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医药板块表现弱于整体市场,生物制品板块领涨。本周全部A股上涨2.46%(总市值加权平均),沪深300上涨2.81%,中小板指上涨3.49%,创业板指上涨3.59%,生物医药板块整体上涨2.31%,生物医药板块表现弱于整体市场。分子板块来看,化学制药上涨2.19%,生物制品上涨3.87%,医疗服务上涨1.48%,医疗器械上涨2.80%,医药商业上涨2.28%,中药上涨1.17%。医药生物市盈率( TTM )28.34x,处于近5年历史估值的32.65%分位数。 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补充细胞治疗管线。近日,阿斯利康与亘喜生物达成收购协议,交易对价约12亿美元(首付约10亿美元)。亘喜生物的核心管线是GC012F(BCMA/CD19双靶点自体CAR-T),目前正在多种血液瘤和自免疾病中进行临床试验,并展现出了优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 海外大药企收购频现,对于国内的创新药行业有借鉴意义。1)从研发角度,我们应该去更多地关注MNC通过收并购布局的新药物形态、靶点或适应症,作为未来几年创新药开发方向的参考;2)从企业发展角度,国内的大药企同样拥有稳健的现金流及丰厚的现金储备,且有部分优秀的公司或临床资产处于估值的相对低位,或许我们会在未来的两到三年内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产创新药公司的并购与合作。 月度投资观点:建议积极布局两大主线,全球创新+患者获益。首先是国内医药人才红利的持续释放,迎接第二波创新全球化,这一波的创新全球化不同于第一波CXO等配套产业的全球化,中国的医药产品将走向全球,国内医药、医疗器械企业在未来5-10年有望诞生更多大市值医药公司;其次是国内医疗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能够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价值的优质产品/服务企业将脱颖而出,合规、经济、有效的产品和服务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药品、器械、医疗服务等领域能够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未来都会获得长期成长空间。 风险提示:研发失败风险;商业化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风险;政策超预期风险。 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补充细胞治疗管线 事件:2023年12月26日,阿斯利康及亘喜生物官网披露,阿斯利康将以约12亿美金的交易总额收购亘喜生物。亘喜生物是一家全球化的临床阶段的biotech公司,致力于开发针对肿瘤和自免疾病的创新型细胞治疗。亘喜生物的核心管线是GC012F,是一种BCMA/CD19双靶点的自体CAR-T细胞治疗产品。GC012F目前正在多种血液瘤和自免疾病中进行临床试验,并展现出了优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交易完成后,亘喜生物将成为阿斯利康的全资子公司,并加强阿斯利康的细胞治疗管线。 交易条款 亘喜生物的股东将获得普通股每股2美元(相当于每份ADS10美元)的现金,以及达到监管里程碑后,最高普通股每股0.3美元(相当于每份ADS1.5美元)的或有价值权益(CVR)。此次交易的首付款部分约为10亿美元,比亘喜生物在2023年12月22日的收盘价溢价62%,比亘喜生物的60天交易量加权平均价格(VWAP)溢价154%。如果里程碑达成,则交易的总价约为12亿美元,比亘喜生物在2023年12月22日的收盘价溢价86%,比亘喜生物的60天交易量加权平均价格(VWAP)溢价192%。作为此次交易的一部分,阿斯利康将会同时收购亘喜生物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现金等价物以及短期投资(截至2023年9月30日,为2.34亿美金)。此次交易预计将于2024年一季度完成。 研发管线 亘喜生物拥有多款临床以及临床前细胞治疗资产,公司的核心产品是GC012F(BCMA/CD19双靶点的自体CAR-T)。GC012F已经在美国开启了一项治疗复发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ph1b/2临床,R/RMM适应症在中国的ph1b/2临床也即将开展。一项针对难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rSLE)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IIT)正在美国进行;并且,rSLE适应症的IND申请已经分别获得美国FDA和中国NMPA的同意。 图1:亘喜生物研发管线 临床数据 亘喜生物在今年的ASH年会上更新了GC012F的IIT试验数据,截至2023年10月1日,试验共入组了22名高风险的、适合移植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NDMM),患者接受了三个剂量的治疗:1x105个细胞/kg(剂量1,n=1),2x105个细胞/kg(剂量2,n=4)和3x105个细胞/kg(剂量3,n=17)。 安全性方面,仅有27%的患者(6/22)出现细胞因子风暴(CRS),且均为1-2级(1级5名,2级1名);CRS发生的中位时间在治疗后的第7天(6-9),而中位持续时间为1天(1-4)。 有效性方面,在中位随访时间18.8个月后,患者的ORR仍保持在100%,其中95%的患者(21/22)取得了MRD阴性的sCR,100%的患者取得了VGPR或以上的响应。100%的患者在第1个月和第12个月取得了MRD阴性。 图2:GC012FORR数据 图3:GC012FMRD数据 技术平台 GC012F是基于亘喜生物的FasTCAR技术平台进行开发的产品。相比于传统的CAR-T制备技术,FasTCAR最大的特点是将CAR-T的生产制备时间从1-6周缩短至1天,这主要得益于亘喜生物将原有的“激活、转化、扩增”三个主要生产步骤合并为一步“同步激活与转化”,而FasTCAR的扩增步骤发生在患者体内。 这使得患者可以很快获得CAR-T细胞的回输,减少疾病进展的机会;并且,更加年轻的CAR-T细胞可以具备更强的扩增、组织靶向以及肿瘤杀伤的能力,有希望能够使用更少的CAR-T细胞,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另外,FasTCAR还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全封闭的生产过程也可以减少污染发生的可能。 图4:FasTCAR流程示意图 2023年,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大手笔的收并购,无论是针对Biotech公司,还是针对某些特定的管线,都是MNC为了拓展自身的研发管线,或是应对核心产品的专利悬崖做的布局。在美元高利率的环境下,MNC自身仍拥有良好的现金流,这为收并购提供了可能。我们认为,这些收并购对于国内的创新药行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1)从研发角度,我们应该去更多地关注MNC通过收并购布局的新药物形态、靶点或适应症,作为未来几年创新药开发方向的参考;2)从企业发展角度,国内的大药企同样拥有稳健的现金流及丰厚的现金储备,且有部分优秀的公司或临床资产处于估值的相对低位,或许我们会在未来的两到三年内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产创新药公司的并购与合作。 新股上市跟踪 近期A股/H股医药板块新股上市情况跟踪 表1:近期A股/H股医药板块新股上市情况跟踪 本周行情回顾 本周全部A股上涨2.46%(总市值加权平均),沪深300上涨2.81%,中小板指上涨3.49%,创业板指上涨3.59%,生物医药板块整体上涨2.31%,生物医药板块表现弱于整体市场。分子板块来看,化学制药上涨2.19%,生物制品上涨3.87%,医疗服务上涨1.48%,医疗器械上涨2.80%,医药商业上涨2.28%,中药上涨1.17%。 个股方面,涨幅居前的是康乐卫士(43.83%)、莎普爱思(29.82%)、奕瑞科技(21.39%)、无锡晶海(18.75%)、新芝生物(17.48%)、山外山(17.13%)、欧康医药(17.09%)、万泰生物(16.41%)、*ST美谷(15.54%)、大博医疗(14.99%)。 跌幅居前的是迈得医疗(-9.78%)、悦康药业(-7.17%)、金迪克(-6.57%)、九强生物(-5.26%)、广誉远(-4.80%)、华特达因(-4.64%)、奥泰生物(-4.56%)、赛托生物(-4.54%)、沃华医药(-4.41%)、常山药业(-4.41%)。 本周恒生指数上涨4.33%,港股医疗保健板块上涨7.20%,板块相对表现强于恒生指数。分子板块来看,制药板块上涨7.04%,生物科技上涨8.04%,医疗保健设备上涨4.03%,医疗服务上涨4.79%。 市场表现居前的是(仅统计市值50亿港币以上)健世科技-B(40.68%)、乐普生物-B(19.60%)、复宏汉霖(18.80%)、医脉通(18.77%)、艾美疫苗(16.99%); 跌幅居前的是药明合联(-4.19%)、科伦博泰生物-B(-1.06%)、绿竹生物-B(-0.33%)、心泰医疗(0.18%)、中国中药(0.51%)。 图5:申万一级行业一周涨跌幅(%) 表2:本周A股涨跌幅前十的个股情况 板块估值情况 医药生物市盈率( TTM )28.34x,全部A股(申万A股指数)市盈率14.58x。 分板块来看,化学制药34.10x,生物制品26.31x,医疗服务30.46x,医疗器械28.61x,医药商业17.81x,中药25.77x。 图6:申万一级行业市盈率情况( TTM ) 图7:医药行业子板块一周涨跌幅(%) 图8:医药行业子板块市盈率情况( TTM ) 投资策略 医药行业1月投资观点 基于我们23年12月发布的24年年度策略《站在新周期起点,拥抱国际化浪潮》中对于未来三年医药行情的判断,我们认为2024年是未来三年医药新周期的起点,而未来三年医药最强的主线是国际化。国际化2023年在创新药领域体现的淋漓尽致,MNC对于中国创新药资产的购买,逐步从管线引进到公司并购。 除了授权方式出海,多个国产创新药也通过差异化的适应症布局,获得FDA批准上市,并在海外享受全球化的定价。可以预见的是,2024年创新药板块仍会有多方面催化因素,包括授权出海、全球多中心临床数据读出、国内商业化放量等。 相比创新药出海,医疗器械的国际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需要前期注册、渠道、品牌各方面的积累。在疫情前,整体医疗器械出海的增速约在25%左右; 疫情下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成本优势进一步放大,加速了整体医疗器械的出海。 此外,在疫情前,医疗器械的出海集中在低值耗材OEM、IVD中的胶体金等相对低端品类;展望未来,中高端医疗器械(MRI、PET-CT、测序仪、IVD中的化学发光、高值耗材等)出海有望加速;通过三年疫情的验证,中国医疗器械也进入了欧美发达国家更多大中型医疗终端等全球主流医药市场。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供应链优势使得国产医疗器械在全球具备强大的比较优势,未来3-5年,全球TOP30的器械企业中有望出现更多中国身影。 建议积极布局两大主线,全球创新+患者获益。首先是国内医药人才红利的持续释放,迎接第二波创新全球化,这一波的创新全球化不同于第一波CXO等配套产业的全球化,中国的医药产品将走向全球,国内医药、医疗器械企业在未来5-10年有望诞生更多大市值医药公司;其次是国内医疗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能够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价值的优质产品/服务企业将脱颖而出,不合规、浪费、无效的产品和服务将退出市场,合规、经济、有效的产品和服务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药品、器械、医疗服务等领域能够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未来都会获得长期成长空间。细分行业投资策略如下: 创新药: 重点关注差异化创新出海以及国内大单品。政策端、监管端对于能为患者带来临床获益的高质量创新药指向性明确,国内支付端压力缓和,国际化预期升温,建议关注具备差异化创新能力的优质公司:恒瑞医药、康方生物、康诺亚、科伦博泰生物等。 医疗器械: 1)集采影响出清,医疗机构手术和采购复苏:院内手术量、设备招标采购有望于24Q1-Q2恢复,23Q4是布局手术相关耗材及设备龙头公司的良好时机,推荐骨科板块爱康医疗、春立医疗、大博医疗、威高骨科、三友医疗,内镜耗材南微医学,眼科耗材爱博医疗,心血管耗材惠泰医疗、心脉医疗;设备及IVD板块迈瑞医疗、联影医疗、澳华内镜、开立医疗、翔宇医疗、伟思医疗、新产业、安图生物、亚辉龙、万孚生物、普门科技等; 2)去库存影响逐渐出清,有望迎来底部反转:低值耗材板块去库存已近尾声,客户结构及产品结构差异导致去库存节奏有所不同,根据库存出清的先后,推荐拱东医疗等; 3)切入海外大厂上游供应链,新产品放量及新领域拓展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