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1)国内:国内最长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投运。国内首条百万吨输送规模、百公里输送距离、百公斤输送压力的高压常温密相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工程——“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正式投运,标志着国内首次实现液体二氧化碳长距离密相管输,对推动国内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2)国外:欧盟《新电池法》已通过,对全球电池行业提出新要求。7月10日,欧盟理事会通过了《新电池法》。该协议随后将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发布,并于20天后生效。该法规将规范电池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生产到再利用和回收),确保其安全、可持续和具有竞争力。该提案包含79条具有约束力的条款,将阻止欧盟国家以不同方式实施立法,涵盖所有类型的便携式电池、起动机电池、车辆电池和工业电池。这些新要求将影响电池整个生命周期的制造、设计、标签、可追溯性、收集、再使用和回收。 政策动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发布《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的通知。为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推进工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的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要求,经商有关方面,现发布《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 ESG产品跟踪: 1)债券:截至2023年7月17日,我国已发行ESG债券达3626只,排除未披露发行总额的债券,存量规模达5.4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绿色债券余额规模占比最大,达58.12%。截至7月17日,本月发行ESG债券共41只,发行金额达275亿元。近一年共发行ESG债券1033只,发行总金额达1.41万亿元。 2)基金:截至2023年7月17日,市场上存续ESG产品共476只,ESG产品净值总规模达6,120.81亿元人民币,其中环境保护产品规模占比最大,达48.98%。 截至2023年7月17日,7月发行ESG产品共3只,发行份额为0.78亿份,主要为环境保护和纯ESG主题基金,近一年共发行ESG公募基金112只,发行总份额为647.34亿份。 3)银行理财:截至2023年7月17日,市场上存续ESG产品共372只。其中纯ESG产品规模占比最大,达64.78%。截至2023年7月17日,本月发行ESG产品共9只,主要为纯ESG和环保,近一年共发行ESG银行理财225只。 ESG专家观点: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刘琼:节能和提高能效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主题是“节能降碳,你我同行”的第33个全国节能宣传周上,一系列降碳宣传活动正在开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刘琼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介绍相关情况。刘琼表示,做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就等于抓住了“双碳”工作的牛鼻子。近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推动这项工作:一是严格能效约束;二是强化技术支撑;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四是加强监督管理。节能和提高能效是从根本上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问题的重要手段,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风险提示:ESG发展不及预期;双碳战略推进不及预期;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1.热点聚焦 1.1.国内 (1)国内最长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投运。国内首条百万吨输送规模、百公里输送距离、百公斤输送压力的高压常温密相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工程——“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正式投运,标志着国内首次实现液体二氧化碳长距离密相管输,对推动国内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2)北京进一步扩大低碳试点类型,对优秀低碳试点将予以资金或金融支持。7月12日是第十一个全国低碳日,今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国低碳日北京主场活动今天在永定河畔拉开帷幕。 建筑领域是北京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据测算,近年来,建筑领域碳排放占全市排放量一半左右。推动建筑领域低碳发展,对优化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倡导全社会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意义重大。据介绍,北京市将出台建筑绿色发展条例,从立法的高度规范建筑领域绿色发展,从根本上促进建筑节能减碳。“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将筛选出一批成熟可推广的先进低碳技术,培育一批碳绩效领先的低碳领跑者企业和公共机构,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绿色低碳的气候友好型区域,凝练总结一批综合性气候投融资政策工具。 (3)沙漠固碳新研究发表于世界环境领域期刊。世界环境领域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团队的题为《沙漠非生物碳固存因降水而减弱》的研究成果,并将其作为封面论文进行推介。该团队建立了同时考虑水热交互作用及土壤性质因子的沙漠流沙二氧化碳通量估算方案,深化了对沙漠固碳机制的理解,并为评估沙漠固碳总量及其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提供了一种新方案。研究表明,约占全球土地面积三分之一的广阔沙漠生态系统可在缺乏光合作用的情况下吸收和封存二氧化碳,在促进“碳中和”与缓解气候变暖中发挥着积极贡献。 (4)科学家发现粮食系统增效可有效支撑我国碳中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戴瀚程课题组与合作者日前研究发现,粮食系统增效可有效支撑我国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生物质能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备选手段,而我国需要结合适度放松粮食贸易、提升作物单产、减少粮食浪费以及转向健康饮食等多种措施,构建符合国情的高效粮食系统,方能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二氧化碳负排放潜力,进而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和全球可持续发展。 (5)2023年上半年动力电池产量同比增36.8%。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达293.6吉瓦时,同比增长36.8%; 累计装车量152.1吉瓦时,同比增长38.1%;累计出口达56.7吉瓦时。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在今年前5月装车量前十名的全球企业中,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占6个席位。动力电池技术不断突破。我国企业主导的磷酸铁锂电池在成本和安全性能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今年上半年,磷酸铁锂电池累计产量193.5吉瓦时,占总产量65.9%。产业生态渐趋完善。我国建成了全球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梯次利用、材料再生等产业链持续延伸,截至目前,累计建设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10165个,基本实现了就近回收。 (6)国资委表示,央企要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方案落地。7月13日至14日,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会议指出,国资央企要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方案落地,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这意味央企双碳工作已经从碳达峰规划阶段进入到落地实施阶段。 1.2.国外 (1)美国200亿美元资助“绿色银行”对抗气候变化。美国环境保护署启动两项总额达200亿美元(约264亿新元)的拨款计划,旨在激发全国,尤其是低收入社区对清洁能源的投资。这两项拨款计划是美国总统拜登去年为《减少通货膨胀法案》而设立的270亿美元温室气体减排基金的一部分,也是美国政府支持减少全球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举措。美国副总统哈里斯星期五(7月14日)在马里兰州一场活动中致辞时指出,这些资助将提高供暖和制冷系统的效率,从而降低工薪家庭的电费。 (2)ISSB准则落地,企业ESG信披迎挑战。日前,ISSB发布了两份正式生效文件,分别为《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IFRSS1)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IFRSS2)。首批两份ISSB准则从征求意见稿到最终稿发布历时15个月,并将于2024年1月1日正式生效。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ISSB准则的落地是全球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转折。ISSB准则可能会被更广泛的监管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接纳,对于企业日后进行合规业务,参与资本市场扩大融资途径,都会造成直接影响。 (3)欧盟《新电池法》已通过,对全球电池行业提出新要求。7月10日,欧盟理事会通过了《新电池法》。该协议随后将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发布,并于20天后生效。该法规将规范电池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生产到再利用和回收),确保其安全、可持续和具有竞争力。欧盟现行的电池立法于2006年推出,已经过时,并且各成员国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和实施。新的立法将更加具体。该提案包含79条具有约束力的条款,将阻止欧盟国家以不同方式实施立法,涵盖所有类型的便携式电池、起动机电池、车辆电池和工业电池。这些新要求将影响电池整个生命周期的制造、设计、标签、可追溯性、收集、再使用和回收。 (4)国际海事组织(IMO)正式通过“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当地时间7月7日,国际海事组织(IMO)在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0届会议(MEPC 80)上通过了“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简称战略)。战略立足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充分考虑各成员国不同的国情和发展阶段,明确了“国际海运温室气体排放尽快达峰,并考虑到不同国情,在2050年前后达到净零排放”的远期目标。战略还计划着手制定包括技术要素和经济要素的一揽子中期减排措施,以实现既定目标。战略彰显了IMO和国际航运积极应对全球气候挑战的决心和贡献,各成员国对这一IMO的里程碑事件表示欢迎。 2.政策动态 (1)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发布《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的通知。为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推进工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的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要求,按照《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发改产业〔2021〕1464号),经商有关方面,国家发改委发布《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有关内容如下:一、拓展重点领域范围;二、强化能效水平引领;三、推动分类改造升级;四、做好工作统筹衔接;五、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2)贵州2023下半年风、光申报:多能互补、1GW+基地项目等由电网单独出具消纳意见。7月12日,贵州省能源局针对民盟界提出的《加快新能源项目落地建设,打造我省多能互补精深加工基地》提案以及民革贵州省委员会提出的《关于推动储能产业化引领新能源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进行答复。关于《加快新能源项目落地建设打造我省多能互补精深加工基地》的答复指出,为提升电力安全保障供应能力和新能源消纳水平,我省正在编制新型储能发展规划、制订新型储能管理办法,对“十四五”以来建成并网的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拟按不低于装机容量10%的比例(时长2小时)配置储能电站。配置储能电站可由企业自建、共建或租赁。鼓励新型储能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各类电力市场交易。 (3)山西省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利用。日前,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发改委联合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结合我省能源资源禀赋,充分挖掘农村能源资源潜力,加大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化石能源有效替代。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利用。在山西省长治、临汾等市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和生物天然气工程,推进沼气集中供气、发电上网及生物天然气车用或并入燃气管网等应用。在大同、长治、运城等市推广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秸秆打捆直燃清洁取暖集中供热、生物质气炭联产集中供热、生物质热电联产、“树枝切段+生物质炉”分散供热等技术,稳步推进农村地区清洁用能。到2025年,全省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10个以上。 (4)山东东营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印发,可再生能源装机将达到25GW。日前,东营市人民政府印发东营市碳达峰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大力发展新能源。 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加快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一体化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