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补锂剂打开全新增长空间。公司专注于锂离子正极材料领域,核心产品为磷酸铁锂,新产品磷酸锰铁锂和补锂剂验证进展顺利,预计于2023年下半年开始放量。得益于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公司营业收入从2019年到2022年高速增长,CAGR达177.64%。2023年以来,公司业绩触底后反弹,秉承高质量发展路线,韧性较强。 铁锂正极性能优越,动力+储能加速下空间广阔。对比三元材料,磷酸铁锂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与循环寿命好的优点,在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持续提升,2023年6月达69.1%,在储能电池中占比达99.6%。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持续渗透和储能市场持续高景气,2025年全球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预计达272万吨,复合增长率为42%。 高筑液相法技术壁垒,深度绑定核心电池厂商。公司位居磷酸铁锂厂商第一梯队,2022年市占率排名第二,主要优势包括1)首创液相法,产出品的一致性和循环寿命上具有显著优势。2)宁德时代为公司的第一大客户,2022年销售占比达49%,未来有望受益于储能电池市场高速发展。3)公司大股东布局锂电池回收产业,回收的锂资源优先供应,助力公司控制生产成本。4)积极扩产,2023年有效产能有望达28.5万吨,2024年32.5万吨。 前瞻布局磷酸锰铁锂及补锂剂产品,筑牢产品护城河。磷酸锰铁锂能够在磷酸铁锂基础上将电压提升至3.8-4.1V,能量密度提升10-20%,低温性能出色。补锂剂能够补偿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活性锂损失。公司新产品技术+进展双领先,积极扩产,预计2023年下半年放量。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4.60/17.17/27.07亿元,对应24/25年PE分别为12.82/8.13,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客户集中及经营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的风险;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的风险。 1深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锰铁锂+补锂剂打造第二成长极 1.1专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盐系列为核心产品 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磷酸盐系列产品领先。公司创建于2007年,同年12月完成了碳纳米管、纳米氧化铝、纳米碳纤维、纳米碳微球等纳米材料的研发。2008年,公司成功开发出纳米磷酸铁锂并在后一年通过国家863计划电动动力电池试验室考核测试。2019年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22-2023年公司磷酸锰铁锂项目、补锂剂项目正式投产。目前公司形成了以磷酸铁锂为核心产品,磷酸锰铁锂+补锂剂打开全新增长空间的业务结构。 图1.公司发展历程 公司核心产品为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补锂剂筑牢产品护城河。公司独创的“自热蒸发液相合成法”磷酸铁锂一致性好,配比精准可调,产品粒径均一可控,批次稳,定性好,成品率高,能耗低,循环性能优势突出。新产品磷酸锰铁锂和补锂剂验证进展顺利,预计将于2023年下半年开始放量。 表1.公司主要产品特点 1.2股权结构稳定,创始人技术背景深厚 创始人行业经验丰富,为公司最大股东。吉学文、孔令涌、王允实为公司的创始人。现任董事长及总经理孔令涌拥有多年纳米材料研发工作经历,2005年即任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目前公司无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为吉学文,直接持股13.93%;第二大股东孔令涌持股13.02%。 图2.公司股权结构(截至2023年6月30日) 表2.公司管理层背景 股权激励彰显公司信心,助力业绩进一步提升。为充分调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考评与激励机制。2023年8月,公司发布公告,向476位核心员工,授予279.24万股限制性股票,价格为54.15元/股,其中首次授予251.32万股,占拟授予权益总额的90%。此举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积极性,助力公司长期发展。 表3.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归属条件 1.3业绩触底后反弹,盈利能力有望企稳回升 公司营收快速增长,2023年H1业绩触底。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公司营业收入从2019年到2022年呈现指数型增长,CAGR达177.64%,2022年实现营收225.57亿元,同比增长355.30%,其中磷酸铁锂占比99.91%,为主要收入来源,归母净利达23.80亿元,同比增长188.36%。2023年H1,公司业绩触底,主要系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底高位持续下调,产品价格降低,同时公司高价位原材料及开工率不足导致公司生产成本较高。具体体现在: 1)营业收入下降,归母净利润亏损。公司2023年H1实现营业收入88.92亿元,同比+17.67%;归母净亏损10.44亿元,同比-181.55%;扣非归母净亏损10.75亿元,同比-185.52%。从Q2单季度来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47亿元,同比-5.64%,环比-20.18%;归母净亏损3.27亿元,同比-163.02%,环比-54.47%;扣非归母净亏损-3.39亿元,同比-167.66%,环比-53.94%。 2)盈利能力波动,磷酸铁锂单吨毛利触底。2020年,受疫情影响,下游需求疲软,公司盈利能力下滑。2022年公司毛利率达20.05%,净利率为10.67%。2023年H1公司产能利用率较低,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2023年Q1,公司因库存损失计提8.11亿元资产减值,H1合计计提7.84亿元资产减值,毛利率为-2.46%,净利率为-14.25%。从主要收入来源磷酸铁锂产品单吨毛利来看,2022年达2.22万元/吨,2023年H1下降至-0.23万元/吨。 图3.2019年Q1-2023年Q2公司营业收入及增长率(亿图4.2019年Q1-2023年Q2归母净利润及增长率(亿元) 图5.2019-2023年H1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 图6.2019-2023年H1公司磷酸铁锂收入、磷酸铁锂毛利 5月起公司业绩回升,短期实现触底反弹。5月开始,产品下游需求逐步恢复,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开始回升,产品销售价格亦有所上涨,盈利能力逐渐恢复。主要体现在: 1)订单获取情况:5月以来订单持续增长,7月订单超过2023年2月高点水平。 公司订单金额从2月到4月持续下跌,4月订单金额触底,达1.22亿元。5月出现回升势头并在6月、7月实现持续增长。其中6月/7月新增订单金额分别为2.13/2.44亿元,环比提升51.97%/14.84%,至7月已超过2023年2月高点水平,回升势头良好。 2)产品销售情况:销量上涨助力营业收入大幅提升,业绩向好。公司6月销量达2.2万吨,相较1-5月平均水平增长53.85%,营业收入上升至17.62亿元,相较1-5月平均水平增长23.54%,7月销量继续上升至2.6万吨,营收提升至22.71亿元,环比提升28.92%。 3)盈利能力情况:6、7月扭亏为盈,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毛利润方面,公司6月/7月实现毛利1.46/2.74亿元,毛利率达8.26%/12.06%。净利润方面,公司自6月开始扭亏为盈,6、7月合计实现净利润超1.8亿元。根据测算,单吨毛利方面,公司6/7月单吨毛利逐步回升,达0.66/1.05万元。 图7.2023年1-7月订单金额(亿元) 图8.2023年1-7月营业收入及环比(亿元) 图9.2023年1-7月单吨毛利及环比(亿元) 图10.2023年1-7月毛利及毛利率(亿元) 公司持续降本,运营能力逐步提升。公司对组织架构进行合理优化,提升管理效率,管理费用逐步降低,其他费用趋于稳定,期间费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22年达5.7%。公司营运能力有所提升,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周转率2022年均有所降低,总资产周转率相对稳定。 图11.2019-2022年公司期间费用率情况 图12.2019-2022年公司运营周转情况(次) 2铁锂正极性能优越,动力+储能加速下空间广阔 2.1动力:新能源乘用车加速渗透,铁锂需求高增 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攀升,带动上游正极材料快速放量。根据IEA,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提升,2022年保有量达2590万辆,渗透率达14%。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动力电池需求增长带动正极材料出货量攀升,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为194.7万吨,同比增速达78%。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处低位,未来有望继续提升,带动正极材料放量。 图13.2016-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及渗透率(万图14.2014-2022年中国正极材料出货量及增长率(万吨) 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优势显著,安全性能优异。目前市场主流正极材料有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其中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占据主要市场,与三元材料相比,磷酸铁锂优势显著。具体如下: 1)成本:由于三元材料的原料钴盐、镍盐在我国的可开采储量较小,磷酸铁锂主要原材料铁源和磷源资源相对丰富,磷酸铁锂具备先天原材料成本优势。从单吨价格来看,2022年11月磷酸铁锂价格达到峰值后持续下跌至2023年4月,而后价格略有回升,2023年6月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平均价格为9.83万元/吨,三元6系正极材料价格为25.30万元/吨。从电池来看,按照8月25日原材料价格测算,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成本占比42%,三元6系锂电池正极材料成本占比55%。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政策导向改为市场导向,价格因素影响明显,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 表4.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成本对比 2)安全性:对比三元材料,磷酸铁锂晶体中的P-O键稳固,即便在高温也不会结形成强氧化性物质,在电池仓有限的氧气供应下靠自身无法瞬间产生高温,很难满足爆炸的条件。因此,磷酸铁锂电池本身拥有良好的安全性。 3)循环次数:磷酸铁锂循环次数普遍在2000次以上,领先企业可达8000次。主要系磷酸铁锂晶格稳定性好,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对晶格的影响不大,具有良好的可逆性,更加符合大型储能对锂离子电池的要求。 表5.正极材料性能对比 磷酸铁锂电池装机稳步提升,2023年6月占比近70%。2020年起,动力电池行业磷酸铁锂电池装机比重稳步提升,2021年下半年起磷酸铁锂电池当月装机比重逐渐超越三元锂电池。2022年以来,碳酸锂价格高企,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2023年6月磷酸铁锂电池当月装车量为22.7GWh,占总装车量69.10%,超过三元锂电池装机量的2倍。目前磷酸铁锂已成为当前动力电池领域最主流的技术路线,市场需求呈稳步增长势态,未来有望持续占比超过50%。 图15.2020-2023年6月分类型动力电池装机比重 国内主流电池厂重点布局,海外电池厂成为磷酸铁锂新增市场。国内电池厂商高度重视磷酸铁锂业务布局,2023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五名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占比分别为55%/100%/49%/79%/92%,几乎均在50%以上。海外电池厂长期以三元锂电池为主,但随着磷酸铁锂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现代、通用等海外知名车企宣布尝试导入磷酸铁锂电池,海外电池企业LG新能源等陆续宣布开发磷酸铁锂电池,助力正极材料需求增长。 图16.2023年H1国内重点电池厂商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及占比(GWh) 表6.海外电池厂商开发磷酸铁锂电池进度 2.2储能:行业高景气,铁锂正极适配度高 新型储能中电化学储能潜力巨大。根据CNESA,截至2022年,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规模237.2GW,同比增长15%。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规模占比首次低于80%,同比下降6.8pct。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45.7GW,同比增长80%,其中锂离子电池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同比增长超过85%,其在新型储能中的累计装机占比同比上升3.5pct。锂离子电池,即电化学储能在储能市场中地位进一步凸显,未来潜力巨大。 图17.2022年全球电力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占比 图18.2022年全球新型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占比 电化学储能发展促进锂离子电池放量,磷酸铁锂电池占据主要市场。2022年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