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开源证券]:行业深度报告:解码银行资负规划:结构调整与季末行为探索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行业深度报告:解码银行资负规划:结构调整与季末行为探索

金融2023-12-20刘呈祥开源证券梅***
行业深度报告:解码银行资负规划:结构调整与季末行为探索

资负规划基础逻辑:摆规模、调结构的方式方法 (1)摆规模:商业银行资负规划的传统逻辑为:以盈利目标和政策导向定规模扩张计划--寻求多重约束条件下的最优结构安排--分支机构执行计划。在总行摆规模时首先要看大类资产和负债的性价比、同时需资负协调、不能突破监管指标、积极推进政策导向。 (2)调结构:通过引导类、限额类以及其他精细化管理手段来进行资负结构调整。①引导类:通过调整经济资本成本、FTP加点、FTP期限利差、资源分配等引导分支机构调整业务方向。②限额类:管控盈利单位资本额度、管控投债部门FVOCI入账、管控持有优质流动性资产下限等。③精细化管理:司库损益再分配、客户经理考核挂钩EVA和RAROC、存贷款差异化定价和分级授权管理等。 探析银行季末行为:主观意愿与外部约束的平衡 (1)存贷款冲量:季末月存贷款往往高增。①贷款冲量手段:票据转贴现、法人账户透支、信用证+福费廷等。②存款冲量:银行通过将理财产品到期日设计为季末、开银承吸收保证金存款等,但会受到存款偏离度的约束。 (2)融出意愿下降:导致跨季资金面收紧,R利率和DR利率大幅上行同时利差走阔。①贷款冲量导致资负缺口变大,银行闲置资金减少;②资本充足率压力:贷款投放过多消耗资本,银行对非银融出(信用债质押占比高)意愿降低;③为达标广义信贷增速,压降买入返售和同业拆出是比较易操作的方式。④当流动性覆盖率(LCR)小于100%时,融出资金使得LCR进一步下降。 (3)赎回货基:部分银行季末需管控匿名账户投资规模,赎回底层资产不可穿透的货币基金;此外,MPA规定同业负债占比上限,若银行季末压降同业负债,传导至资产端,银行或抛售部分流动性较好的资管产品如货基。 回溯2023年银行资负行为的另类特征 (1)银行于利率高位发行同业存单。①特殊再融资债形成被动配置压力,资负缺口变大;②管控负债成本,保险协议存款到期不再续作,发行同业存单进行置换;③资本新规正式稿落地后,货基卖出同业存单推动利率上行。 (2)大行融出意愿明显下降。①被动配特殊再融资债LCR承压,融出意愿下降; ②部分城投贷款降息后从中小行置换至大行,叠加监管引导信贷均衡投放,银行资金紧张。③小行存款挂牌利率调整滞后于大行,大行存款流失。 展望2024年银行资负规划的可能方向 信贷:节奏偏稳,量价平衡,预估2024Q1大型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约3.8万亿元。②配债:银行维持较大配债力度,在主观意愿和供给节奏影响下,银行配债节奏偏前置。③负债:存款挂牌利率有望下调,银行负债管控策略更主动,预期监管将协同发力,管控各类高价存款利率自律上限。④融资:TLAC达标在即,预计2025年初TLAC非资本缺口为0.68-1.15万亿元。 风险提示:经济增速不及预期,银行转型不及预期。 1、背景:2024年银行资负安排或许“不一样” 1.1、2023年开门红量价欠平衡,大行过量放贷、小行被动买债 2023年开年银行业信贷投放力度较强。2023Q1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较2022年同期多增2.26万亿元。从结构上看,对公贷款显著放量,体现出供给驱动型的投放特征,但此时实体需求尚未显著恢复,供需失衡使得贷款收益率显著下降。 图1:2023Q1新增贷款规模超出2022年同期(亿元) 图2:2023年以来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持续下行(%) 中小银行贷款增速降至10%以下。机构行为上同样出现分化,各类型银行经营状态并不相同,大行抢占信贷规模,挤压小行项目资源,部分区域性中小银行只能被动增加债券配置力度。小银行我们分成三种,一是区域下沉小微银行,客群定价有优势,业绩表现依然亮眼;二是区域政信类银行,依靠项目资源储备,依然扩张高景气;三是其他,大部分中小银行面临需求不足、中收下滑、风险释放的压力,尤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更为明显。 图3:2023年以来大行贷款增速高于中小行 图4:2023年以来小行债券投资增速高于大行 由此推论,2023年大部分中小银行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股份行可能经营景气度更弱一些。我们拆分上市银行的业绩贡献,发现2023年开始净息差的拖累作用明显加重,股份行2023Q1-Q3的累计营收增速为-3.84%,低于上市银行平均值3.04pct。 图5:上市银行业绩贡献拆分--息差拖累加剧 图6:42家上市银行2023Q1-Q3累计营收增速环比下降 仅列举信贷行为这一案例,就能在一定程度说明,银行大类资产/负债的配置策略会通过一些传导路径最终反映为银行的业绩表现,所以当寻找2024年或是更长时间窗口能够跑出α优势的银行时,除了研究基本面外,也不妨深入研究银行规划资产/负债的内在逻辑,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规划主动前瞻、安排高效合理、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优势的银行就是我们寻找的标的。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先判断一下银行在2024年的资负安排上可能的变化。 1.2、变化一:银行或统筹考虑2023年末收官与2024年开门红 11月17日,三部门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会议指出要着力加强信贷均衡投放,统筹考虑2023年后两个月和2024年开年的情况,并指出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盘活存量金融资源。《2023Q3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又强调“盘活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虽然不会体现为贷款增量,但同样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这样就意味着2024年贷款投放的节奏可能更平缓,我们认为2024年信贷总量或与2023年接近,同比增速略有下降。大类资产安排可能是有保有压,以此来“盘活存量金融资源”。 图7:2023Q3末国有行和城商行贷款占比提升 图8:2023Q3末国有行和城商行存款占比提升 1.3、变化二:“盘活资源”有深意,2024年银行或加快结构调整 新形势下,银行加快资负结构调整的必要性进一步提高: (1)内生资本补充具有迫切性,监管表态维护银行合理利润水平,这需要银行前瞻引导业务结构调整,保持量价平衡。在外部融资困难,无法对核心一级资本实施有力补充的背景下,银行需要稳定的盈利来保障资本内生能力。 (2)资本新规落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将于2024年起正式执行,银行资产配置逻辑可能转变,资本要省着用,用在“刀刃上”。 (3)存款过快增长,资金平衡配置难度增加,资产配置与负债获取需加强联动。 图9:自2022年4月起,社融-M2增速差转负 那么,银行是如何调整大类资产/负债的总量及结构的?我们认为这需要看清楚银行经营的是什么生意,形式上看银行的运营体现为资金的进出,本质上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在既定的风险偏好上,这资金一进一出的效率将反映为最终的经营业绩,下面我们针对资金的“进(负债来源)”和“出(资产配置)”,开展一些细节的讨论。 图10: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2、银行资负规划的基础逻辑:摆规模、调结构的方式方法 2.1、摆规模:传统以盈利定资产、资产定负债,在多重约束中找平衡 传统逻辑:以盈利目标和政策导向定规模扩张计划→寻求多重约束条件下的最优结构安排→分支机构执行计划。 (1)根据盈利目标确定总量扩张计划,即确定全年资产负债总量、存贷款增速及各季度扩张节奏等。①首先预估社融增速,同时参考过去三年的总资产、生息资产增长情况,确定全年总量盘子增速目标;②确定了资产增速目标后,需匹配相应规模的负债;③判断流动性环境:流动性宽松时适度发力主动负债、同业负债。此外,资负规模需满足监管要求,如MPA考核中的广义信贷增速、同业负债占比要求等。 传统的预算逻辑便于理解和执行,分拆利润目标看起来也十分有效,但实际运行也存在一定弊端。比如这种经营模式往往重营收和利润,忽略资源投入与机会成本,从而在实际经营中业务部门与资源配置部门常常存在考核“博弈”的现象。 (2)定好总量目标后,会寻求多重约束条件下的最优结构安排 ①资本约束:根据G-SIBs、D-SIBs的监管要求,各银行适用不同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监管底线,商业银行在满足资本底线同时需保有一定缓冲空间。资本充足率主要约束表内外大类资产安排,引导适当压降高风险权重资产,增配低风险权重资产,杠杆率可以约束到0权重资产扩张幅度。 表1:各银行面临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不同 ②流动性约束: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目前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覆盖率(LCR)、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流动性匹配率(LMR)等,其中LCR和NSFR同时纳入央行MPA考核。流动性风险指标主要关注银行的资产负债到期期限的匹配程度,引导商业银行将期限错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表2: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监管指标要求 ③利率风险约束:监控权益经济价值EVE变动和净利息收入NII变动。根据《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修订)》,按照标准框架计量的经济价值变动超过自身一级资本15%的商业银行,监管应予以关注。NII和EVE是主要管控目标,核心在于管控重定价周期。在具体的管理中,银行会对债券投资设置一定利率敏感性限额以及投资组合的敞口限额。在NII变动和EVE变动较大的时期,商业银行需管控投资久期,严格控制中长期尤其是超长期债券投资。 表3: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定期监测 (3)分支机构执行计划,对分支机构进行考核约束并动态监测管理。流动性管理层面,各分支机构每日进行大额走款报备、头寸预估,总行根据各分支机构情况进行全行资金余缺判断。资本管理层面,总行对各分支机构资本使用情况进行监测,避免超预期资本消耗。价格管理层面,动态监测分支机构新发生存贷款利率等。 新传导逻辑:重点是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提升使用效率。我们认为新传导逻辑下的资负预算应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尤其在新资本办法落地后或切换为以资本使用效率为出发点。比如,资本资源应该更多的分配到资本回报率高的区域、条线、业务上,而这种导向可能不仅存在于总行,更应嵌入分支机构及一线业务人员的经营思路中。 图11:从资本使用效率出发来排布规模结构预算 摆规模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首先要看性价比、同时还要资负协调、监管指标不能突破、政策导向积极推进。 (1)首先要看性价比:资产端对比综合净收益率,负债端亦有比价效应。 ①资产端:一个常见的综合净收益对比表。银行进行大类资产结构安排时,首先要考虑各大类资产之间的性价比,一个粗略的大类资产比价公式为综合净收益率=名义收益率-税收成本-资本成本+存款派生收益-信用成本。表观比价效应较强的资产有按揭贷款、国债、地方债等。 表4: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和同业资产综合净收益对比 表5:银行自营投资各类债券综合净收益率对比 ②负债端:同样要比价,平衡量、价、期之间的关系 量:资负缺口较大时,银行更偏好上量快的负债,如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主动存款。一季度是银行信贷投放力度最大的阶段,往往是最缺负债规模的时候,我们看到大额存单在每年一季度的发行通常较多。 图12:一季度大额存单发行量较大(万亿) 价:当负债成本管理成为重点时,银行偏好低成本稳定的核心负债,同期限负债类型来看,普通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同业存单>结构性存款。2022年以来,在资产端收益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银行主动调整负债结构,加大活期存款沉淀力度,压降结构性存款、协议存款等高价产品规模,2023年以来同样观察到银行同业存单发行置换高成本负债。 注:招商银行2023年中报中披露,核心存款为内部管理指标,不含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成本较高的存款。其核心存款日均余额65607.59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7030.08亿元,增幅12 %。 图13:一般性存款利率低于主动存款(%,2023年10月) 图14:2023年银行发行同业存单置换结构性存款 图15:NCD利率基本介于大额存单和结构性存款之间 监管指标:从改善流动性指标的角度来看,银行更偏好一般性存款、长期限负债。(1)长期限负债更有利于改善流动性指标,1Y以上负债以100%的折算率计入NSFR分子,对NSFR的优化力度更大,此外剩余期限在30天以上的负债不构成LCR分母端的“预期现金流入项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