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景气度跟踪:11月行业表现符合我们预期。乘联会口径:11月狭义乘用车产量实现264.5万辆(同比+25.1%,环比+7.9%),批发销量实现254.9万辆(同比+25.3%,环比+4.3%)。交强险口径:11月行业交强险口径销量为191.7万辆,同环比分别+22.4%/+3.0%。中汽协口径:11月乘用车总产销分别实现270.5/260.4万辆,同比分别+25.6%/+25.3%,环比分别+7.6%/+4.7%。11月整体产批零表现略好于我们预期。出口方面:11月中汽协口径乘用车出口40.7万辆,同环比分别为+47.5%/-3.3%。 展望2023年12月:我们预计12月行业产量为252万辆,同环比分别+20.2%/-4.8%;批发为258.9万辆,同环比分别+16.5%/+1.6%。交强险零售预计233.9万辆,同环比分别-5.0%/+22.0%。新能源批发预计95.9万辆,同环比分别+27.9%/-0.3%。 新能源跟踪:11月新能源汽车批发渗透率37.7%,环比+1.38pct。乘联会口径,11月新能源汽车产量98.9万辆(同比+37.3%,环比+7.2%),批发销量实现96.2万辆(同比+31.4%,环比+8.2%)。交强险口径,11月新能源零售77.6万辆(同比+44.8%,环比+8.8%)。分地区来看,11月非限购地区新能源销量占比下降,占比为80.35%,环比-2.90pct。分价格带来看,11月0-5万元、5-10万元、10-15万元、15-20万元以及40万以上价格带占比下滑,环比分别-0.91/-0.31/-3.63/-0.01/-0.03pct。分价格带来看新能源车渗透率,11月25-30万元价格带明显上升,渗透率绝对值为55.50%,环比+15.78pct,主要原因为特斯拉Model Y EV 11月国内销量环比+189%。 自主崛起跟踪:整体自主批发市占率环比下降。分车辆类型:11月乘用车整体/轿车/SUV市场自主品牌市占率分别为60.11%/52.6%/65.9%,分别环比-0.4pct/+1.2pct/-1.8pct;分技术路线:11月BEV/PHEV市场自主品牌市占率为75.42%/92.52%,分别环比-7.65pct/+0.26pct。 投资建议:标的选股思路:1)自上而下维度:按照5条细分主线筛选出核心标的池;2)自下而上维度:第一,Q4业绩出现拐点向上或Q4业绩继续向好;第二,贴合细分主线具备催化剂驱动(尤其是AI智能化)。优选组合【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德赛西威+保隆科技+新泉股份+星宇股份+潍柴动力】。 风险提示:全球经济复苏力度低于预期,L3-L4智能化技术创新低于预期,全球新能源渗透率低于预期,地缘政治不确定性风险增大。 1.行业景气度跟踪:11月产批零表现符合预期 1.1.产批零层面:11月行业产批零表现符合预期 乘联会口径:11月狭义乘用车产量实现264.5万辆(同比+25.1%,环比+7.9%),批发销量实现254.9万辆(同比+25.3%,环比+4.3%)。交强险口径:11月行业交强险口径销量为191.7万辆,同环比分别+22.4%/+3.0%。中汽协口径:11月乘用车总产销分别实现270.5/260.4万辆,同比分别+25.6%/+25.3%,环比分别+7.6%/+4.7%。11月整体产批零表现符合我们预期。出口方面:11月中汽协口径乘用车出口40.7万辆,同环比分别为+47.5%/-3.3%。展望2023年12月:我们预计12月行业产量为252万辆,同环比分别+20.2%/-4.8%;批发为258.9万辆,同环比分别+16.5%/+1.6%。交强险零售预计233.9万辆,同环比分别-5.0%/+22.0%。新能源批发预计95.9万辆,同环比分别+27.9%/-0.3%。 图1:2023年11月狭义乘用车产量环比+7.9%(万辆) 图2:2023年11月狭义乘用车批发环比+4.3%(万辆) 图3:2023年11月乘用车零售环比+3.0%(万辆) 图4:2023年11月乘用车出口环比-3.3%(万辆) 1)产批:11月车企产批同环比表现普遍较佳。批发口径来看11月环比增速表现最佳的车企为问界,环比增速达+48%,新M7交付能力出色。2)零售:环比表现最佳的是特斯拉中国,环比增速为+121%,主要原因为11月特斯拉出口环比降低。同比表现最佳的是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分别为+214%/+174%。3)出口:乘联会口径11月出口环比-3%,主要因为权重车企特斯拉中国本月出口环比下滑,其余车企出口保持环比正增长。 图5:11月乘用车行业以及重点车企产批零数据跟踪/万辆 已剔除皮卡;长安福特交强险销量包含长安林肯;上汽通用五菱车企公布口径包含微客等,因此上汽通用五菱渠道库存虚高 1.2.库存层面:企业库存和渠道库存整体补库提速 11月行业企业库存和渠道库存整体补库提速。11月行业企业库存+9.6万辆,渠道库存+22.5万辆,11月终端补库幅度符合历史节奏(注:库存数据与图5计算结果存在差异原因为此处出口引用中汽协口径出口数据,下同)。 图6:11月行业整体企业库存+9.6万辆(单位:万辆) 图7:11月行业渠道库存+22.5万辆(单位:万辆) 11月主流自主品牌渠道库存多数呈补库趋势,补库较多的车企为比亚迪(+52,055辆)。11月主流自主品牌企业库存趋势分化,补库较多的车企为比亚迪(+14,607辆),去库较多的车企为吉利汽车(-8,673辆)/奇瑞汽车(-4,322辆)。 图8:自主品牌11月渠道库存/万辆 图9:自主品牌11月企业库存/万辆 11月主流合资品牌渠道库存以补库为主,补库较多的车企为一汽大众(+24,258辆),去库较多的车企为上汽通用(-11,433辆)。11月主流合资品牌企业库存以补库为主,企业补库较多的为一汽丰田(+16,067辆)/上汽大众(+11,915辆),唯一去库的车企为上汽通用(-944辆)。 图10:合资品牌11月渠道库存/万辆 图11:合资品牌11月企业库存/万辆 1.3.技术路线层面:11月PHEV&EV渗透率环比均上升 分技术路线看,11月EV渗透率27.41%,环比+2.16pct;PHEV渗透率13.07%,环比+0.56pct;HEV强混渗透率3.64%,环比-0.42pct;纯油+48V渗透率55.88%,环比-2.30pct。 图12:EV渗透率变化情况(%) 图13:PHEV渗透率变化情况(%) 图14:HEV强混渗透率变化情况(%) 图15:纯油+48V渗透率变化情况(%) 2.新能源跟踪:批发口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37.7% 11月新能源汽车批发渗透率37.7%,环比+1.38pct。乘联会口径,11月新能源汽车产量98.9万辆(同比+37.3%,环比+7.2%),批发销量实现96.2万辆(同比+31.4%,环比+8.2%)。交强险口径,11月新能源零售77.6万辆(同比+44.8%,环比+8.8%)。 图16:2023年11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环比+1.38pct 分地区来看,11月非限购地区新能源销量占比下降。11月非限购地区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为80.35%,环比-2.90pct。分价格带来看,11月0-5万元、5-10万元、10-15万元、15-20万元以及40万以上价格带占比下滑,环比分别-0.91/-0.31/-3.63/-0.01/-0.03pct。 分价格带来看新能源车渗透率,11月25-30万元价格带明显上升,渗透率绝对值为55.50%,环比+15.78pct,主要原因为特斯拉Model Y EV 11月国内销量环比+189%。 图17:11月新能源非限购地区销量占比环比-2.90pct 图18:新能源车分价格带销量占比(%) 图19:中低端车新能源车分价格带渗透率(%) 图20:中高端车新能源车分价格带渗透率(%) 3.自主崛起跟踪:整体自主批发市占率环比下降 3.1.分车辆类型:SUV市场自主品牌批发市占率环比下降1.8pct 11月SUV市场自主品牌批发市占率环比下降1.8pct。11月乘用车市场日系、德系、美系、自主品牌占比分别为14.30%、16.48%、7.33%、60.11%(批发口径,下同),分别环比-0.2pct、+0.4pct、+0.1pct、-0.4pct。其中11月轿车日系、德系、美系、自主品牌占比分别为14.5%、23.1%、7.5%、52.6%,分别环比-1.4pct、+0pct、-0.1pct、+1.2pct; SUV市场日系、德系、美系、自主品牌占比分别为13.8%、11.9%、7.0%、65.9%,分别环比+0.8pct、+0.6pct、+0.5pct、-1.8pct。 图21:整体乘用车市场分系别市占率变化(%) 图22:轿车市占率变化情况(%) 图23:SUV市占率变化情况(%) 3.2.分技术路线:PHEV市场自主零售口径市占率环比上升 11月BEV市场德系、美系、自主品牌销量占比分别为7.93%、15.26%、75.42%(均为零售口径,下同),分别环比-0.16pct/+7.87pct/-7.65pct。PHEV市场德系、美系、自主品牌销量占比分别为5.80%、0.02%、92.52%,分别环比+0.36pct/-0.01pct/+0.26pct。 图24:BEV市场分系别市占率变化(%) 图25:PHEV市场分系别市占率变化(%) 4.投资建议 标的选股思路:1)自上而下维度:按照5条细分主线筛选出核心标的池;2)自下而上维度:第一,Q4业绩出现拐点向上或Q4业绩继续向好;第二,贴合细分主线具备催化剂驱动(尤其是AI智能化)。优选组合【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德赛西威+保隆科技+新泉股份+星宇股份+潍柴动力】。 5.风险提示 全球经济复苏力度低于预期,L3-L4智能化技术创新低于预期,全球新能源渗透率低于预期,地缘政治不确定性风险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