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西南证券]:2023年5月第1周政策跟踪周报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2023年5月第1周政策跟踪周报

2023-05-07常潇雅西南证券无***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2023年5月第1周政策跟踪周报

摘要 国内宏观:本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发布的政策文件以及召开的重要会议,重点聚焦于《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管理暂行办法》、《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等方面:1)中国人民银行4月28日公布《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管理暂行办法》。2)4月30日,中上协发布《中国上市公司2022年经营业绩分析报告》。3)5月3日,深交所发布《深市上市公司2022年报实证分析报告》。4)5月4日,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联合印发《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5)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5月4日印发了《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6)总书记习近平5月5日下午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7)国务院总理李强5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海外宏观:本周海外宏观经济热点主要涵盖《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展望》、美联储加息、欧洲央行加息等内容。: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5月2日在香港发布最新一期《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展望》报告。2)5月3日,美联储如期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5%-5.25%,连续第10次加息,本轮已累计加息500个基点。3)5月4日,欧洲央行如期加息25个基点,利率水平达2008年10月以来最高。 产业政策:本周国内产业政策主要覆盖医保欺诈整治、香港机动车管理等领域: 1)国家医保局等五部门于4月30日印发《2023年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方案》。2)5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关于香港机动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入出内地的管理办法》。3)5月4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 未来一周前瞻:1)5月7日,中国4月外汇储备(亿美元)公布。2)5月9日,中国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亿人民币)公布。3)中国4月M0货币供应同比、中国4月M1货币供应同比及中国4月M2货币供应同比公布。4)5月9日,中国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亿人民币)公布。5)5月10日,美国4月核心CPI同比、美国4月CPI同比、美国4月核心CPI环比及美国4月CPI环比公布。6)5月11日,中国4月PPI同比和中国4月CPI同比公布。7)5月11日,英国央行政策利率公布。8)5月11日,美国4月核心PPI同比、美国4月PPI同比、美国4月核心PPI环比及美国4月PPI环比公布。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海外央行超预期加息。 1国内重要宏观经济政策及会议 本周(4月30日-5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发布的政策文件以及召开的重要会议,重点聚焦于《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管理暂行办法》、《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等方面。 表1:2023年5月第1周国内重要宏观政策及会议梳理 重点关注: (1)中国人民银行4月28日公布《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管理暂行办法》,并自2023年4月28日起施行。该办法旨在保护境内外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利率互换市场秩序。 202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联合公告,宣布开展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互换通”)。此次发布的办法适用于“北向互换通”,即香港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投资者经由香港与内地基础设施机构之间在交易、清算、结算等方面互联互通的机制安排,参与内地银行间金融衍生品市场。 办法明确,“北向互换通”境外投资者现阶段可在银行间市场开展符合集中清算要求的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为确保市场平稳运行,“北向互换通”充分考虑境外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情况,初期全市场每日交易净限额为200亿元人民币,清算限额为40亿元人民币。未来,可根据市场发展情况适时调整额度,并对外公布。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展情况,适时增加投资品种,调整交易和清算额度,优化交易清算安排,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另外,内地与香港监管当局将结合各方面情况,在风险可控、对等互利的原则下,适时研究扩展至“南向互换通”。 (2)4月30日,中上协发布《中国上市公司2022年经营业绩分析报告》。2022年,境内首发上市公司424家,总数增至5079家。注册制改革释放活力,上市公司群体持续壮大,引领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截至2023年4月29日,除已公告拟延迟披露和退市、重整公司外,沪、深、北三家证券交易所共5067家公司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上市公司作为国民经济基本盘,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反复跌宕、“三重压力”持续等困难,整体业绩保持韧性增长,坚持创新引领,深度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进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资本市场推动产业、资本、科技正向循环作用进一步凸显,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结构、生态进一步改善。 2022年全年,境内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71.53万亿元,同比增长7.2%;实现净利润5.63万亿元,同比增长0.8%,整体业绩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分板块看,科创板全年营收增速领先,达29.3%;创业板净利润增速领先,达11.3%。从竞争力和盈利质量看,2022年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平均销售净利率5.16%、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27%,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0.41、0.77个百分点;整体现金流状况有所改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5.85万亿元,同比增5.2%,高于净利润增速,平均营业现金比率9.48%,五成公司营业现金比率同比增加。 剔除金融行业和“三桶油”,近六成(2884家)实体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近五成(2337家)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近四成公司保持营收、净利润双增长。1035家实体上市公司亏损,占比21.0%,亏损面较去年同期扩大4.6个百分点,超三成亏损公司来自计算机、医药生物、电子、机械设备行业。小规模上市公司营收、净利分别下降9.7%、55.6%。 从控股类型看,央企改革质效提升,民营经济继续保持韧性,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增速相对放缓。379家中央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共实现营收24.69万亿元,净利润1.30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10.4%、4.8%,营收、净利润分别占全部上市公司的34.5%、23.0%。3197家自然人控股上市公司共实现营收16.50万亿元,净利润0.88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13.2%、1.9%。 分行业看,上市公司所属的18个国民经济门类行业中,11个门类行业营收正增长,8个门类行业净利润正增长。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教育,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亏损。制造业整体净利润略有下滑,29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12个大类营收、净利双增长。 细分行业看,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上游资源品相关行业(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实现高增长,行业整体净利润增速均高于20%,多公司营收利润双翻番。能源结构转型带动新能源领域多行业发展迅猛,光伏、风电等装机规模大幅增加,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动力电池行业规模迅速扩大。光伏、新能源汽车板块公司整体营收增速达57.7%、27.4%。受益于产业链安全和自主可控,半导体设备公司实现高增速。高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长14.6%,科技型企业增长动力持续迸发。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整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主要指标企稳回升,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市场预期明显改善。2023年上市公司一季报数据反映预期改善,信心加快修复。境内上市公司一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17.03万亿元,净利润1.60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0%、2.0%。促消费政策发力和消费场景增多,餐饮出行等终端消费和生产生活性服务相关行业已呈现强劲复苏态势。 (3)5月3日,深交所发布《深市上市公司2022年报实证分析报告》。2022年,我国面对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我国经济保持较强韧性,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深市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稳中有进,研发投入大幅增长,社会责任有效履行,公司结构和总体面貌发生积极变化,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为整体好转复苏向上打下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3年4月30日,深市2776家公司中有2772家按期披露2022年度报告。数据显示,深市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0.0万亿元,同比增长7.0%,近六成公司收入正增长。在全球经济和外贸增长动能下滑的环境下,实现海外业务收入3.4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展现较强韧性。全年实现净利润9278. 8亿元,同比下降3.8%。实体类公司(不含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下同)实现净利润8782. 2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近八成公司实现盈利,近五成公司正增长,324家公司实现翻倍式增长。实体类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8.1%,与上年基本持平;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合计1.8万亿元,同比增长15.8%,较上年提高11.8个百分点,盈利质量稳中有升。 2022年,深市主板上市公司突破1500家,总市值超22万亿元,创新蓝筹企业和细分行业冠军集聚效应凸显。板块公司全年收入同比增长4.5%,净利润同比下滑8.1%。实体类公司“基本盘”稳固,全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5.8%和5.4%。其中,市值超千亿元的公司有31家,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2.0%和18.2%,蓝筹公司的“市场稳定器”作用凸显。在电子通信、医药生物、新能源等优势领域涌现出中兴通讯、华东医药、横店东磁等一批优质链主型企业,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稳定。 2022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突破1200家,总市值超12万亿元,加速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板块公司经营业绩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0.4%和11.0%,近六成公司收入实现正增长,近八成公司实现盈利,有效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全年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6%,光伏、锂电企业“出海”速度明显加快,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公司均实现增长翻番。创新驱动发展的特色更加鲜明,板块汇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计市值占比76%。2022年,板块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0.3%,134家公司连续三年的投入增速在20%以上;板块整体研发强度为4.9%,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研发强度达5.9%。 (4)5月4日,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联合印发《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选聘办法》),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行为,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公平竞争,推动提升审计质量。 财政部会计司、国务院国资委财管运行局、证监会会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选聘办法》主要对如下四方面内容进行了规范: 遏制恶性竞争,突出质量导向。《选聘办法》规定,质量管理水平的分值权重应不低于40%,审计费用报价的分值权重应不高于15%。要求将所有会计师事务所的报价平均值作为选聘基准价,并给出了审计费用报价得分公式。评价要素至少应当包括审计费用报价、事务所资质条件、执业记录、质量管理水平、工作方案、人力及其他资源配备、信息安全管理、风险承担能力水平等。 完善轮换规定,强化独立性要求。《选聘办法》规定,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连续聘用同一会计师事务所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8年,确有需要的,可按规定延长至不超过10年,之后须开展轮换。为做好平稳过渡,《选聘办法》规定了衔接方式,如果国有企业当前执行的轮换规定与《选聘办法》存在不一致或者没有规定的,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统筹安排,两年内完成衔接工作。对于审计项目合伙人和签字注册会计师,《选聘办法》规定了不同情形下的轮换要求和冷却期制度。 促进公平竞争。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规定,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业务不受行政区域、行业限制,各类会计师事务所是平等经营主体,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选聘办法》指标公开、规则明确,设定的各项标准适用于中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所有会计师事务所,一视同仁。明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