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大公信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探析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探析

2022-11-11大公信用七***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探析

大公国际: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探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解读系列之一) 刘金贺|技术研究部(研究院)|liujinhe@dagongcredit.com2022年11月11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给出了系统性的诠释。这一概念是对中国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发展方向的一个集中概括,同时也是对国际上现行主流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和延伸,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广义概念上的“现代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英国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此后西方国家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并逐步成为后发国家发展的样板,以至于很长一段时期内“西化”或“欧化”成了“现代化”的代名词。而中国的实践向世界证明,现代化的实现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党的二十大规划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我国探索出一条可行的现代化道路,而且也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身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发展范式。 现代化这一概念本身处在动态演变的过程当中,依照一个国家所处历史发 展阶段的不同,其外延和内涵往往也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主流的现代化理论,由于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选择所面临的困惑难以给出有 效的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将为现代化理论的创新提供现实的素材。全球范围看,现代化是一个外延宽泛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场合被广泛使用。按照一般历史教科 书的描述,通常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看作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国际上主流的定义方法是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展开,其依据在于,尽管不同国家由于历史的演进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制度,但技术和经济领域的高水平发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依照这一定义,十九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迈入现代化的里程碑事件,并依照以后的技术革命形成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划分现代化不同时期的节点。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技术和经济领域的现代化,必然影响到各国社会、环境、文化乃至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变革,因此现代化的外延也逐步从科技和经济的现代化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按照目前较广泛的共识,现代化则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传统政治到现代政治、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可以说,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发展。 就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而言,系统性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出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源于西方,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和理念也反映了这一背景。主流的理论尽管版本不同,但对现代化的发展有着类似的看法:即现代化的演变是从“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变,其中“现代”的定义上基本是以现在欧美等西方社会的架构为特征进行描述,其“现代”意义上人的价值观和社会组织基本以已经完成工业化的西方国家为范本。这类现代化理论一般认为“传统”同“现代”两者之间是不调和的,社会和经济进步的迟缓总是可以从“传统”那里找到原因,等等。这种模式化的理论往往难以全面把握不同国家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各自具体问题的差异性。 另一方面,关于现代化最终的图景和路径方面,也显示了现有主流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从渊源上,早期西方主流现代化理论主要受塞缪尔·亨廷顿的影响较大,亨廷顿认为,“发展是一个具有目的取向的概念”。早期的现代化理论也普遍持有这样的观点,即“工业社会是发展的样板,工业革命是发展的道路”。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1”,后期的许多研究者将其作为现代化路径固化的理论依据。客观而言,这种认为发展的道路是固定的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这些理论本身的产生通常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发展阶段,并不能简单地推而广之。例如,以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为观察的基础所得出的关于现代化发展路径的结论,就难以有效解释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为后者很多并没有经历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完整转变阶段。事实上,由于世界各国自身经济、社会和发展条件的差异,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式现代化将为现代化理论的创新突破提供现实的素材。 在我国的不同发展时期,现代化理念也呈现其各自的时代特点,其内涵的演 进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有机关联。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理念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从国内情况看,建国以来我国关于“现代化”概念内涵就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反映出了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和特征, 但总体上而言,不同时期现代化概念之间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上世纪中叶建国之初国家就提出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到二十世纪末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从现代化的目标看,同建国之初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契合,“四个现代化”从内涵上主要还停留在生产力领域的范畴。 1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是着眼于当时他所处的西欧社会所做出的论断,后来的理论家常常将其这一观点推而广之,应用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上,从而形成了路径固化的结论。 上世纪末及本世纪初,以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的《21世纪议程》2(Agendaforthe21stCentury)为标志,世界各国的发展更加注重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只注重于经济和科技等“物质”领域的现代化。此后中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将现代化的外延扩展到生产力的领域以外,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 迈入新时代,在继承和发展以往现代化理念和实践的基础上,我国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都进一步发展,集中凝缩在二十大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中,涉及了经济、环境、社会和国际的各个层面,集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我国发展规划和政策之大成。在经济领域,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现了以我为主的发展理念;在环境层面,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社会层面,提出要实现“共同富裕”,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要达成的目标,给传统上生硬的现代化概念赋予更多温情的人文色彩;在国际层面,则集中体现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构想上,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包容性和全球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 为什么中国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部分原因是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已不 再适应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世界环境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我国探索新的现代化路径。如前所述,把西方工业化国家作为后发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蓝本,本身就是一个僵化的思路。现代化的内涵和模式随时代而变,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 式。由于历史发展阶段的差异,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模式对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并不具备可复制性。首先,西方国家的早期工业化是在对全球资源和劳动力掠夺基础上而实现的,对发展中国家并不具有参考性。其次,从西方工业化实现的过程上看,早期的发展没有关注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为世界带来沉重的代价,环境和生态已经无法承受后来者重复相同的路径。再次,西方工业化的过程更多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忽视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贫富分化和阶层割裂等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具体要求,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难以复制且不能复制西方现有的 2《21世纪议程》(Agendaforthe21stCentury)于1992年6月14日在里约热内卢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该文件着重阐明了人类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之间应做出的选择和行动方案,提供了21世纪的行动蓝图,涉及与地球持续发展有关的所有领域。 现代化实现模式,而应结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探索出一条可行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从路径和策略上,中国式现代化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同当前中国国情相 结合的发展思路,重点着眼于生产力发展方式和生产关系构建等基本矛盾的解决。回溯目前全球各国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大致可以分为内源式(endogenous) 和外源式(exogenous)两种。前者目前以由主要发达国家构成的“富人俱乐部”为代表,其现代化路径以自身技术创新、资本积累和社会变革为依托,以外部支持为辅助而实现;而后者则为二战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主要通过引进工业化国家的资本和技术,依托本土资源或劳动力优势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整合。从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球的发展历史看,多数发展中经济体采用的外源化现代化路径,尽管早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发展,但却很难使其迈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行列,一个明显的数据就是,从传统的发达国家标准来看,全球发达国家构成的“富人俱乐部”的成员百多年来几乎没怎么改变。相反,很多试图在经济上全盘西化的发展中国家却堕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经济社会的发展陷入停滞。因此,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需要走出自己的路子。 首先,在生产力发展方式的选择上,中国式现代化要依托自力更生实现产业领域尤其是关键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在后发国家的发展初期,往往是发达国家全球产业链配置中的一环,要么是原料基地,要么是依托廉价劳动力的组装基地,这种低端链条模式在初期可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定的发展,同时也是必要的发展阶段。但如果长期固化在这一链条上,则会逐渐丧失自我创新的能力,很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甚至患上了“荷兰病3”(theDutchdisease)。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带来了巨大经济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但我们在基础研究和关键领域创新发展的相对滞后也毋庸讳言,尤其是在半导体、生物技术和智慧制造等许多关键领域仍不得不依赖外部引进。从很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成败经验看,能否平衡外源性模式的短期利益和内源性模式的长期利益是许多国家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初期外源式模式到达一定阶段后,需要在关键技术领域走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的路子,一直奉行“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早在2015年初,习近平主席在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调研时就曾前瞻性地指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可以说是纵览百多年来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史后得出的真知灼见。 3荷兰病(theDutchdisease)主要是指一国经济的某一产品部门过度繁荣而导致的其他部门衰落的现象。 其次,在生产关系的选择上,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在与社会生产力现代化相对应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体现的是财富的积累,而生产关系的构建则着眼于财富的分配问题。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模式下的生产关系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下生产关系的根本区别。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价值的重要构成,同时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机制保障。事实上,共同富裕理念也为新形势下我国分配制度的构建和改革提供了指引,进而关系到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成败。由于生产关系决定着分配制度,而分配制度则决定着国内消费在GDP中的拉动占比,进而间接决定着国内大循环能否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体。从世界范围看,较高的国内消费占比意味着国民经济结构的可持续性更强。从逻辑上,共同富裕是提高国内消费的基础,而一个两极分化的社会往往意味着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能力的羸弱,对像我国这样人口规模巨大的经济体更是如此。因此上,构建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关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机制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和实践,是我国对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探索与发展的重大贡献。实践证明,现有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并不能提供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解决方案。走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在充分审视世界发展历史和本国发展阶段基础上做出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全球其他为谋求实现自身现代化而不断探索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报告声明 本报告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