国家。然而,在1994年的种族大屠杀发生后,卢旺达逐渐从一个亲法国家转变为亲美国家。本文结合卢旺达、法国、美国三国在不同时期的关系,分析了种族大屠杀何以成为诱发卢旺达外交重心转变的节点,在此基础上梳理近年来卢法关系、卢美关系以及卢旺达与非传统盟国关系的动态与发展。 一、作为非洲法语国家的卢旺达:以卢法关系为例 (一)卢旺达:摆脱比利时殖民统治,发展新生政权 1884年的柏林会议将卢旺达划为德国的殖民地,德国将其与乌隆迪王国(今布隆迪) 合并为德属东非的第13个县。后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根据《凡尔赛和约》 (TreatyofVersailles,又称《凡尔赛条约》),在国际联盟的授权下,比利时于1919年委托统治卢旺达-乌隆迪(Ruanda-Urundi,即卢旺达和布隆迪两地)。1946年,联合国授予比利时托管卢旺达-乌隆迪的资格。由于比利时的剥削政策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卢旺达和布隆迪地区多次爆发起义。随着非洲殖民地尤其是比属刚果地区的反殖民斗争,在卢旺达出现了数个反对殖民统治的群众性组织。格雷瓜尔·卡伊班达(GrégoireKayibanda)等九名胡图人于1957年3月联合发表了反殖民宣言,即《胡图宣言》(BahutuManifesto),要求废除等级制度和下放地方权力。与此同时,图西族中的领导阶层和知识分子也提出了民族独立的要求。1959年11月,卢旺达内部爆发了激烈的反殖民斗争和族群冲突,但遭到比利时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在联合国的敦促下,比利时逐渐放弃了对卢旺达的殖民统治。最终,1962年6月27日,第1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同意卢旺达实行自治。同年7月1日,卢旺达宣布独立,卡伊班达担任总统,组建了以胡图族为主体的政府。 在卢旺达宣布独立三个月后,卡伊班达总统在巴黎会见了法国总统戴高乐(deGaulle),并赞美戴高乐“引领非洲国家走向独立自由,为非洲的去殖民化贡献良多”。在此之前,戴高乐曾有条件地允许法属西非殖民地独立,并支持卢旺达独立和加入联合国。1962年12月4日两国正式达成经济、文化和技术合作协议。 (二)法国:维持“法非特殊关系”,延续法国在非影响力 从17世纪至19世纪,法国在非洲的殖民版图不断扩张,即使二战后法属西非殖民地相继独立,法国仍然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手段维持“法非特殊关系”(Françafrique)。法国与西非国家关系密切,法国学者多米尼克·马亚尔(DominicMaillart)认为这与四个因素密切相关:其一,许多非洲国家将法语定为官方语言;其二,法属殖民地和平过渡为独立国家;其三,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长期以来存在亲法倾向;其四,诸多有利于法非合作的机构和制度已经建立。而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ValéryGiscardd'Estaing)总统在任期间则试图将原属比利时的非洲殖民地纳入法非合作框架。 在卢旺达独立后,法国与卢旺达开展了密切的双边合作。法国在当地实行经典的双重政策——发展援助与军事合作相结合。1962年底,卢旺达加入法语国家组织(OrganisationInternationaledeLaFrancophonie)。在此框架下,卢旺达获得了法国的援助并与其他成员国开展合作,法国则获得了在卢旺达投资的机会,趁机扩大在卢旺达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起,法国几乎取代了比利时在卢旺达的地位。1962至1993年8月,法国共向卢旺达提供援 助2.8313亿美元,赠款3655万美元,免除卢旺达债务1417万美元。此外,自1975年7月 18日卢法两国签署强调文职领导层地位的军事技术援助协议起,法国在卢旺达的地位不断强化。在1994年卢旺达发生大屠杀之前,哈比亚利马纳总统曾九次访法,法国总统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ValéryGiscardd'Estaing)和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Mitterrand)均出访过卢旺达,“法非特殊关系”在卢旺达得到充分体现。 二、卢旺达之殇:1994年种族大屠杀 (一)图西族与胡图族之争 在殖民时代之前,卢旺达是一个由游牧民族统治的封建王国。在这段时间里,图西族 (Tutsi)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牛群,处于统治地位,而以农耕为生的胡图族(Hutu)则处于劣势地位。虽然目前学界对于卢旺达封建时期农牧民的界限、图西族和胡图族分类的探讨尚未达成一致,但在非洲的书面传说中,图西族“贵族”和胡图族“农奴”的身份之别一直被强调,其核心差别在于财富而非种族。 德国和比利时的殖民统治使得图西族和胡图族的社会地位差异不断扩大,这埋下了族群冲突的祸根。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殖民卢旺达后,保留了当地原有的社会结构,实行间接统治。在比利时对卢旺达实行军事管制和委任统治期间,殖民政府沿用了间接统治制度,并以扩大图西族的统治范围、禁止胡图族接受教育和建立有利于图西族的司法机构等方式强化图西族在各个领域的支配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胡图族上层势力在经济上成为新兴力量,比利时殖民者开始与胡图族的上层人士合作。后来,面对图西族的独立要求和胡图族的变革要求,比利时当局于1959年挑起了族群纷争,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胡图族怀着极 大的仇恨对图西族采取暴力行动。这场延续到1962年的族群冲突导致非洲大湖地区产生了 超过33万的难民,其中大多数是图西族。 卢旺达独立初期,胡图族掌握实权,族群矛盾未能得到解决。1962年,卢旺达独立后卡伊班达(Kayibanda)政府实行胡图族专政,两族矛盾日渐加深,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先后3次发生族群冲突,整个非洲大湖区流亡人数超过12万。1973年7月,朱韦纳尔·哈 比亚利马纳(JuvenalHabyarimana)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卡伊班达政府的统治,并于1978 年12月正式当选总统。哈比亚利马纳执政后,强调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族群关系相对平和。但由于政府主要由胡图人掌控,加之统治集团内部的强硬派蓄意制造族群冲突,族群矛盾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0世纪90年代,卢旺达内战成为1994年种族大屠杀的导火索。1990年,由流亡图西人组成的卢旺达爱国阵线(RwandanPatrioticFront,RPF)从乌干达入境,与政府军在卢旺达北部边境发生激烈战斗。而在基加利,一万多名的图西人和政府反对派被杀。1990年4月,驻扎在该领土的法国、比利时和扎伊尔(今刚果民主共和国)部队介入,疏散卢旺达的西方侨民。由于法国保守派和军界对“来自英语国家的叛乱分子”卢旺达爱国阵线的警惕和反感,法国军队在侨民撤离后并没有离开,而是向哈比亚利马纳政权的卢旺达武装部队 (Forcesarméesrwandaises,FAR)提供军事支持,阻止了卢旺达爱国阵线1990年10月和 1992年3月的两次进攻。1992年8月至12月,亲政府的胡图民兵再次大肆杀戮图西人和 温和派胡图人(不支持杀戮的胡图人)。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1993年8月4日,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总统和卢旺达爱国阵线主席亚历克西·卡尼亚伦圭(AlexisKanyarengwe)在坦桑尼亚的阿鲁沙正式签署了《阿鲁沙协定》(ArushaAccords),内战宣告结束。然而, 《阿鲁沙协定》的效力有限,国际社会态度冷淡,直到卢旺达大屠杀开始的几天前,维和人员才收到援助预算。 (二)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过程 1994年4月6日晚,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 (CyprienNtaryamira)在坦桑尼亚出席了有关解决图西族和胡图族纷争的领导人和平会议后,乘专机返回卢旺达首都基加利机场时遭到袭击,二人无一幸存。总统遇难后几个小时,蓄谋已久的胡图极端分子和部分胡图民众趁机对图西人和温和派胡图人实行报复。胡图民兵在全国各地设立了检查站,在三个多月内,超过80万图西人和亲图西族的胡图人被杀。 ① 表11994年种族大屠杀各方行动简要梳理 各方行动 时间线 ①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死亡人数统计口径不一,此处参见UNRefugeeAgency,“Rwandanstakestock10yearsaftergenocide”,5April2004,https://www.unhcr.org/news/rwandans-take-stock-10-years-after-genocidehe和Unknown,“Rwanda:Fromcivilwartogenocide”,AA,9April2018,https://www.aa.com.tr/en/africa/rwanda-from-civil-war-to-genocide/1104102。 4月6日至7日 胡图人开始在基加利屠杀图西人和温和派胡图人,几个小时后蔓延至全国。 4月8日 卢旺达爱国阵线反攻基加利。 4月9日至16日 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军队抵达卢旺达,疏散本国公民。 4月21日 联合国通过第912号决议,将维和部队从2500人减少至270人。 4月30日 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卢旺达爱国阵线和卢旺达临时政府停止对平民发动攻击。此时联合国的行动仅限于外交和人道主义性质。 5月4日 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BoutrosBoutros-Ghali)公开声称卢旺达的极端暴力局势处于“种族灭绝”(genocide)状态。 5月12日 受害人数达20万。 5月17日 联合国安理会下令对卢旺达实施武器禁运。 5月31日 联合国报告估计受害人数在25万到50万之间。 6月8日 联合国安理会谴责卢旺达的种族灭绝行为,延长联卢援助团(UnitedNationsAssistanceMissionforRwanda,UNAMIR)的任务期限。 6月23日 法国启动绿松石行动(OperationTurquoise,OT),法国士兵进入卢旺达西南部为难民建造人道主义缓冲区。 7月4日至17日 卢旺达爱国阵线逐渐控制整个国家。种族大屠杀结束。 资料来源:BeloffJR,ForeignPolicyinPost-genocideRwanda:ElitePerceptionsofGlobalEngagement,Routledge,2020;UN,“Rwanda–UNAMIRBackground”,UNWebsite,https://peacekeeping.un.org/ar/mission/past/unamirFT.htm;Unknown,“Rwanda:Fromcivilwartogenocide”,AA,9April2018,https://www.aa.com.tr/en/africa/rwanda-from-civil-war-to- genocide/1104102. (三)法国和美国在1994年种族大屠杀中的反应 在1994年种族大屠杀期间,国际社会对这场冲突的干预十分有限。联合国安理会于5 月中旬投票决定派遣一支由5000多名士兵组成的维和队伍,然而,当这支部队全面到达时,种族大屠杀已经结束了数月之余。联合国前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在美国电视节目《前线》(Frontline)中直言不讳,“卢旺达的境况比南斯拉夫更为悲惨。国际社会对干预南斯拉夫充满兴趣。然而,没有哪个国家有兴趣干预卢旺达”。下文将介绍两个与卢旺达关系最为密切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法国与美国在种族大屠杀中的反应。 1994年6月22日联合国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