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核心技术平台,同时发力自免与肿瘤领域:康诺亚于2016年成立,专注于自主开发创新生物疗法以满足未决医疗需求。公司拥有新型T细胞重定向(nTCE)、创新抗体发现、生物评估、高通量筛选等多个研发平台,同时布局自身和肿瘤领域。截至目前,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一类创新药逾30项,9项已进入临床阶段。 CM310报产在即,CM326快速推进:CM310是康诺亚自主研发的IL-4Rα单抗,获CDE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用于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临床进度处于国内领先位置,治疗特应性皮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哮喘等适应症均已进入关键性临床阶段,预计CM310用于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最早或于2023年年底报产。CM326是康诺亚自主研发的TSLP单抗,其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及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试验均已完成Ⅱ期入组。CM310与CM326联用有望形成协同及互补机制,达到“1+1>2”的效果。 前瞻布局ADC,CMG901达成重磅授权交易:CMG901是全球首款获得临床批件的Claudin 18.2 ADC。Ⅰa期剂量递增阶段试验的最新结果已于2023年ASCO GI上公布,初步展示出良好的耐受性与临床疗效,并于2022Q2启动剂量扩展。凭借着快速的临床推进以及同类最佳的潜力,与阿斯利康达成全球独家授权协议,总交易金额高达11.88亿美元。 投资建议:公司核心资产CM310预计2023年年底报产,销售团队搭建正在进行时,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3/3.5/10.1亿元,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临床试验进度及结果存在不确定性;药品获批存在不确定性;药品商业化存在不确定性;政策不确定性风险等。 1康诺亚:自免+肿瘤双轮驱动的创新药企 1.1发展历程:背靠核心平台,参与全球竞争 公司成立于2016年,立足于自身免疫和肿瘤领域,具备多元化且具世界范围竞争力的产品管线,专注于自主开发创新生物疗法以满足未决医疗需求。公司拥有新型T细胞重定向(nTCE)、创新抗体发现、生物评估、高通量筛选等多个研发平台,以助力关键药物开发及丰富临床管线。目前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一类创新药逾30项,9项已进入临床阶段,多项位于中国第一,世界前三,包含一项世界首创ADC新药,两项获得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 图1.公司发展历程 1.2公司治理:顶尖团队赋能创新发展 核心管理层背景深厚,曾领导开发特瑞普利单抗及纳武利尤单抗。公司创始人陈博博士拥有逾20年的药物开发经验,曾在Trellis Bioscience和StemcentRx公司领导药物开发,而后作为董事长和总经理创立武汉华鑫康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和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并研发了中国第一个抗PD-1人源化抗体特瑞普利单抗。高级副总裁王常玉博士拥有超过24年的生物制药研发经验,先后于美国Chiron、Medarex、BristolMyers Squibb、Pfizer担任资深研究科学家及管理者,并领导开发了世界首款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Nivolumab(纳武利尤单抗)。其余核心团队成员也均为生物制药行业顶尖专家,具有世界级的丰富科技成果转化和卓越的国内外产业化经验。 公司股权结构较为稳定。截至2022年12月31日,Moonshot持股27.86%,为第一大股东,其分别由陈博(65.36%)、Cristela TOSCANO(13.31%)、徐刚(13.31%)、贾茜(8.02%)拥有并控制,确保了较为稳定的控制权。此外,公司股东还包括EagleHeroManagementLimited、博裕资本等投资机构,为公司研发及营运提供资金支撑。 图2.公司股权结构 1.3公司运营:产能扩张稳步推进,研发投入持续加码 公司核心产品尚未获批上市,2022年公司实现收入1亿元,主要来自向石药集团售出相关许可证的合作收入。CM310有望成为康诺亚首款实现商业化的产品,公司正积极为包括CM310在内的多条管线的商业化奠定硬件基础。康诺亚生产基地一期已于2022年10月完成竣工,总计可提供1.6万升产能,首条生产线已开始试运营。抗体药物生产基地建成后公司预计可达8万升发酵规模,或将满足5-15个抗体商业化生产。相关生产需求预期增加,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大符合cGMP的合规生产能力,以期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益。 公司研发费用从2019年的0.65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5.0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8.56%,2022年研发开支增加1.49亿至5.07亿主要系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开支的增加。伴随公司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科研人员、研发管线及新药开发能力有望持续扩张,助力公司健全研发体系,精进科技创新能力。 图3.2019-2022年公司研发开支 1.4药物开发:领先技术平台孵化丰富产品管线 基于创新研发理念与坚实的生物医学研究基础,公司打造了多种技术平台以实现对免疫学及肿瘤学领域的深入研发,涵盖了抗体筛选、功能评估、体内临床前研究及生物标志物确认等多个领域,确保公司从临床前研发、临床开发到NDA/BLA申请的全流程高效运转。 表1.核心平台保障药物高效开发 凭借核心技术平台,公司开发出多款具有不同形式的候选药物,包括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及可结晶片段(Fc)-功能增强抗体等逾30个自主研发创新药管线。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有9款产品进入临床阶段。 自免领域 CM310:通过靶向IL-4Rα从而阻断IL-4及IL-13的信号传导,其成人特应性皮炎Ⅲ期临床试验已于2023年3月揭盲及初步分析,成功达到主要疗效终点,用于治疗中重度特异性皮炎已被CDE授予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我们预计此适应症最早将于2023年年底报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及哮喘均已进入注册性临床阶段。 CM326:TSLP在多种炎症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靶向TSLP可治疗多种过敏性疾病。特应性皮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研究分别已进入临床Ⅱ期、Ⅰb/Ⅱa期阶段。此外,石药集团拥有其于中国大陆开发及商业化哮喘、COPD的许可,且已就中重度哮喘治疗开展Ⅱ期临床研究,正推进患者入组。 CM338:一款靶向MASP-2的高效、人源化拮抗性抗体,其重点适应症为IgA肾病。Ⅱ期临床研究已于2023年3月启动,现正进行患者入组。 肿瘤领域 CMG901:一款靶向Claudi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其靶点在胃癌、胰腺癌等实体瘤中广泛表达,是癌症治疗极具潜力的新兴靶点。CMG901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获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及孤儿药资格,用于经一线以上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Claudin18.2阳性晚期胃癌获CDE授予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Ⅰa期剂量递增阶段试验的最新结果已于2023年1月18日在ASCO GI上公布,初步展示出良好的耐受性与临床疗效。其在全球研究、开发、注册、生产及商业化权利授予阿斯利康,治疗晚期实体瘤Ⅰ期临床研究持续推进。 CM313:是首款国家药监局IND获准的国产CD38抗体,有望成为复发/难治性骨髓瘤、淋巴瘤及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创新治疗选择。其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及淋巴瘤的Ⅰ期临床试验最新研究数据亮相EHA年会,入组的34例患者中有29例进行了疗效评价,整体ORR为34.5%,mPFS为132天,mOS尚未达到。同时具有良好安全性及耐受性,剂量成功递增至16.0 mg/kg,尚未达到MTD。此外,由于观测到其对浆细胞优异的清除效果,一项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Ⅰb/Ⅱa期临床研究已启动,目前正进行患者入组,有望在将来成为SLE的创新治疗选择。 CM355:一款公司与诺诚健华共同开发的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临床前研究显示,其与主要竞品相比展现了更强的T细胞定向细胞毒性(TDCC)活性,细胞因子释放更少。目前正在中国就评估治疗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及初步抗肿瘤活性开展Ⅰ/Ⅱ期临床试验。 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极大提升临床用药的便捷性。初步数据显示出对滤泡性淋巴瘤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均具有良好疗效。 CM336:一款BCMA×CD3双抗,主要适应症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BCMA于恶性浆细胞上高度表达,同时靶向T细胞表面的CD3受体,将二者结合并激活T细胞从而杀死癌细胞。目前CM336正处于Ⅰ期临床的剂量递增阶段。 CM350:一款GPC3×CD3双抗,用于治疗实体瘤,尤其是肝细胞癌。通过同时靶向肿瘤细胞的GPC3及T细胞的CD3,激活T细胞并将其重定向至靶向肿瘤细胞,从而完成肿瘤细胞的清除。CM350现处于Ⅰ期临床的剂量递增阶段。 CM369:一款公司与诺诚健华共同开发的抗CCR8单克隆抗体,可与一种在肿瘤浸润的调节性T细胞(Treg)上高表达的CCR8特异性结合,并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作用清除免疫抑制性Treg,以解除TME中的肿瘤抑制,而不对外周组织产生影响,且有望与其他疗法产生协同作用。目前CM369正进行针对晚期血液瘤及实体瘤的Ⅰ期临床试验,初步表现出较好潜力。 图4.康诺亚管线总览 2CM310 :核心产品即将商业化 CM310是一种靶向IL-4Rα的人源化抗体,可用于治疗多种成年人、青少年及儿童Ⅱ型免疫性疾病,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被CDE授予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其用于治疗成年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Ⅲ期临床试验已完成揭盲及初步统计分析,成功达到主要研究终点。此外,公司持续发力拓展适应症范围,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哮喘、过敏性鼻炎均已进入临床后期阶段。 2.1过敏性疾病:发病率攀升,传统疗法无法满足需求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免疫系统对机体自身抗原耐受降低,大量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产生,最终导致多种组织器官功能受损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活化有关。免疫反应根据特异性免疫细胞、炎症介质及生理功能可大致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其中Ⅱ型免疫反应是导致过敏性疾病的重要机制。 Ⅱ型免疫反应主要特征为Th2细胞及免疫球蛋白(IgE)增多,IL-4Rα为其治疗重要靶点之一。解放军医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指出,当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位于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即可快速释放上皮因子,诱导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s)激活并促进过敏原特异性Th2细胞的生成,导致炎症组织局部2型细胞因子及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浸润,以及过敏原特异性IgE生成。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该过敏原可被机体内特异性的IgE识别,IgE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FcεRIα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及其他炎性介质,同时激活嗜碱性粒细胞产生过敏性炎症。IL-4、IL-5、IL-13、TSLP及JAK等多种细胞因子及通路参与Ⅱ型免疫反应的激活。 图5.IL-4/IL-13传导机制 城市化发展及气候变化是过敏性疾病的主要推手,患病率近年来呈陡然增长。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来自交通污染的臭氧、氮氧化物及可吸入颗粒增强了致敏性,而过于清洁的环境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Th2优势分化并持续存在,过敏性疾病发病机会增多。此外,世界过敏组织白皮书指出,气候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可直接影响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根据一项2010-2012年在中国10城市中48219名儿童的调查,确诊哮喘患病率平均为6.8%,相比于1990年的0.91%和2000年的1.50%有大幅增长;喘息、鼻炎和特应性湿疹的患病率分别为13.9-23.7%,24.0-50.8%和4.8-15.8%。 图6.2019年中美成人过敏性疾病患病率 图7.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率变化 传统用药对中重度患者而言具有疗效/安全性方面的局限性。局部用药(如乳膏、吸入制剂及喷雾剂)对严重过敏性疾病的疗效通常有限。全身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是中重度过敏性疾病的主要治疗药物。 然而此类药物全身治疗的长期使用会伴有明显副作用,全身糖皮质激素在儿童及青少年的维持治疗可能导致生长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