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1)国内:国内首个聚焦保险业ESG信披框架内容的行业自律文件出炉。12月13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京召开《保险机构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披露指南》(下称《指南》)新闻发布会。《指南》以监管制定的《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期印发的《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为蓝本,将“双碳”“绿色金融”“绿色运营”等内容纳入ESG信息披露体系,有助于推动保险机构深刻理解监管要求,强化行业自律,将ESG发展理念纳入公司战略和日常管理,提升保险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同时,《指南》整合行业特性、发展状况和利益相关方要求,从环境、社会、治理三个维度出发,通过23个一级指标、49个二级指标,采用“定量”+“定性”方法,为保险机构开展ESG信息披露工作提供了可对比、可参照、可分析的明确标准。 2)国外:联合国气候大会闭幕,达成“阿联酋共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28)当地时间13日在阿联酋迪拜闭幕。大会原定于12月12日结束,但在谈判截止期到来前,与会各国代表未能就化石燃料的未来达成协议。各国代表就案文是否包括“逐步减少”或“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展开激烈谈判,最终,各国代表就制定“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的路线图达成一致,这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同时,大会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减缓、适应、资金、损失与损害、公正转型等多项议题达成“阿联酋共识”,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而对于“逐步淘汰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这一长期呼吁,协议中未能直接提及。 政策动态:工信部印发《通信行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补齐通信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亟需标准。12月14日工信部印发《通信行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其中提出,到2025年,完成制修订50项以上绿色低碳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初步完善通信行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强化基础通用和关键核心标准研制,着力补齐通信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亟需标准。加快产品能效、节能评估等节能标准,回收利用、再制造等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和服务管理等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等绿色制造标准的制修订,实现重点领域标准全覆盖,建立统筹、协调、完善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有效支撑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工作深入全面实施。 ESG产品跟踪: 1)债券:截至2023年12月15日,我国已发行ESG债券达3886只,排除未披露发行总额的债券,存量规模达5.7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绿色债券余额规模占比最大,达59.36%。截至2023年12月15日,本月发行ESG债券共34只,发行金额达280亿元。近一年共发行ESG债券1121只,发行总金额达14,942亿元。 2)基金:截至2023年12月15日,市场上存续ESG产品共499只,ESG产品净值总规模达5,302.84亿元人民币。其中环境保护产品规模占比最大,达46.19%。截至2023年12月15日,本月发行ESG产品共1只,发行份额为3.65亿份,主要为纯ESG,近一年共发行ESG公募基金87只,发行总份额为337.11亿份。 3)银行理财:截至2023年12月15日,市场上存续ESG产品共448只。其中纯ESG产品规模占比最大,达59.82%。截至2023年12月15日,本月发行ESG产品共15只,主要为纯ESG和环境保护,近一年共发行ESG银行理财247只。 ESG专家观点:上海交通大学邱慈观:ESG基金产品未必能助推可持续发展。在迪拜落下帷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聚集了超过7万参会者。COP28不仅汇聚了各国政府探讨气候问题,也吸引了全球投资者发掘投资机遇。针对气候议题中的关键领域ESG投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邱慈观表示,市面上的ESG基金产品未必能助推可持续发展。这问题不只存在于国际,也存在于国内。同时,国内ESG投资处于早期阶段,ESG基金产品尚未及主流化,投资人的ESG认知有待培养。 风险提示:ESG发展不及预期;双碳战略推进不及预期;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1.热点聚焦 1.1.国内 (1)国内首个聚焦保险业ESG信披框架内容的行业自律文件出炉。12月13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京召开《保险机构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披露指南》(下称《指南》)新闻发布会。《指南》以监管制定的《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期印发的《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为蓝本,将“双碳”“绿色金融”“绿色运营”等内容纳入ESG信息披露体系,有助于推动保险机构深刻理解监管要求,强化行业自律,将ESG发展理念纳入公司战略和日常管理,提升保险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同时,《指南》整合行业特性、发展状况和利益相关方要求,从环境、社会、治理三个维度出发,通过23个一级指标、49个二级指标,采用“定量”+“定性”方法,为保险机构开展ESG信息披露工作提供了可对比、可参照、可分析的明确标准。 (2)《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战略规划(2023-2030年)》正式发布。 12月12日,由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三亚市人民政府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海碳中心”)承办的“助力国际碳市场建设研讨会——海南自贸港的机遇和挑战”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会上,国研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布发布了《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战略规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围绕海碳中心的发展基础、面临形势、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分析和布局,展现了海碳中心发展的宏伟蓝图。作为我国首个国际定位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海碳中心实现0到1的突破,为我国参与和建设国际碳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3)全国首单“混合型科创票据+可持续挂钩”双标债券助力科技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近日,无锡产业发展集团(简称无锡产发)发行了可持续挂钩的混合型科创票据“23锡产业MTN011”,这是全国首单“混合型科创票据+可持续挂钩”双标债券,发行规模1.5亿元,期限3年。此债券兼具混合型科创票据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特点,既能够满足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又有助于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4)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与兰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强省会”战略合作协议。 12月12日,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与兰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强省会”战略合作协议,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将引导金融机构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向兰州市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领域配置信贷资金;兰州市政府将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和组织体系,制定出台金融、财税、环保、产业等激励支持政策,为发展绿色金融奠定基础。 (5)我国与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12月15日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绿色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国东盟发展、中非发展、中拉发展6本蓝皮书有关情况。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二级巡视员崔丹丹回答上海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与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70余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援助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物资包括气象卫星、光伏发电系统和照明设备、新能源汽车、环境监测设备、清洁炉灶等。中国为120多个共建国家培训2300余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帮助共建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6)商务部:中方愿与欧方一道,加强绿色产业合作。商务部12月14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中欧均致力于加快绿色转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双方在绿色领域产业优势互补、合作前景广阔。在本月举行的第二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双方领导人就深化中欧绿色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中方愿与欧方一道,落实好双方领导人共识,加强绿色产业合作,相互保持市场开放,深化互利共赢,共同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1.2.国外 (1)联合国气候大会闭幕,达成“阿联酋共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28)当地时间13日在阿联酋迪拜闭幕。大会原定于12月12日结束,但在谈判截止期到来前,与会各国代表未能就化石燃料的未来达成协议。各国代表就案文是否包括“逐步减少”或“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展开激烈谈判,最终,各国代表就制定“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的路线图达成一致,这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同时,大会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减缓、适应、资金、损失与损害、公正转型等多项议题达成“阿联酋共识”,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而对于“逐步淘汰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这一长期呼吁,协议中未能直接提及。 (2)Net Zero Event发布碳中和最佳实践指南。净零碳活动(Net Zero Carbon Events,NZCE)于2023年12月11日在伦敦ExCeL发布了七份文件。这些文件提供了“可行的见解和战略”,以帮助企业在举办活动方面实现净零碳目标,例如,测量方法是了解和量化活动排放的综合指南。它涵盖了九个排放源类别、测量层级、事件级指标、外推法和基线设定。 (3)法国巴黎银行推出气候影响基础设施债务基金。法国巴黎银行利用其多元化模式带来的协同效应,推出了气候影响基础设施债务基金,该基金是法国巴黎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法国巴黎银行企业及机构银行业务以及法国巴黎银行卡迪夫银行密切合作的成果,它结合了双方互补的专业知识,为参与能源转型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项目和参与者提供全面的融资解决方案。 (4)CFA协会高管:为CASI联盟提供支持促进可持续金融发展。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the Capacity-building Alliance of Sustainable Investment,以下简称“CASI”)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上正式宣布发起,计划于2024年初投入运营。作为创始成员之一,CFA协会(CFA Institute)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及客户解决方案董事总经理Paul Moody于12月11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机构将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帮助新兴经济体实现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促进可持续金融发展。 2.政策动态 (1)工信部印发《通信行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补齐通信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亟需标准。12月14日工信部印发《通信行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其中提出,到2025年,完成制修订50项以上绿色低碳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初步完善通信行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强化基础通用和关键核心标准研制,着力补齐通信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亟需标准。加快产品能效、节能评估等节能标准,回收利用、再制造等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和服务管理等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等绿色制造标准的制修订,实现重点领域标准全覆盖,建立统筹、协调、完善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有效支撑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工作深入全面实施。 (2)第三个“大气十条”出台,力争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12月1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指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是我国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的第三个“大气十条”,明确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总体思路、改善目标、重点任务和责任落实。《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重点工作任务包括: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产品绿色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加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