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2023年H1公司实现营收24.73亿元,同比+13.97%;实现归母净利润3.62亿元,同比+21.01%;实现扣非净利润3.47亿元,同比+21.86%。分季度看,公司2023年Q2实现营收12.91亿元,同比+8.58%,环比+9.15%;实现归母净利润2.07亿元,同比+14.31%,环比+34.20%;实现扣非净利润2.03亿元,同比+18.31%,环比+41.34%。 H1业绩大幅提高,盈利能力同比改善:2023年H1,电子元件行业景气度下行,受此影响,电子元件需求减少。然而,受益于多元化布局,2023年H1,公司业绩实现逆势增长。2023年H1公司毛利率为26.25%,同比+0.97pcts; 净利率为14.61%,同比+0.83pcts。费用方面,2023年H1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50%/3.18%/4.57%/-0.60%,同比变动分别为-0.29/-0.11/-0.05/+0.48pcts。其中,财务费用率与绝对值同比均有所增长,主要系汇率变动产生的汇兑收益减少所致。 研发突破+产能扩充强化优势,三大业务齐头并进:公司持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产品性能不断提升、应用领域持续拓展,产能扩充项目进展顺利。一方面,新能源逆变器、充电桩用铝电解电容器可靠性及稳定性提高、固液混合、MLPC铝电解性能工艺持续改善;化成箔生产节能技术应用评价良好; 薄膜电容器金属化膜生产效率和良率提升,分布式光伏、储能及大功率应用进展较快;开启超级电容器在发电侧、用户侧调频全球首台套应用,及新型服务器、电动汽车后备电源方案研发。另一方面,2022年,公司主要应用于新能源的铝电解电容器产能扩充了40%,内蒙古高端电容器项目一期如期竣工投产;铝电解电容器核心材料较低成本化制造基地规划建设落地实施;新能源电动汽车等用薄膜电容器大规模扩产,有效提升业务产品性价比和拳头产品竞争力。公司铝电解产品在变频器、逆变器(变流器)、车载充电器等应用领域的竞争力日益巩固和加强。此外,公司的超级电容器特别是锂离子超级电容器获得国内外多个领域的著名企业的认可,在车辆、医疗仪器、新能源、电网、智能三表、AGV、港口机械已进入批量应用阶段,营业收入快速成长;薄膜电容器不仅在消费类电子和工业类装备进入大批应用阶段,而且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军工等领域开始批量交付,业绩拐点已形成,进入快速成长期。 新能源汽车需求高企,车电业务有望持续发力: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期,销量和渗透率大幅上升。据中汽协数据统计,2023年Q1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165万辆和15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7%和26.2%,市场占有率达到26.1%。乘联会发布的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Q1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150.1万辆,同比增长25.8%;Q1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销量达到131.3万辆,同比增长22.4%。在车载铝电解电容器方面,公司与日本ELNA公司合作;在电动汽车专用薄膜电容器模组、车载轴向引线电容器及高分子固体铝电解电容器方面,与KEMET公司进行合作。2022年,公司车载铝电解电容器基础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战略性市场和客户市占率较快提升;车载用薄膜电容器较快扩产、市场拓展及新兴应用开拓进展顺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较大的车载薄膜电容器、车载铝电解电容器需求,公司车载电容产品有望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维持“买入”评级:公司深度布局电容器领域,其中在铝电解电容领域的龙头地位稳固,在变频器、逆变器(变流器)、车载充电器等应用领域的竞争力日益巩固和加强。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需求增长,薄膜电容器、车载铝电解电容需求有望大幅提升。公司作为全球电力电子应用领域品种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的电容器企业,有望通过产能扩充、产品优化抓住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水平,打开长线增长空间。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68亿元、10.54亿元、12.33亿元,EPS分别为1.03元、1.25元、1.46元,PE分别为19X、15X、13X。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技术研发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汇率波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