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内宏观:本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发布的政策文件以及召开的重要会议,重点聚焦于国企改革、财政政策、新型工业化、促消费稳外资外贸、结构性货币政策、沪深港通改革、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等方面:1)2月20日,国资委举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经验成果交流会。2)3月1日,国新办举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财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有关情况”。3)3月1日,国新办举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4)3月2日,广东省政府印发《2023年广东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广东省激发企业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5)3月2日,国新办举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6)3月3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联合授信试点工作的通知》。7)3月3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坚定信心、守正创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8)3月3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修订后的沪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9)3月3日,证监会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10)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海外宏观:本周海外宏观经济热点主要涵盖英欧就解决北爱尔兰贸易争端达成协议、日本国会举行央行行长提名确认第二次听证会、欧洲央行公布2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美联储发布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等方面:1)当地时间2月27日,英国和欧盟就解决“脱欧”后北爱尔兰贸易争端达成协议。2)当地时间2月27日,日本参议院举行日本央行行长提名确认第二次听证会,即将上任的日本央行新行长的植田和男表示,应继续放松货币政策以支持经济复苏。3)当地时间3月2日,欧洲央行公布2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4)当地时间3月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 产业政策:本周国内产业政策主要覆盖数字中国、房地产、移动互联网应用、中医药、国家药品集采、集成电路等领域:1)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2)2月27日,深交所组织召开房地产行业市场主体座谈会。3)2月28日,工信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4)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5)3月1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6)3月2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北京调研集成电路企业发展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未来一周前瞻:1)3月7日,中国1-2月贸易帐及2月外汇储备公布;2)3月7日-8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参众两院金融委员会发表半年度货币政策证词;3)3月9日,中国2月CPI及PPI年率公布;4)3月9日,中国2月M2货币供应年率公布;5)3月9日,中国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及社融数据公布;6)3月10日,美国2月失业率公布。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疫情感染出现二波高峰;海外央行超预期加息。 1国内重要宏观经济政策及会议 本周(2月27日-3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发布的政策文件以及召开的重要会议,重点聚焦于国企改革、财政政策、新型工业化、促消费稳外资外贸、结构性货币政策、沪深港通改革、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等方面。 表1:2023年3月第1周国内重要宏观政策及会议梳理 重点关注: (1)2月27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经验成果交流会召开。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表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国资国企正谋划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主要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抓好重点领域改革。 翁杰明介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果,国资国企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极大地丰富了新时代国企改革理论和国有经济理论,各地区、各国有企业的政策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进一步强化了国有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较2020年分别增长18.7%、26.3%,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三年行动之初增长32.5%。国有企业战略支撑作用、社会责任担当更加凸显。 翁杰明表示,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将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在巩固深化三年行动已有成果基础上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要更加重视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功能作用发挥,着力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强化战略支撑。要聚焦提高企业资产收益率,突出抓好完善机制、重组整合等方面的改革任务。要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更高质量实施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确保刚性兑现,推动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2)3月1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刘昆、副部长许宏才等介绍财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回顾2022年财政工作情况,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0.6%。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万亿元,增长6.1%,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撑。 一是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住经济大盘。过去五年总体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为应对新的困难挑战预留政策空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推动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的17%下降至2022年的13.8%。依法盘活用好专项债务结存限额5029亿元。二是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9.71万亿元、增加1.42万亿元,增长17.1%。近五年累计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达40.66万亿元、年均增长8.4%,为基层“三保”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坚持创新引领,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2022年,全国科学技术支出10023亿元,同比增长3.8%,有力保障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资金需求。优化政策供给,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完善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等。阶段性实施国内客运航班运行财政补贴政策,支持一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四是推进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持续增强。对实际种粮农民分三批发放补贴400亿元,通过中央预备费安排100亿元支持抗旱减灾保秋收,对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增长8.2%。五是保基本、兜底线,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全国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分别增长5.5%、8.1%、17.8%、13.8%。与2017年相比,全国城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39.2%、62.4%,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450元提高到610元。六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管理监督提质增效。 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刘昆表示,“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加力点主要是三个:一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在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将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一方面,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着力助企纾困。另一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同时,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关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财政部副部长许宏表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今年将合理安排专项债券规模,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今年专项债将在重点支持现有11个领域项目建设基础上,适量扩大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持续加力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 关于减税降费,朱忠明表示,今年各项税费支持政策仍将对助企纾困、稳住经济大盘发挥重要作用。将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助企纾困需要,尽快研究明确政策,抓好落地见效,推动形成“水深鱼归”、“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一是落实落细现有政策。继续实施好已经明确的减税降费政策,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骗税,坚决制止乱收费。二是优化完善优惠政策。 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让政策红利更好惠及市场主体。三是进一步增强政策精准性。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为微观主体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关于财政积极释放消费潜力,许宏才表示,财政部门将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战略。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激发消费潜力:一是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二是支持增加适销对路商品供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现有的资金渠道对家电“以旧换新”、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等予以支持。对于购置期在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降低部分优质消费品进口关税,推动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促进居民消费。三是促进销售渠道和物流畅通,让老百姓方便消费。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促进县域消费扩容提质。支持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扩大农产品的消费市场。支持一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建设,推动物流降本提效。 刘昆判断今年财政收支形势,今年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叠加去年低基数,带动财政收入增加。但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财政支出情况看,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刚性增加,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继续加强保障,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基层“三保”能力,转移支付也需要保持必要力度。虽然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不会在民生支出上退步,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体现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生态等五个方面。 (3)3月1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副部长辛国斌和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介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金壮龙指出,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艺现代化、产品高端化。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效益。二是巩固优势产业,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光电子信息、能源电力装备、纺织服装等重点领域,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5G、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不断丰富和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推动物联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四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 、元宇宙、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鼓励地方先行先试。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辛国斌指出,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实现705.8万辆和688. 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7%和93.4%,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 综合多项因素和1、2月份的产销情况研判,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生产和销售将实现稳定增长。将从五个方面维持新能源汽车良好发展势头: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继续培育创新水平高、综合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二是支持创新突破,加快新体系电池、汽车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