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与中国式现代化路径选择 总报告 GeneralReport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东北财经大学下载使用 . 经济复苏与中国式现代化 路径选择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摘要:在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冲击影响下,2023年中国经济步入复苏轨道,持续向上面临挑战。短期经济增长景气度有一定回落,进一步增加市场主体风险偏好,加快形成预期与增长螺旋向上的景气通道,需要短期政策靠前与不断释放红利和长期体制机制改革与完善。同时中国面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挑战。从压力和考验看,我国人口高增长期已过,人口规模将会长期保持稳定或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负责人张平、张自然。本文执笔人张自然、张鹏、张平、楠玉。张自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化、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张鹏,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与资本市场;张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楠玉,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参加讨论的人员有刘霞辉、赵志君、仲继银、常欣、李江涛、汤铎铎、吴延兵、王宏淼、陈昌兵、李江涛、付敏杰、张小溪、陆明涛、郭路、杨耀武、张晓奇、陆江源、侯燕磊、张红霞、何竞、马原、薛村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东北财经大学下载使用 略有下降,但人口结构老化亦是不争的事实,对长期增长形成掣肘和压力,对中国式现代化而言也是压力和考验。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方面,中国面临总量负债、结构负债、性别负债和人力资本负债四大负债。中国式现代化与传统现代化有所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除了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还要实现低碳转型、绿色发展,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依靠中国人民自立自强的现代化。要更好地推进实现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平发展等目标,对中国式现代化指标进行探讨,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本文在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的基础上,依据经济发展质量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参考国际上相关五大指标体系和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构建了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路径选择:(1)促进人力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对冲人口负增长冲击和促进人力资源高效利用,全面开发人口质量红利、充分挖掘人才红利与知识红利、持续提高健康红利,挖潜提高老龄化红利。同时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化转型。(2)加快形成预期与增长螺旋向上的景气通道,扭转紧缩与下行循环负反馈态势。一方面,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以政策的持续性稳定市场预期,促使市场主体从修复资产负债表转向积极投资,彻底扭转紧缩与下行循环负反馈态势;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3)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化协同增效,将绿色转型约束转化为绿色转型激励。此外,中国式现代化还需要重视创新驱动和效率升级。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中国城市发展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评价 一2023年经济复苏,需培固向好预期 (一)宏观经济总体步入复苏轨道,但持续向上面临新的挑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东北财经大学下载使用 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步人复苏轨道,总量录得新高、结构持续优化。从经济总量看,居民餐饮、出行和交通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增长叠加供应链堵点被打通,使得节后经济开局迎来了短暂的高速修复期,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4.5%,较2022年第四季度有明显回升(见图1)。从产业内部看,2023年第一季度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至4.06%,第二产 业占GDP的比重下降至37.88%,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至58.06%(见图2),充分证明经济复苏主要来自服务业修复。得益于服务业逐步回到正轨,2023年第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3.00个百分点,最终消 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66.60%,达到历史新高。 图1中国GDP和GDP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金融资讯终端。下文如无特殊说明,数据皆来源于此。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东北财经大学下载使用 图22022年第一季度、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三次产业结构 但复苏之路并非一番坦途,受内外经济周期不同步和长期人口转变等因素影响,宏观经济在经历第一季度快速反弹后面临增长斜率趋缓、经济景气度下降、预期转弱等迹象。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态势并不稳固(见图3),进人第二季度后,美联储停止加息也反映了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 图3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情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东北财经大学下载使用 消费者信心减弱以及通胀预期的存在等,这些客观上都会减小外需规模,对中国外贸形成拖累;另一方面,经济主体的风险偏好大幅下降,外部形势变化和人口负增长等内部环境变化,对经济主体预期和信心造成较大干扰。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PMI的变化可以发现其在3月冲高后掉头向下,制造业PMI也在3月之后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下(见图4),说明经济复苏的基础、主体尚不牢固,采取更具针对性、更加系统化的政策措施提振市场信心和主体预期是当务之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复苏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图4中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PMI (二)价格运行稳中有降,需要警惕PPI收缩传导至CPI的影响 如图5所示,2023年以来CPI持续承压,5月CPI当月同比仅增长0.2%。从CPI构成看,以猪肉和石油为代表的商品价格下跌幅度较大是拉低CPI的主要因素,5月猪肉CPI同比增速为-3.2%,较2022年12月下降了25.4个百分点,而油价下跌叠加高基数导致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同比下降同样对CPI形成拖累。从PPI来看,PPI依然处于下行区间且下行幅度有所增大。PPI当月同比跌幅由2023年1月的0.8%增长至5月的4.6%。这一方面与高基数下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大宗商品价格同比逐月走弱有关,5月煤炭开采和 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PPI当月同比跌幅分别为13.1%和19.1%;另 一方面也与内外需不足导致工业生产走弱有关,1~4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 同比较1~2月上升1.2个百分点至3.6%,但两年复合增速却由4.9%下降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东北财经大学下载使用 3.8%,其中制造业降幅大于采矿业和公共事业。如图6所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部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3%,比2022年第四季度下降1.4个百分点,工业产能利用率同比增长幅度自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一直处于负值区间。 图5中国PPI和CPI变化情况 图6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变化情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东北财经大学下载使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产业链上下游、生产与销售具有联动性和高度相关性,PPI的持续收缩必然会传导至消费端对CPI运行形成压力。如图7所示,考虑翘尾效应对实际价格变动的干扰,自2023年4月以来CPI变动的翘尾效应已经高于CPI当月同比增幅,事实上反映出剔除翘尾效应后CPI实际变动幅度已落负值区间,通缩压力显现,因此需要警惕PPI持续收缩传导至CPI进而带来通缩的压力。 图7中国CPI变化与翘尾效应情况 (三)汇率市场总体保持稳定,支撑汇率保持在均衡区间的因素不断加固 2023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在6.57至7.05的区间内呈现双向波动的态势,汇率市场总体保持稳定。从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看,中美利差倒挂、内部复苏节奏趋缓和中美货币政策分化对人民币汇率走势形成重要影响。截至2023年6月2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上调至5.25%, 欧元区将基准利率上调至4.00%。日本央行隔夜拆借利率仍维持在-0.10% 的水平上,2016年2月16日以来一直未变(见图8)。而随着美国经济出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东北财经大学下载使用 分化,抗通胀取得一定效果,美联储将暂停加息步伐,人民币汇率会在震荡中保持稳定。但从促使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因素看,随着新一轮稳增长政策持续出台,国内经济基本面不断向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挺进步伐,支撑人民币汇率向上的因素不断加固,后续汇率将会在合理均衡区间内波动、稳定运行。 图8人民币汇率和主要经济体利率变化情况 (四)消费复苏惯性遇阻,收入增长放缓对消费增长和预期形成掣肘 2023年以来,消费总体处于复苏轨道。如图9所示,1~5月,社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东北财经大学下载使用 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9.3%,但从增长惯性看,2023年经历3月和4月的爆发式增长后,5月增长动能明显减弱。另外,从增长潜力看,2023年以来消费市场更多还是处于恢复疫情前既有消费水平的路径上,消费市场的潜在持续增长并没有明显痕迹。具体来看,接触式消费和服务消费恢复较为强劲,截至4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和餐饮收人累计同比分别增长8.4%和19.8%,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3.8%和6.6%,两种口径下均维持较快增速。相较之下商品零售表现较为低迷,截至4月商品零售累计同比为7.3%,两年复合增速为2.3%。从限额以上商品来看,汽车、房地产等后周期商品表现较弱对商品零售形成拖累,前者与2022年汽车消费政策透支一部分需求有关,后者主要是因为当前房地产市场处于周期底部。 关于消费变化原因,消费支出与当前收人和预期收人息息相关。2023 年第一季度,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累计同比增长2.70%,人均消 费性支出累计同比增长3.50%,从趋势上可以看出收人曲线斜率明显平坦,支撑消费支出大幅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定(见图11)。从消费预期看,中国消费者信心在经历疫情冲击后大幅降低并保持在较低水平,目前消费者信心指数仍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如图12所示,2023年3月,消 费者信心指数为94.90,远远低于疫情前平均水平,提振消费者信心仍然任重道远。 (五)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增速和结构有所分化 截至2023年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8.88万亿元,同比增长 4.00%。分产业看,2023年1~5月,第一产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0.1%,第二产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8%,第三产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见图13)。 宏观经济蓝皮书 01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东北财经大学下载使用 图9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情况 图10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分项变化情况 图11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变化情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东北财经大学下载使用 虽然趋势上增长情形得以确认,但增长曲线逐步平坦化甚至下行需要引起关注,这在第三产业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经济增长驱动力和消费复苏的关键在于服务业,而目前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趋势变缓需要予以重视。从投资类型看,目前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都处于快速修复期,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东北财经大学下载使用 图12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情况 图1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变化情况 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从2021年2月之后持续下降(见图14),民营企业是承担就业、消费和收人的关键主体,尽快恢复民营经济投资信心、出台各类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重人增长轨道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东北财经大学下载使用 图14不同属性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变化情况 (六)外贸增长仍然保持为正,但外需逐步趋弱压力不容忽视 2023年1~5月,我国进出口金额达16.6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9%。其中,出口9.47万亿元,同比增长6.7%;进口7.14万亿元,同比增长0.5%(见图15);贸易顺差2.33万亿元,同比扩大38%。逐月看,春 图15中国进出口情况(累计同比)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东北财经大学下载使用 节后2~4月进出口金额保持了较快增长,5月出口同比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