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及信息披露http://www.cindasc.com1 信用周期分析框架:指标构建与二阶段论 ——信达宏观方法论之十六 2023年4月5日 解运亮 执业编号:S1500521040002联系电话:010-83326858 邮箱:xieyunliang@cindasc.com 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CINDASECURITIESCO.,LTD 北京市西城区闹市口大街9号院1号楼邮编:100031 肖张羽宏观分析师 执业编号:S1500523030001 邮箱:xiaozhangyu@cindasc.com 解运亮宏观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500521040002 邮箱:xieyunliang@cindasc.com 宏观研究 深度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 信用周期分析框架:指标构建与二阶段论 2023年4月5日 本文阐释了信用周期指标的构建方法、经验规律,并将信用周期拆分为“供给驱动”和“需求驱动”两大阶段,分析了其对于投资的指示意义。我们判断今年信用周期有望迈入“需求驱动”阶段,对权益市场构成利好。 信用周期指数:反映商业银行的信用周期。将“商业银行总资产/央行总资产”求同比,构建得到信用周期指数。指数反映的是银行和央行的资产增速差,指数上行说明商业银行较央行资产扩张更快,是为宽信用,反之则为紧信用。指数相比社融指标更具优势,一是涵盖面更广,考虑了同业信用派生;二是波动性更强、周期性更明显;三是具备领先性。 信用周期二阶段论:“供给驱动”与“需求驱动”。在实体经济偏强时,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会相对旺盛;反之在实体经济偏冷时,融资需求自然会有所下降。当实体融资需求偏弱、或遭遇事件因素冲击的时候,即便央行扩表,放松流动性,也会出现贷款不增加的局面。事实上,我国央行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会直接施加干预。由此我们可以把信贷分为“逆周期”信贷与“顺周期”信贷,并将信用周期分为两个阶段。 “供给驱动”阶段: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为了满足监管层的信贷投放指标票据、短贷等“逆周期”信贷增速上升,而“顺周期”信贷尚未启动。“需求驱动”阶段:当政策发力一段时间后,企业活力得已修复,居民对于就业与收入的预期改善,居民中长贷、企业中长期贷款等“顺周期”信贷增速拐头向上。 信用周期对资产价格的影响。1)对于股市,在“供给驱动”阶段,政策信号逐渐变强,此时盈利尚未企稳,股市依靠拔估值上涨。在宽信用传导的过程中宏观环境边际好转,进入“需求驱动”阶段,上市公司业绩迎来修复,盈利估值双击,一般是股市收益较为显著的时间段。在“供给驱动阶段稳定风格和金融风格相对跑赢,在“需求驱动”阶段成长和消费两大风格胜率更高。2)对于债市,在“供给驱动”阶段,货币政策开始宽松而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偏弱,债市有机会走出牛市行情。而到了“需求驱动”阶段,债市面临经济回暖的宏观环境,利率进入震荡期。 今年信用周期有望迈入“需求驱动”阶段。2021年7月以来,尽管高层将狭义流动性维持在偏宽松的状态,并通过多项政策引导宽信用,但在疫情反复冲击、地产持续低迷、严控地方隐性债务的情况下,信用周期一直停留于“供给驱动”阶段。我们判断,2023年信用周期有望迈入“需求驱动”阶段。一是贴息政策力度较强,且引领产业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方向明确。二是央行超预期降准,为信贷持续强势增长扫除了障碍。除此之外,地产的拖累或将在今年显著减弱。投资层面,信用周期的“需求驱动”阶段是对权益市场较为友好的时间窗口,A股有望迎来一波牛市行情 风险因素:疫情反复对开工、居民出行产生抑制等。 目录 一、什么是信用周期?4 1.1信用是银行的资产,信用扩张创造存款货币4 1.2信用的扩张与收缩呈现周期性变化6 二、信用周期指数的构建7 2.1信用周期指数如何构建?7 2.2信用周期指数反映的是银行和央行的资产增速差9 2.3信用周期的二阶段论:供给驱动和需求驱动11 三、历史上的信用周期13 3.12006年至今的五轮信用周期回顾13 3.2信用周期的经验规律18 四、信用周期对经济和资产价格的影响19 4.1信用扩张为经济增长提供动能19 4.2信用周期二阶段论与股市轮动20 4.3债市在信用周期的两个阶段表现不同21 五、今年信用周期有望迈入“需求驱动”阶段22 风险因素24 附录1:图表25 附录2:信达宏观方法论系列报告28 表目录 表1:路径1之向居民和企业发放贷款5 表2:路径2之同业信用派生5 表3:路径3之购买政府债券6 表4:增加基础货币只能来自央行资产端扩张8 表5:信用周期时间划分14 表6:信用周期二阶段论与股市风格21 图目录 图1:银行是信用创造的主体,央行负责管理“总闸门”4 图2:信贷与社融增速是衡量信用周期的常见指标7 图3:社融指标未考虑金融同业信用派生7 图4:商业银行较央行资产倍数vs货币乘数8 图5:信用周期指数相比社融指标更具优势9 图6:信用周期指数反映的是银行和央行的资产增速差9 图7:中国、美国、日本、欧元区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10 图8:商业银行与央行资产增速呈现反向变化11 图9:信用周期指数、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同比与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12 图10:信用周期指数与社融-M2增速走势有同有异,但整体具有领先性13 图11:2006年至今的五轮信用周期13 图12:2007年外汇占款对央行资产增速的拉动十分明显14 图13:基建和地产成为本轮信用扩张的主要载体15 图14:2011-2014年非标融资兴起16 图15:2017年金融去杠杆拉开大幕17 图16:现在居民杠杆率已经处于不低的水平19 图17:信用周期指数和信贷脉冲的相关性较强20 图18:信用周期指数与国债收益率22 图19:历轮“需求驱动”阶段,权益市场均带来了亮眼的收益23 图20:2014年以后外汇占款不再是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25 图21:2007年末央行购进1.35万亿特别国债25 图22:2006-2008年央行采取最陡峭的一轮升准操作26 图23:2008-2010年的降准和降息操作26 图24:信用周期指数与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同步性较高27 一、什么是信用周期? 1.1信用是银行的资产,信用扩张创造存款货币 凡是涉及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的研究分析,我们总能读到“信用”一词。实际上信用不能算严格的金融术语,而是对“信用融资”的简称,指的是金融部门扩张资产的行为。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是信用创造的主体,最具有代表性的信用派生渠道便是贷款。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看,信用反映在银行的资产端,属于银行的资产,比如居民、企业贷款,同业资金往来,发放给非银机构的贷款等等。 “货币”本质上是银行的负债(存款)。信用(资产)与货币(负债)咬合而生,二者不可割裂看待。当银行发放贷款,本质上是银行和客户(居民、企业、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交换,银行增加了贷款债权和存款债务,客户则获得了贷款债务和存款债权。在这一过程中居民、企业或非银存款增加,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 基于“贷款创造存款”理论,现代银行信用货币制度下贷款先行,银行通过资产扩张(贷款)创造存款货币(孙国峰,2019,《货币创造的逻辑形成和历史演进——对传统货币理论的批判》)。参照图1来理解:银行首先向居民或企业提供贷款,后者获得贷款后得到相应的存款货币;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组织生产活动,向个人支付薪酬、存款流出,同时卖出商品服务给个人、存款流入;实体经济部门还包括政府,与居民企业部门存在税收、补贴等支付关系,存款货币就这样在全社会流转、运行。但信用不能无限扩张,银行贷款行为受存款准备金的约束,当信用扩张派生的存款增多、超储不断被消耗,央行会通过扩表投放基础货币,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 图1:银行是信用创造的主体,央行负责管理“总闸门” 资料来源:信达证券研发中心整理 我们可以通过各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来解析银行信用扩张的不同路径。 路径1:向居民和企业发放贷款。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当银行投放一笔1000元贷款,负债端同时增加1000元存款,银行此前拥有的100元超额存款准备金被冻结为法定存款准备金。随着银行投放更多信贷、超储被消耗殆尽,银行也达到存款派生上限。如果央行希望银行继续放贷款,就需要动用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数量型工具):一是降准,原先被冻结的法准转化为超储,释放银行的贷款空间。二是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OMO、MLF、SLF)等,为银行体系提供基础货币,直接增加准备金存款中的超储。 存款准备金并不是银行扩张信用的唯一约束,央行还会动用价格型工具,比如调整政策利率,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刺激实体部门的信贷需求。 表1:路径1之向居民和企业发放贷款(元) 央行 资产 负债 基础货币 法定存款准备金+100超额存款准备金-100 银行 资产 负债 储备资产 法定存款准备金+100超额存款准备金-100 对居民、企业债权+1000 居民、企业存款+1000 居民、企业部门 资产 负债 银行存款+1000 银行贷款+1000 资料来源:信达证券研发中心整理 路径2:同业信用派生。银行除了向实体经济部门投放贷款,还可以增加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其他金融机构的债权,比如向非银机构发放贷款,和其他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等等。相应地,银行负债端会增加非银存款、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与居民、企业存款不同的是,非银存款所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为零,银行同业存款不计入一般性存款范围,这意味着银行的同业信用派生不受准备金的约束。从理论上看,只要金融体系内部持续存在同业资金需求,银行似乎可以无限扩张同业信用。事实上银行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出现过大幅的增长,2013-2016年之间,银信合作、银证合作蓬勃发展,同业链条加杠杆,金融部门杠杆率迅速攀升,积累了大量金融风险。 2016年央行出台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对银行提出了资本约束。制度出台后金融去杠杆拉开大幕,监管明显 加强,金融部门杠杆率明显下行。在现行制度下,银行的第2条信用扩张路径同样是受到限制的。 表2:路径2之同业信用派生(元) 银行 资产 负债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其他金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其他金 融机构债权+1000 融机构负债+1000 (同业资金往来、向非银机 (银行同业存款、非银存 构发放贷款) 款) 资料来源:信达证券研发中心整理 路径3:购买政府债券。银行扩张信用的方式还包括债券投资,与贷款不同的是,债券投资从银行资产端变化而来,没有扩张资产负债表。假设银行购买100元政府债券,资产端对政府债权增加100、超储减少100。由于财政性存款需要全额缴存央行,央行负债端的变化为政府存款增加100、准备金存款减少100。可见政府存款和基础货币呈反向变化关系,政府存款增多会消耗银行间流动性;而当政府存款减少,通常意味着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存款流向居民、企业,又会补充银行间流动性。除了购买政府债券之外,银行通过资管产品购买一级企业债同样可以创造企业存款,但占比相对较小。 表3:路径3之购买政府债券(元) 央行 资产 负债 基础货币准备金存款-100政府存款+100 银行 资产 负债 储备资产准备金存款-100对政府债权+100 资料来源:信达证券研发中心整理 我们对这部分的内容做一个总结。银行扩张信用的路径主要是贷款,还包括购买政府债券等。影响信用扩张几大因素有,贷款需求、央行货币政策(控制基础货币)、金融监管。 1.2信用的扩张与收缩呈现周期性变化 信贷与社融增速是衡量信用周期的常见指标。基于“信用”的含义,最直接的观测指标就是各项贷款增速。随着实体部门融资渠道不断丰富,信用融资的范围也在拓宽,社融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比如社融多纳入了表外融资三项、政府债券和企业债融资,这些都属于银行扩张信用、创造存款货币的渠道。社融中还包含股票融资,该项属于股权融资而非信用范畴,不过占比较小,对社融指标的有效性影响不大。 在贷款需求、央行货币政