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研究丨晨会聚焦】银行角度看央行2季度货币报告:从政策底到利润底 证券研究报告2023年8月20日 今日预览 今日重点>> 晨报内容回顾: 欢迎关注中泰研究所订阅号 分析师:戴志锋 执业证书编号:S0740517030004电话: Email: 【政策】杨畅:观察基准影响判断(房地产政策的预期与现实差异的因素) ——当前经济与政策思考研究分享>> 【银行】戴志锋:银行角度看央行2季度货币报告:从政策底到利润底 【宏观】张德礼:政策重在风险防范化解—2023年二季度货政报告点评 【固收】肖雨:商业银行减信用增利率,广义基金全面增持——7月中债登、上清所托管数据点评 今日重点 ►【政策】杨畅:观察基准影响判断(房地产政策的预期与现实差异的因素)——当前经济与政策思考 杨畅|中泰政策首席分析师 S0740519090004 政策是否调整,基础在于判断当前状态;一旦涉及如何判断,就需要考虑用来判断的基准是什么;问题在于用来判断的基准因人而异,选择不同基准可能得出不同判断,进而形成不同决策; 使用国家统计局每个月公布的商品房销售面积数据,并设计以2012年月度均值为基准的定基指数; 如果我们将2021年前期高点作为观察基准,当前指数出现超过50个百分点的回落,回落幅度较大、回落速度较快; 但观察基准或许也可以选择2014年底2015年初,原因在于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住不炒”,而且提出“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如果2016年上述定调,已经认为2016年前期存在“房地产泡沫”,那将2014年底2015年初作为观察基准,当前指数还是在向前期状态回归,而且距离前低仍有距离; 由于观察基准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判断,或能解释现阶段,对房地产政策调整的预期与现实的差异; 尽管对形势的判断可以不同,但难以忽视在商品房销售面积背后,可能发生的两个变化: 第一,回落幅度更明显的新开工数据和土地成交数据,对支持销售面积稳定在2014年底2015年初基准的难度是偏大的; 第二,居民中长期贷款数据的表现,在2014年底2015年初表现为短期扰动,现阶段则表现为持续偏弱的特征。 风险提示事件:政策变动风险。 摘要选自中泰证券研究所研究报告:《观察基准影响判断(房地产政策的预期与现实差异的因素) ——当前经济与政策思考》发布时间:2023年8月20日研究分享 ►【银行】戴志锋:银行角度看央行2季度货币报告:从政策底到利润底 从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看银行利润的“政策底”。2023Q2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专栏的形式明确提出“商业银行…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我们的理解如下:①从官方角度明确了2020年以来银行单方面让利告一段落;②在资本充足率要求下,银行天然有其ROE和净息差底线;③兵马要动粮草先行,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④负债端继续松绑是题中应有之义。 货币政策总量:上半年信贷总量稳定增长。2023上半年,在银行普遍靠前发力、大力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情况下,信贷在高基数上继续保持同比多增,社融增长主要靠信贷支撑。 货币政策结构:结构性政策持续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①持续支持普惠金融: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至2024年末,并适度调整了激励资金比。②继续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发展: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并将部分外资银行、地方法人银行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机构范围,扩大政策惠及面;按照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发挥再贷款等工具的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持续支持科技创新企业。③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延续7月政治局会议的提法,“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价格:兵马要动粮草先行,降银行负债成本是关键。如上文所述,银行目前净息差和盈利能力均处于历史低位,资本补充压力大,在当前资产端支撑银行息差回升动能不足的情况下,为银行负债端松绑的政策仍然可期。 ①负债端:存款挂牌利率第二轮下调开启。第二轮下调与第一轮下调时间间隔极短,也印证了在银行息差和盈利能力已到达“政策底”的情况下,银行负债端松绑是当前低利率环境下维持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的关键。 ②资产端:新发放贷款利率环比下降15bp,票据利率波动是拖累主因。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助力企业贷款利率企稳,但预计新发放企业贷款仍小幅下行。一般贷款利率环比下降5bp主要受零售信贷定价下行拖累。总体新发放贷款利率环比下降15bp,降幅大于一般贷款的5bp和按揭贷款的3bp,主要是票据利率大幅下行的拖累。 投资建议:政策底目前比较确定,前期金融股会明显强于大盘;后期金融股持续性取决于对经济底的判断。 风险提示:经济下滑超预期,经济恢复不及预期。 摘要选自中泰证券研究所研究报告:《银行角度看央行2季度货币报告:从政策底到利润底》发布时间:2023年8月19日 报告作者:戴志锋中泰银行业首席S0740517030004 ►【宏观】张德礼:政策重在风险防范化解—2023年二季度货政报告点评 2023年8月17日,央行发布2023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比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我们认为在短期稳增长方面,货币政策延续7月政治局会议的定调,保持战略定力,政策重在风险防范化解。 以下值得关注:第一,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恢复常态化运行”,强调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但同样也面临挑战;第二,报告认为疫后经济恢复是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金融政策靠前发力,因此金融数据阶段性领先经济数据;第三,认为海外金融风险整体回落,但政治经济形势依旧复杂严峻;第四,延续7月政治局会议的部署,政策重在防风险,包括地方化债、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等领域;第五,根据形势和已有政策的变化,在房地产领域新增了部署,核心是在防风险的框架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第六,以专栏形式,介绍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境,核心是要支持高质量发展;第七,强调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释放稳汇率信号;第八,从稳定净息差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望提速。 总的来说,在服务业的支撑下,今年实现5%的难度有限。对下一阶段的政策部署,会议延续了7月政治局会议的定调,重在防风险,体现在房地产、地方债务化解和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上。同时,也释放了稳定汇率、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积极信号。 风险提示:政策变动,经济恢复不及预期。 摘要选自中泰证券研究所研究报告:《政策重在风险防范化解—2023年二季度货政报告点评》 发布时间:2023年8月18日 报告作者:张德礼中泰宏观行业负责人S0740523040001 ►【固收】肖雨:商业银行减信用增利率,广义基金全面增持——7月中债登、上清所托管数据点评 7月托管量增加额环比增加。截至2023年7月末,中债登、上清所托管量合计134.26万亿元,较 6月末增加11,637亿元,增加额环比增加2,409亿元。其中:中债登债券托管量100.93万亿元,环比增加6,029亿元,增量主要来源于地方债(3,426亿元)和政金债(1,686亿元);上清所债券托管量33.32万亿元,环比增加5,608亿元,主要系同业存单(3,924亿元)和商金债(1,785亿元)环比增加明显。 分债券类型看,利率债净融资环比大幅下降,信用债净融资转为净流出,同业存单净融资转为净流入。1)7月利率债托管量环比增加5,849亿元(增加额环比减少1,843亿元),国债、地方债和政 金债托管量分别环比变动737亿元、3,426亿元和1,686亿元,商业银行增持规模较大,增持6,400亿元。2)7月信用债托管量环比减少15亿元(6月环比为-33亿元),其中企业债、中票、短融、超短融环比分别变动-168亿元、913亿元、-14亿元、-747亿元,广义基金增持信用债规模较大, 达1,640亿元,商业银行则减持1,476亿元。3)7月同业存单托管规模环比增加3,924亿元,其中 广义基金增持3,849亿元。 分机构看,商业银行减持信用债和同业存单,增持利率债,广义基金全面增持。1)商业银行增持利率债,减持信用债和同业存单。7月,商业银行增持利率债6,400亿元,其中分别增持1,703亿 元国债、3,267亿元地方债和1,429亿元政金债;减持信用债1,476亿元,其中减持超短融1,317亿 元;减持同业存单283亿元。2)广义基金全面增持。7月,广义基金增持利率债754亿元,其中 增持地方债461亿元、政金债358亿元,减持国债65亿元;增持信用债1,640亿元,其中增持中 票918亿元、超短融795亿元,减持企业债135亿元;增持同业存单3,849亿元。3)券商全面减 持。7月,券商减持1,286亿元利率债,其中国债、地方债和政金债减持规模分别为704亿元、69 亿元和514亿元;减持信用债219亿元,主要为减持中票;减持同业存单176亿元。4)保险继续 增持利率债和信用债,减持同业存单。7月,保险增持92亿元利率债,其中增持地方债179亿元, 减持国债74亿元和政金债14亿元;增持信用债89亿元;减持同业存单29亿元。5)外资减持利 率债,增持信用债和同业存单。7月,境外机构减持512元利率债,其中减持420亿元国债和94 亿元政金债;增持信用债5亿元;增持同业存单150亿元。 杠杆率下降。根据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成交量数据估算,预计7月末债市杠杆率为108.0%,较6月末减少1.47百分点。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超预期变动;信用风险大幅增加。 摘要选自中泰证券研究所研究报告:《商业银行减信用增利率,广义基金全面增持——7月中债登、上清所托管数据点评》 发布时间:2023年8月20日 报告作者:肖雨中泰固收分析师S0740520110001 重要声明: 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具有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 本报告基于本公司及其研究人员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或实地调研资料,反映了作者的研究观点,力求独立、客观和公正,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响。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且本报告中的资料、意见、预测均反映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可能会随时调整。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 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本公司不就报告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本报告中所指的投资及服务可能不适合个别客户,不构成客户私人咨询建议。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投资者应注意,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本公司的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涉及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并可能为这些公司正在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和金融产品等各种金融服务。本公司及其本公司的关联机构或个人可能在本报告公开发布之前已经使用或了解其中的信息。 本报告版权归“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事先未经本公司书面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形式的翻版、发布、复制、转载、刊登、篡改,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