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瓶片企业出海动力比涤纶长丝更强 中国涤纶长丝企业全球产能占比已达74%,而聚酯瓶片的全球产能占比约为35%,在产能占比尚不及长丝一半的背景下,国内聚酯瓶片龙头已开始积极布局海外生产基地,谋求产能出海。 国内上游供应链对聚酯企业具备吸引力 涤纶长丝与聚酯瓶片均是聚酯(PET)重要的产品形态,都通过精对苯二甲酸(PTA,来源于上游的PX:对二甲苯)和乙二醇(MEG)聚合而来。国内聚酯供应链比大部分海外国家与地区完善,PTA已将进口依赖度降至接近0,PX与MEG的进口依赖度也随着国内产能近年集中上马而呈现大幅下降,使得原材料供应相对充足,价格具有性价比,因此当前上游供应格局支持聚酯类企业布局在国内,可充分享受供应链优势。 下游消费市场差异决定未来企业布局 涤纶长丝直接下游为纺纱、织造、印染等纺服产业的中间环节,中上游原料端集聚效应带来的产业链优势明显,难以轻易被转移。从长丝厂家立场出发,国内继续布局新产能可贴近供应链与直接下游客户,并没有强烈驱动力进行海外生产基地布局。 聚酯瓶片行业大客户均来自全球食饮巨头,且瓶片出口目的地非常分散,因食饮企业具有区域性,需采购瓶片运输到本地灌装生产。聚酯瓶片出口占比超40%,远高于长丝的8%,瓶片厂商更为重视高利润率的出口区域,对海外生产基地布局持续关注。 产业格局与外部因素驱动瓶片企业出海 涤纶长丝产业格局基本稳定,轻易难以被撼动。聚酯瓶片产业格局依然存在变数,中国产瓶片全球占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国内厂商快速扩产,以求在国内竞争格局固化下重点争夺海外市场份额。同时双反等外部因素对涤纶长丝影响很小,但对瓶片这种与发达国家直接竞争的产业影响很大,厂商规避双反的驱动力增强。 投资建议 国内聚酯瓶片厂商在全球行业格局进入争夺海外市场的新阶段后,与海外巨头们正面竞争,比涤纶长丝企业更积极地着手布局海外生产基地。目前已有万凯新材公告拟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出资在尼日利亚建设与运营30万吨/年瓶片生产基地,成为业内首家“走出去”的企业,建议重点关注。 同时国内瓶片龙头三房巷、华润材料、逸盛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下也具备强烈的海外布局或转型动力,后续动向亦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全球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全球产业链再平衡带来的错配风险; 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项目推进及技术突破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政策推行不及预期的风险;国际贸易政策风险;气候变化超预期的风险。 1.国内上游供应链对聚酯企业具备吸引力 1.1聚酯瓶片与涤纶长丝上游原料差异极小 涤纶长丝与聚酯瓶片均是聚酯(PET)重要的产品形态,都通过精对苯二甲酸(PTA,来源于上游的PX:对二甲苯)和乙二醇(MEG)聚合而来,涤纶长丝产品分为民用丝与工业丝,分别应用于纺织服装与工业领域。产业链最上游为油、煤、气等石化资源,下游对接服装、家纺等To C为主的消费行业以及汽车、建筑等To B为主的工业材料行业。聚酯瓶片产品为单一品类,产业链最上游格局和涤纶长丝相同,下游主要对接软饮料、油及调味料、食品、日化、医药等To C为主的消费行业以及部分To B的工业材料行业。长丝与瓶片主要原料相同,仅在间苯二甲酸(IPA)等微量添加的原料上有所差异。 图表1:聚酯行业流程图 1.2上游供应格局支持企业布局在国内 国内聚酯产业二十多年的发展带动了对上游原料的需求,其中PTA的供给自主早在2015年就基本实现,当年净进口量低于10万吨,一度还出现了供给过剩情况,导致后面出现了一轮行业内产能出清。后续PTA产能的增长基本与国内聚酯需求相匹配,净进口量基本都在零附近震荡,直到2021年出现了规模超过200万吨的出口,并在2022年超过300万吨,标志着PTA供给从基本平衡迈入阶段性宽松。 MEG的供给则是在国内煤制工艺大规模上马之后出现了阶跃式增长:2016年之前国内MEG产能少于净进口量,呈现较高进口依赖度,产品利润丰厚。MEG国内产能稳步提升,在2016年超过净进口量并保持与其数量接近的状态直到2020年,国内煤制MEG项目开始纷纷落地,产能以每年500万吨左右的体量快速提升,使得MEG净进口量在2020年达峰,行业格局也从进口主导变为了国内供给主导。 图表2:PTA国内产能与净进口量(万吨) 图表3:MEG国内产能与净进口量(万吨) PTA的上游是PX,其国内产量与进口量双双猛增,但由于其产能增长还是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其净进口量在2018年之前一直处于逐年快速增长态势。2019年起,以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盛虹炼化为代表的一批民营大炼化企业炼油产能快速释放,国内PX净进口量上升趋势转而掉头向下,并在2022年实现了出口量的快速提高,标志着国内PX供给的大幅改善。 从进口依赖度的维度看,目前PTA已将进口依赖度降至接近0,PX进口依赖度也随着浙石化二期及盛虹炼化的投产出现了快速下降;MEG随着煤制乙二醇国内项目近几年的集中上马,进口依赖度也降至了40%以下。从产业布局角度,国内聚酯供应链比大部分海外国家与地区完善,原材料供应充足,价格具有性价比,因此当前上游供应格局支持聚酯类企业布局在国内,可充分享受供应链优势。 图表4:PX国内产能与净进口量(万吨) 图表5:聚酯产业链进口依赖度不断下降 2.下游消费市场差异决定未来企业布局 2.1涤纶长丝直接下游主要为国内客户 从直接下游客户的角度看,涤纶长丝直接下游为纺纱、织造、印染等纺服产业的中间环节,衔接后续的成衣等最终产品制造环节。依托过去20多年中国入世后带来的纺织业大发展,中国的涤纶长丝行业与下游产业链一同成长为全球纺织品最重要的供应中心,并且这一趋势还在持续。 图表6:全球纺织品供应中心变迁——中国占比极大提升 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链虽然因人工成本提升等因素而导致成衣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发生产业链转移,使得中国服装出口占比在2015年前后呈现下降趋势,但从中国总的纺织品出口全球占比来看,其一直保持提升趋势,表明非服装成衣类的其他纺织品品类比如纱线、针织布、装饰布等偏上游环节出口一直在增长,中上游原料端集聚效应带来的产业链优势明显,难以轻易被转移。同时,根据纺织品交易所的预测,全球涤纶产量后续增势不减,因此我们认为从涤纶长丝厂家立场出发,在国内继续布局新产能可以贴近供应链与直接下游客户,并没有强烈驱动力进行海外生产基地布局。 图表7:中国纺织品出口全球占比仍在增加 图表8:全球涤纶产量及预测(含再生,百万吨) 2.2聚酯瓶片直接下游主要为全球巨头 从直接下游客户的角度看,聚酯瓶片行业最大的客户均来自全球的软饮料巨头如可口可乐,以其为例,国内市场占比超过10%,考虑到可口可乐大量的海外工厂也会以进口的形式采购中国产聚酯瓶片,因此其在按客户区分的实际占比还会进一步显著提升。从出口区域来看,瓶片出口目的地非常分散,因为饮料与食品生产企业都具有区域性,需要采购瓶片运输到本地灌装生产。 图表9:聚酯瓶片行业国内下游客户占比 图表10:中国聚酯瓶片出口区域占比(2021) 对比涤纶长丝和聚酯瓶片的出口情况可知,两者出口体量大致相当,近年都超过了300万吨/年的量级,但是出口占比大不相同,聚酯瓶片出口近几年在35%的平均水平,2022年占比升至40%以上,而涤纶长丝出口近几年在7%的平均水平,2022年占比升至8%以上,两者出口市场的重要程度完全不同,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瓶片厂商更为重视高利润率的出口区域,对海外生产基地布局持续关注。 图表11:聚酯瓶片行业出口及占比(万吨) 图表12:涤纶长丝行业出口及占比(万吨) 3.产业格局与外部因素驱动瓶片企业出海 目前涤纶长丝产业格局基本稳定,国内头部厂商牢牢把控大多数产能,且中国产涤纶长丝在全球占比已达74%,依托较长的纺服产业链,把控住多个生产环节,轻易难以被撼动。聚酯瓶片产业格局依然存在变数,中国产瓶片全球占比约35%,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目前国内厂商正在快速扩产,在规模上追赶世界头部厂商,国内竞争格局固化下谋求重点争夺海外市场份额,与世界范围内的同行都存在直接竞争关系。 图表13:涤纶长丝全球产能占比 图表14:聚酯瓶片全球产能占比 近年来双反等外部因素对涤纶长丝影响也很小,因为即便存在限制,厂商可以将长丝在国内加工至下一道环节的中间产品比如梭织布后再出口,且大多发达国家在包含了多个劳动密集型环节的纺服产业链上并不与我国直接竞争。聚酯瓶片则依然深受双反的约束,无法出口至日本、美国等消费地,因为产业链较短,基本仅涉及资金密集型产业,与发达国家直接竞争。最近欧盟公布的双反裁定对国内部分企业征收税率较高,部分影响了产品的出口结构,厂商规避双反的驱动力增强。 结论:国内聚酯瓶片厂商在全球行业格局进入争夺海外市场的新阶段后,与海外巨头们正面竞争,比涤纶长丝企业更积极地着手布局海外生产基地。目前已有万凯新材公告拟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出资在尼日利亚建设与运营30万吨/年瓶片生产基地,成为业内首家“走出去”的企业,建议重点关注。同时国内瓶片龙头三房巷、华润材料、逸盛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下也具备强烈的海外布局或转型动力,后续动向亦值得关注。 4.风险提示 (1)全球宏观经济下行风险: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修复或经历反复,使得主要消费市场的复苏进程与节奏存在不确定性,由此或阶段性影响全球/部分地区对产品的需求; (2)全球产业链再平衡带来的错配风险; 能源危机与供应链危机导致全球聚酯产业链的迁移,行业或经历供需再平衡,过程中局部地区或部分时段供需可能出现错配的风险; (3)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全球大宗品及下游商品的价格受货币/财政政策等影响而具有不确定性,由此影响产品生产成本以及替代过程带来的风险; (4)项目推进及技术突破不及预期的风险: 行业中各公司的项目建设与投产的过程与时间点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出现推进不及预期的情况,相关核心技术的突破时点也具有不确定性; (5)国际贸易及行业政策风险: 境外国家或地区针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反倾销政策、贸易壁垒以及行业政策如碳边境税等或存在后续收紧可能从而影响到行业出口的风险; (6)气候变化超预期的风险: 全球变暖等长期趋势下,短期与局部气候变化或超出预期,从而阶段性影响行业下游需求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